在“江北水城”山東聊城的古城中心有一座聞名全國的古代樓閣,它叫“光嶽樓”。
它氣勢磅礴,巍峨雄偉——通高33米,合九丈九尺,是極陽之數。它是中國十大名樓之一,人們稱讚它“雖黃鶴、岳陽亦當望拜”。
它是全木結構建築,全樓上下沒有一顆鐵釘。六百多年間,光嶽樓雖經數次地震,卻未遭任何損壞,也沒有經歷大的火災,堪稱奇蹟。
光嶽樓,又稱“餘木樓”“鼓樓”“東昌樓”。
明朝初期,為了防禦蒙古進攻,守城將士在城中心修建了這座高樓。因使用修城所剩木料建成,故名“餘木樓”。又因此樓有鼓聲報時,也稱“鼓樓”。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知府楊能在維修該樓時,因地而名,稱之為“東昌樓”。明弘治九年(1496),吏部考工員外郎李贊過東昌,“取其近魯有光於岱嶽也”命名為“光嶽樓”。
光嶽樓由墩台和主樓兩部分組成。墩台為磚石砌成的正四稜台,底面邊長34.43米,垂直高9.38米,東西南北四面各有半圓拱門,名曰“太平”“興禮”“文明”“武定”。券至台中心處成十字交叉拱,形成十字形通道,供行人通行。
四層主樓築於高台之上。
一樓設魯班神龕。龕內有魯班神像,上懸“巧奪天工”的木質匾額。
二樓內有文昌閣,很值得遊人駐足。文昌閣是由板壁圍成的一個長方形室,其中又分為大、小間,周圍金柱,供奉“文昌帝君”。清代乾隆皇帝七下江南,六次東巡,九次過東昌府,五次登光嶽樓,多次住在文昌閣內。因此,文昌閣又是“乾隆行宮”,現在閣內塑有乾隆像。
在文昌閣門額上,懸有郭沫若題寫的“光嶽樓”匾額。門兩側有豐子愷題寫的藏頭楹聯一副,“光前垂後勞動人民智慧無極;嶽峻樓高偉大祖國文物永昌”。
第三層面闊五間,是暗層,它是光嶽樓的結構層,將自下而上的金柱與檐柱構成一個整體。
第四層,是樓的最高層,面闊進深皆為三間,平面呈正方形。明間有6扇窗,可以憑窗遠眺。
樓脊為歇山十字脊,脊頂正中裝有一座高3米,直徑1.5米的透花鐵葫蘆。四個小獅子蹲在十字脊上,四個大吻就像四條龍,給人以飛動之感。
光嶽樓雖幾經重修,其建築構件,大部分仍是初建時的原物,基本保持了原來的面貌,反映了宋元建築的特點,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而黃鶴樓、鸛雀樓、滕王閣等都是近年復建,文物價值已不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