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一刻:古希臘哲學家不僅能夠撬動地球 還發明瞭一項戰爭武器黑科技
人類歷史上那些重要的發明及其發明者,從遠古到今天,就是一部充滿着誤解、偶然、冒險甚至是戰爭衝突的故事集。達·芬奇、愛因斯坦、喬布斯⋯⋯天才與熱情並存的發明家、巧奪天工的巨匠、天馬行空的思想家——無論身處哪個時代,這些人都在不斷帶來新鮮事物,甚至顛覆着同時代人們的世界觀。
大約在150萬年前,人類祖先發明瞭斧頭——也發明了人類區別於動物的第一把工具。通過這把斧頭,人類可以肢解捕獵獲得的動物,砍下木柴,劈開山岩。如今的人類,將火箭發射進浩瀚宇宙,為機器編程創造出人工智能。人類的歷史,就是發明的歷史。沒有發明的動力,人類不可能進入現代文明,不可能發明耕犁開啓農業發展之路,不可能發明蒸汽機掀開工業革命,不可能發明數據運算機器開啓網絡時代。
在古代,工程領域被稱為大師是至高無上的光榮。被視為數學學科開創鼻祖的阿基米德開創的數學論證方法——演繹法和歸納法,一直適用至今。有所記載的阿基米德生平筆墨不多,古羅馬將領馬塞勒斯不無惋惜地記錄道,這位大師死於一位士兵的劍下。
公元前3世紀末,為爭奪對西西里島的統治,羅馬共和國在馬塞勒斯將軍率領下,攻打阿基米德所在的敍拉古國。在後世古羅馬傳記作家普魯塔克的記錄中,為了保衞敍拉古,阿基米德發明了某種彈射戰爭機器。
“⋯⋯阿基米德開始啓動他的機器,並立即向地面部隊發射種種投射的武器。巨大的石塊呼嘯着從天重重砸下,沒有人能抵擋。它們成堆地擊倒砸到的隊伍,破壞他們的隊形。與此同時,巨大的杆子從牆上伸出來,搭在船上,憑着來自上方的大力將一些船弄沉;要麼用一個鐵鈎或者類似吊車臂的鈎子將一些船舉起在空中,而一旦這些機器吊住了船首,將其頭上尾下地掛起來後,機器將船埋向海底;還有一些別的船,被城內的機器拉住,打着轉地撞向城牆上突出的峭壁,對船上的士兵造成了巨大的傷害。一艘船經常會被舉到空中很高的地方——想想就是很可怕的事情——被來回翻動,不斷的擺動,直到所有的水手都被甩了出來,最後船撞向岩石或者由空自由墜落。”
然而,儘管如此,敍拉古還是沒能抵過羅馬圍困式的進攻。當羅馬士兵衝進阿基米德家中時,他仍在沙盤上專心作圖,頭也不抬地喝令士兵離開。74歲的阿基米德,一位偉大的發明家,就這樣死在了一個被激怒士兵的劍下。
一般而言,朱元璋是中國曆代開國皇帝中出身最卑微的皇帝。由於家裏貧窮,父母又去世的早,年輕的朱元璋曾經做過和尚,甚至一度落魄淪為乞丐。後來他能夠建國稱帝,已經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傳奇。可是在中國歷史上還有個人更富有故事性,他的人生經歷過奴隸和皇帝兩種不同狀態。同時他也是世界歷史上唯一一個奴隸出身的皇帝。
石勒是匈奴別部羌渠部落的後裔,父祖兩代都是部落中的小頭目。由於他的父親性格兇惡,與胡人不和,而他又頗有才幹,石勒經常被派去管理所部的胡人,也算是一位小貴族了。事實上,當時的匈奴早已沒落,像石勒這樣的部落小頭目也淪為當地豪族的佃客。後來幷州發生饑荒,社會動盪不安,而當時的西晉政府又不可能重視底層的小民。
於是石勒與一起做佃客的胡人共同逃亡。不幸的是他在逃亡中走丟,經過多方週轉,被司馬騰抓去做奴隸。當時石勒也就二十來歲,後來他利用機會逃跑,帶着十八人遊蕩天下。而石勒就是依靠這十八騎為基本力量開始了創業生涯。
305年晉朝的“八王之亂”到了白熱化階段,石勒趁勢起兵,而他的名字也是從這個時候才確定下來。經過南征北戰,石勒的隊伍始終處於劣勢,無奈投靠劉淵的隊伍。也是從此時起,石勒也迎來人生的高潮,不僅地盤不斷的擴大,而且有很多漢人人才投入他的旗下。“君子營”就是他的謀士集團,其中張賓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劉淵去世後,前趙集團內訌不斷,石勒意識到再跟隨前趙劉氏集團沒有多大的出路,於是他逐漸的脱離前趙的控制。經過不斷的擴疆擴土和任賢任能,石勒終於有力量滅掉了前趙,成為當時黃河流域最強集權。公元330年石勒正式稱帝建國,國號為趙,為了區分劉氏建立的趙國,他的國號被稱為後趙。稱帝三年後,石勒去世。但他崛起於窮困少數民族之中,能夠統一中國北方的大部,文治方面頗有建樹,並且有統一中國之志,確實是十六國中傑出的帝王。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石勒出身草莽,但十分注重文化事業,每郡設立學官,負責當地地教育工作,並且招收的學生要經歷三次考試才能畢業,而合格的學生直接被作為國家的後備幹部,也正是此種政策才使得後趙經歷石虎20餘年的暴政而不倒。雖然此項改革存在諸多弊端,但影響中國千年之久的科舉制度正式在這些嘗試下才建立的。
(2017-08-28)
武漢一位25歲姓魏的美女,去韓國做隆胸手術,結果差點把命搭上,昏迷甦醒後離不開呼吸機,父母不得已到韓國包機把閨女接回治療,才算保住了性命,一般家庭還這是危險了!
而那位在澳洲隆胸的女子就沒有那麼幸運了,前幾天黃姓女子在澳洲手術過程就發生了昏厥,之後數日未醒,腦部受損,導致死亡,隆胸不是很科學的一個手術嗎?為啥這麼危險?
醫療科學顯示,看似簡單的手術,其實非常精密,特別是注射肉毒桿菌和植入填充物,必須非常專業,並且有專業的醫療麻醉和復甦設備與技術,才能確保安全。
許多美容機構美容院沒有技術和設備,他們只想賺錢,不是真正的為美女們安全考慮,一旦出現意外他們解決不了,導致病情加重和生命危險。
另外,那些填充物,就是世界上最好的它也有使用壽命,也有不安全因素,無論如何都沒有自己天然的物件好,為什麼為了他人的眼福犧牲自己的健康呢?年輕時離開科學,年老時科學就會離開!不划算!你説呢?
(2017-09-10)
説道中國古代歷史,指的就是從史前一直到清朝滅亡,在這個時期中,華夏大地經過了無數次的分分合合和政權交替,這其中少不了戰爭,在戰爭中,最重要的除了人就是所使用的武器,一個部隊如果能夠擁有比較有利的武器那可以説就具有了絕對的優勢。
對於古代的兵器來説,是有着明顯的分界的,最開始使用的兵器是石器和青銅器。石器主要就是人們就地取材,然後進行簡單的打造,當人們掌握了一定的青銅冶煉技術之後,開始打造青銅器兵器,再後來,又有了鋼鐵的冶煉技術,兵器的製造水平進一步提升,打造出的兵器也更好用。
研究古代兵器可以以火藥的發明和使用為分界點。在使用火藥之前稱為冷兵器時期,應用了火藥之後稱為火器時期,火藥因為其比冷兵器更加有威力,所以應用其製作的兵器稱為火器。這時候雖然已經發明瞭火器,但是冷兵器仍然被大規模使用。
從北宋時期開始,火藥應用於兵器。火藥是我們老祖宗的偉大發明之一,我國的部隊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火藥武器的軍隊,當時軍隊的戰鬥力相當之強悍。
南宋的時候出現了比較小巧的火器,就是竹筒火器,在竹筒裏放上火藥就能噴火,能夠造成小面積的攻擊,這應該就是火槍的雛形。
後來火藥就傳到了西方,雖然這是我們老祖宗的發明,不過在洋人手裏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他們用火藥製造的兵器有更大的威力,射程和精準度也大大提高。
(2017-09-17)
一出生就被拋棄,因為腦部有損傷,必須時刻戴着呼吸機才可以維持生命,這個可憐的男孩的人生才剛剛開始就如此坎坷了……
醫生對此表示,男孩極有可能活不過三歲。不過就算這樣,男孩也沒有被完全拋棄,一位已經是四個孩子的媽媽毫不猶豫收養了他。
她希望自己可以給這個男孩儘可能多的愛,照片中是女士的二女兒跟男孩。
這是小男孩的新爸爸,他很喜歡這個爸爸。
為了不讓男孩老是被困在房子裏,媽媽會經常帶他在外邊逛逛,儘管那樣會很麻煩——必須把呼吸機和氧氣冷凝器一起帶着。
當男孩病發無比難受的時候,心疼他的媽媽只能抱着他,儘量讓他舒服一點兒。
她總會帶着男孩到處逛逛。
時間久了,一家人都跟男孩有了深厚的感情,他們都很愛他,也希望小小的他可以再堅強一些,不要早早離開他們。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小野菊110441671”:這男孩應該戴着牙套呢吧?
(2017-09-06)
局座曾經説過,澳大利亞是一個喜歡找存在感的國家,無論哪裏有戰爭,他就屁顛屁顛跟着美英的屁股湊熱鬧,早在鴉片戰爭期間,澳大利亞一直乖乖聽英國的話,緊跟英國的步伐,英國皇家軍隊用什麼武器,澳大利亞也用什麼,很少自主研製自己的武器,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澳大利亞在危機四伏的情況下發明瞭一款優秀的槍械。
説是發明,其實就是改造了一下李-恩菲爾德步槍,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澳大利亞一直在用長步槍,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長期安寧慣了的澳大利亞認為美軍比自家的英國軍隊強大,戰爭一定是美軍贏,日軍不會打到澳大利亞來,沒想到,強大的美軍不堪一擊,眼看日軍快要到澳國的海港,緊張的澳大利亞人拿起李-恩菲爾德步槍自衞。
和日軍交戰下來,澳大利亞軍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李-恩菲爾德步槍太長,不適合在太平洋熱帶的小島上戰爭,因為樹木太多,不方便穿入,澳大利亞軍決定發明一種介於長步槍和卡賓槍的武器,這就是No.5 7.7mm步槍,俗稱“叢林卡賓槍”。
叢林卡賓槍的外觀和李-恩菲爾德步槍相似,就是槍管短了一截,叢林卡賓槍一出世成為澳軍人人一手的好槍,眾多日軍都吃盡它的苦頭,為二戰勝利打下了功績。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戳美美”:98k
(2017-09-13)
廣州日報訊(全媒體記者張素芹/文 邵權達/圖)由廣東省文化廳主辦的“第十五屆文華大獎獲獎劇目廣東巡演”作品之一《麻醉師》,於8月24日、25日晚在廣東演藝中心大劇院連演兩場。該劇製作人任雪迎和編劇蒲遜接受了記者採訪。
話劇《麻醉師》由西安話劇院創排出品,根據已故第四軍醫大學西京醫院陳紹洋從醫30餘年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7萬例麻醉手術無一失誤的感人事蹟而創作。舞台上,一束追光照亮了麻醉科辦公室,陳紹洋剛為一台大手術做完麻醉下來,拖着疲憊的身子回到辦公室沒幾分鐘,就又被新的手術召喚奔跑而去……簡單的一場戲,就體現了陳紹洋的“醫者父母心”。
蒲遜表示,這部劇探討的是人與人之間、包括生命層面的意義,這些都是有共性的,“每一個在自己工作崗位上默默奉獻的人都會引發共鳴,反思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劇中借鑑中國水墨畫的寫意手法,將“麻醉”這一概念“潑墨”到人的精神和社會層面——麻醉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喚醒。
製作人任雪迎表示:“這部戲用了相對年輕的演員,這些演員之前並沒有演過大戲,他們稚嫩,但是質樸,抓住了主人公質樸、樸素的性格特點。”而觀眾對演員的表演也相當滿意:“男主、女主的表演都很不錯,老太太的表現很好,孫老頭第三次手術後,老頭和老太關於存摺密碼的對話很有生活情趣。”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惜緣122022531”:話劇!
網友“Joy攝影師”:其實這樣醫者仁心很多都在默默無聞的做只是這社會發現的看的的人太少了為這些醫護人員點贊
(2017-08-26)
3月底,一條名為《46城將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的新聞讓葉志徐激動難耐,蟄伏多年,終於等到垃圾分類的風口。
兩年前,葉志徐在福州成立了鈦米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專注於提供城市環境智能管理技術與方案。其實早在四年前,他就發明了一項解決垃圾分類的智能交互技術。
如今,在國家政策驅動下,葉志徐躊躇滿志,準備帶領團隊站上行業的風口。
本期主角:葉志徐
愛發明
自制生態飼料辦農場
80年代初,葉志徐出生於寧德屏南縣的一個小山村,小時候由於家境限制,初中畢業就離家打工謀生。
在電器維修店當學徒的時,葉志徐接觸到大量新興電子產品,這不僅激發了他的學習熱情,還為他日後的技術鑽研和發明,打下了基礎。
沒有科班專業背景的葉志徐,如同武俠小説中的奇人異士,無師自通,自學成才。從珠三角到東南亞,從《柬華日報》到《福州日報》,葉志徐有相當豐富的職業經歷,
從技術員到工程師再到媒體工作人員,他一直在突破自己。
葉志徐在農場研究高蛋白雞鴨飼料
2009年,葉志徐返鄉創業辦農場養雞鴨。然而,當他得知小麥一斤1塊6,而麥麩一斤要1塊3的時候,他驚詫地表示自己看不懂這個世界了。
“我是一個特別摳的人,就想在飼料上動腦筋,看看能不能低成本,也能讓雞鴨有高產量。”葉志徐認為,要想雞鴨品質好,飼料中就得有充足的蛋白。
摸索了半年,葉志徐養出了一噸多黃粉蟲。然後購買相關技術論文,
利用飼料加工設備,試驗無數次,調出了生態飼料配方
。葉志徐回憶道:“有了低成本的好飼料,養出了高品質雞鴨,還在福州倉山開設了專賣店,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
然而,意外總是猝不及防。
2012年,禽流感爆發,農場破產,葉志徐還欠下一屁股債。
物聯網滅四害
僅消殺白蟻年入百萬
2012年8月,失業期間的葉志徐到三坊七巷幫朋友的會所安裝水電。在施工過程中,他發現三坊七巷有不少建築都有被白蟻侵蝕的跡象。“古建築的歷史價值無法衡量,得想個辦法防治白蟻呀!”作為一個十足的“技術控”,葉志徐再次走上研發之路。
為了弄清楚白蟻的生活習性,葉志徐查閲了大量生物學專著和論文,僅有關白蟻研究的論文他就購買了400多篇。不僅如此,他還實時關注高校研究動態,到省內外拜訪專家教授,學習相關知識。
3年裏,
葉志徐自主研發了白蟻微波探測儀、白蟻智能噴藥器等多種保護古建築的儀器和藥物
。憑藉先進又實用的技術,
葉志徐被三坊七巷特聘請為白蟻防治專家
。
葉志徐用微波探測儀定位白蟻活動範圍,準備消殺
説到這些技術和發明,你或許覺得很陌生。如果乘坐過福州的公交車,你就會豁然開朗,“這不就是福州移動頻道上經常廣告的的消殺白蟻服務嗎?”沒錯,
葉志徐已將這項技術用到尋常百姓家,僅這項服務年收入百萬元。
2015年,葉志徐組建團隊,成立了鈦米環保科技,專注於提供環境智能管理技術與方案。目前,公司在消殺老鼠、蟑螂、蚊蟲等“滅四害”項目上,又有新發明,其中專利技術有20多項。
葉志徐説,就拿老鼠為例,它對商超、食品廠、機場的危害性是非常大的,污染食品,傳播病菌,飛機上一旦出現老鼠,可能會影響飛機和乘客是否能順利出入境。“我們
利用物聯網技術,可以實時監測老鼠並進行報警,再配上我們的消殺裝備,可以做到及時發現,及時消殺。
”他進一步補充道,相比傳統方法,
這套系統和方法,更加精準,也把對人和環境的危害降到最低。
智能垃圾櫃橫空出世
用人機智能交互技術解決垃圾分類難題
當《46城將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這則新聞出現在葉志徐面前時,他知道自己終於等來了垃圾分類項目的春天。
垃圾分類
其實在養殖黃粉蟲過程中,葉志徐到市場收集爛蔬菜水果時發現,城市裏有大量廚餘垃圾並且無法循環利用,給城市環境管理帶來難題。
研究700多篇與垃圾分類相關的論文後,他認為如果僅僅靠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呼籲人們進行垃圾分類,並不能有效解決垃圾分類問題。“技術才能改變生活,應該有一項方便人們自主便捷完成垃圾分類的技術。”
在農場破產後的兩年時間裏,
葉志徐攻克了人機交互方面的難題,終於在2013年發明了智能垃圾櫃(基於人機智能交互的解決方案)
。
儘管擁有了前沿技術,葉志徐並沒有正式立項創業而是選擇“雪藏”那項垃圾分類技術。“總覺得時機還不成熟,再等等吧!”
據瞭解,葉志徐四年前的發明智能垃圾櫃,
應用人機交互、物聯網傳感技術,能夠讓垃圾櫃無接觸識別投放垃圾的人、識別垃圾的一些基本參數以及追蹤他所投放的垃圾
。
“整體來説,我的智能垃圾櫃是實現垃圾變資源的重要工具,其實它是一個小型資源回收站,完成代替上門收廢品的商販,對於居民和商販來説,只交易稍微大宗的資源,但對於我們智能櫃來説,
哪怕一片紙皮它也是來者不拒,並且一樣跟居民結算
,而居民還不需要通過聯繫和等待商販;我們的‘回收站’除了紙、塑料這些常規可回收資源外,我們還有廚餘回收櫃,
把廚餘變成生態飼料
是我做農場時就完成的,
最終實現所有生活垃圾資源化,實現城市垃圾零排放,實現可持續發展。
”葉志徐對智能垃圾櫃的功能進行了詳細解説。
2016年,葉志徐將智能垃圾櫃中的7項技術申報了國家發明專利,目前正在等待國家專利局授權
。
僅為配圖
今年3月底,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方案提出,到2020年底,基本建立垃圾分類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在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的46個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35%以上。葉志徐仔細研讀政策,發現
福州和廈門都在名單之中
。
一個創業項目能否成功,葉志徐認為天時、地利、人和很重要,“
現在,就是智能垃圾櫃最好的時機。
”
目前,葉志徐也正在做路演準備,“4月20日,我們會向鼓樓區環衞處做一場路演,聯合一些大型環保企業,協同合作,做好城市垃圾分類,讓資源真正循環起來。”葉志徐對自己的核心技術非常有信心,
在政策驅動下,垃圾分類不再是一句口號,而是政府以及全社會的一個目標,它會成為一個城市建設的剛需。
(2017-04-14)
72年前的8月15日,一直妄想全面佔領中國的日本侵略者,正式向全世界人民宣佈無條件投降。這一刻,四萬萬中國同胞沸騰了,紛紛
湧上街頭
歡呼流淚,相互擁抱慶祝這場來之不易的勝利。他們拿出鑼鼓、喇叭、鈴鐺,甚至臉盆、桶子,凡是能發出聲響的,都用力敲打,彷彿要將心中這麼多年的悲慟宣泄而空。
72年後的8月14日,全國各大影院上映了一部長篇紀錄電影《二十二》,這是一部講述一羣經歷了常人無法想象的磨難的倖存老人們當下的生活狀態,她們在歷史上被施暴者安上了一個屈辱的名字-“慰安婦”。無論是你瞭解或不是瞭解,請支持一下這部電影,記住這一段民族的
屈辱史
。
在這個值得紀念的日子裏,本人想給大家講述一下日本這個國家,在另一場戰爭上的表現,即與毒品的戰爭。這不再是國與國之間仇恨鬥爭,而是一場關乎人類生存的鬥爭,而對手則是對人類社會具有極強毀滅性的毒品
。
在這場與毒品的戰爭中,日本扮演了一個什麼樣的角色,看完此文,相信大家都會有答案。
眾所周知,冰毒的主要成分就是苯丙胺類物質,這種物質於1887年,由羅馬尼亞化學家 Edeleano在德國柏林首次合成。
差不多同一時期,日本化學家長井長義也從麻黃素中結晶提取出了苯丙胺。
最開始苯丙胺是用於治療肥胖症,因其可以保持頭腦清醒並抑制食慾,時至今仍有治療肥胖症的非法藥物中含有苯丙胺類成分。
時間到了1919年(也有説1917年),日本化學家阿.雄賀多(也有説緒方章)通過對苯丙胺進一步研究,合成了甲基苯丙胺。
1936年,德國醫學科學家邁耳首次發表論文,指出服用甲基苯丙胺能消除疲勞以及提高連續工作的能力。
此消息一經發布,立刻引起世界各國尤其是軍方的關注,讓正處於二戰的各國政府動起了歪念。
很快,軸心國的德國、日本,將其用於提升士兵的士氣和耐久力,甲基苯丙胺正式被列為軍需藥品。日本還在朝鮮等地建立製藥工廠,大量生產甲基苯丙胺。
二戰期間,德軍在炎熱的北非沙漠曾用甲基苯丙胺作為興奮劑以增加其作戰效率,另外在太平洋戰場和蘇聯斯大林格勒等戰場中,日本和德國軍隊士兵就是依靠這種藥物保持不同尋常的戰鬥力。
據史料記載,日美之間發生的沖繩島戰鬥中,日本的“神風特攻隊”敢死隊員,也稱自殺性飛機隊,就是服用了甲基苯丙胺後駕着戰機亢奮地衝向美國艦隊。因此
甲基苯丙胺又被日本士兵稱為“貓目錠”、“突擊錠”或“空擊錠”。
儘管服用
甲基苯丙胺類興奮劑
可以使軍人在連續作戰中不會感到疲勞和恐懼,但研究人員始終無法減少或消除其的巨大副作用,即長期吸食者會出現精神偏執,行為舉止咄咄逼人,並引發反社會及性暴力傾向。
軍隊大量使用甲基苯丙胺,直接導致的嚴重後果就是讓士兵們陷入更加瘋狂的精神狀態,甚至在殺戮中得到快感,做出各人神共憤的罪行。儘管如此,日本帝國主義迫於戰場壓力,選擇無視甲基苯丙胺的副作用,喪心病狂的大批量製造苯丙胺類興奮劑,以軍需品的名義配給軍隊,投入到侵略戰爭中。
戰場上許多日本士兵由於過量吸食,出現各類精神症狀,如妄想、多疑、暴躁等,更是將
人性中最殘忍暴力的一面撕扯出來曝曬於光天化日之下。日本軍隊像一頭髮瘋的野獸,對敵國的軍民進行無差別的屠殺。
因為冰毒對吸食者自身的傷害巨大,二戰時期有許多日本兵並非死於戰爭而死於服用毒品。當然,縱觀整個二戰,使用甲基苯丙胺興奮劑,並不是軸心國的專利。美國軍方在獲知德國科學家的研究成果以及日本和德國軍隊動態後,也很快大量生產甲基苯丙胺。據史資記載,二戰中,美國軍隊至少使用過200萬片甲基苯丙胺。
二戰結束後,相當於亡國的日本國民心態極為複雜,與清朝末年民眾吸食鴉片一樣,急需一種外部的力量來麻醉自己神。日本便將時作為曾經軍需品囤積,又被稱為“覺醒劑”的苯丙胺藥物以片劑或針劑的方式在國內各藥店和雜貨店出售,價格極其便宜。
作為戰敗國的日本國民,一方面陷入舉國上下極具挫敗和悲觀意識中,另一方面又要投入精力搞戰後建設,恨不得一天24小時忙碌工作,忘卻一切。而覺醒劑恰恰能令其保持旺盛的精力和體力,還能在其精神上有一種被麻醉的欣快和松馳感,一付覺醒劑無意中撐起了負重累累的戰後的日本,成為那個時期日本的最佳心理撫慰劑。
據資料記載,1945年至1952年,日本吸食覺醒劑的民眾高達200萬人以上,出現精神障礙的吸毒者推定為20萬人,成癮者達55萬人。另有史料稱,那個期間日本有5%—10%,相當於300萬的民眾,都在吸食苯丙胺類興奮劑。這被稱為日本毒品濫用的第一次高峯,其主要吸食主體為成年男性。
到了1946年至1950年期間,日本國內的刑事案件、精神病患者越來越多,這無疑就是吸食吸食苯丙胺類興奮劑的巨大副作用,這一切引起了法學家、心理學家及社會學家的注意。
日本政府組成了專門的調查組,最終得出結論,覺醒劑不能再使用了,必須給予取締。於是,1951年,日本政府頒佈了《覺醒劑取締法》,禁止甲基苯丙胺的生產和銷售。覺醒劑在日本沉寂了近20年。
直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日本的毒販將鹽酸取代硫酸進行固體加工,無意中製造出如冰塊一樣晶瑩剔透的固體甲基苯丙胺,毒販們將這樣的晶狀物叫做“ice”,其性狀為純白色晶體,晶瑩剔透,外觀似冰,被吸、販毒者也稱之為“冰”,也就是臭名昭著的“冰毒”。
與之前的作為興奮劑作用的不同,“冰”對人體的中樞神經系統更具有極強的刺激作用,且毒性劇烈,更易成癮。很快,這種製毒技術被日本毒販們傳播到世界各地。與此同時,毒販們還發明類似吸水煙的方式吸食冰毒,這種新的吸食方法,更容易導致冰毒在普通人羣中的擴散,以至於形成了全世界範圍的冰毒濫用。
此時的日本國內,由於經濟的復甦和騰飛,其國民的精神狀態發生了新的變化。在解決了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的生理需求後,放下那根緊繃了20年的弦,日本一些民眾開始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而覺醒劑之後的新產品冰毒的出現,讓他們找到了新的精神體驗和自我陶醉方式。
而在日本國內的青少年,由於多數是在戰後成長起,其生活方式變成追求時尚、新潮,講究個人享受。與上一代不同,他們吸食冰毒為了獲得精神欣快感和追求刺激的感受。至此整個日本國內吸毒羣體成分不再單一,不但中壯年人成為吸毒的主要羣體,青少年和女性吸毒者的數字也開始攀升。
儘管自1951年起,日本政府頒佈了《覺醒劑取締法》,嚴禁吸毒,但由於日本有吸食覺醒劑的歷史,新一代覺醒劑問世,使得日本又一次爆發甲基苯丙胺的濫用高峯。而同一時期,全球範圍內更流行的毒品是海洛因,並未意識到新一代的毒品之王,已經在日本誕生。
日本毒販掌握着生產冰毒的關鍵技術,但遭到日本政府的嚴厲打擊,這些毒販只得紛紛跑到境外建立地下毒品加工廠,而最近的地方就是一海之隔的韓國。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日本毒販就派人到韓國找合作者,籌謀在
韓國
設立毒品加工廠。
最初雙方的目的很簡單,就是在韓國製作,回銷日本,但結果是,到70年代末期,冰毒也開始在韓國蔓延。
在70年代初,韓國在冊的吸毒人數尚不足百人,但1988年,在冊吸毒人數已到3320人。日本的“技術性”輸入引發了韓國的毒品濫用問題。
日本毒販的製毒技術輸出,讓原本只在本國氾濫的冰毒開始在周邊國家傳播開來,除已遭“技術性”侵害的韓國,沿海的菲律賓、中國台灣等地區也開始濫用成災。作為冰毒製造的源頭國家日本,其身份由冰毒製造國變成純粹的冰毒消費國。
這種以製毒技術為輸出的漸次傳遞,形成了有特色的“跨國色彩”。這條國際線路為日本—韓國(70年代)—中國台灣、香港(80年代)—菲律賓與中國大陸(90年代),最後在世界各國蔓延,並迅速打敗海洛因,成為新一代的毒品霸主。
時間到了1992年5月,在我國廣東省的一次緝毒行動中,警察查獲一個毒品加工工廠,與以往不同的是,毒品工廠加工的並不是傳統毒品中的海洛因,而是一種全新合成毒品-冰毒。這個事件標誌着新型合成毒品的製作開始在我國出現,至此中國也遭冰毒全面入侵。
這裏有一個專門講述毒品、禁毒、戒毒知識的公眾號-毒言毒語(Chena2016)
(2017-08-16)
中國封建社會男人社會地位高,女人社會地位低下,這種“男尊女卑”的現象使女性長期壓抑在男性的權威下生存。呂雉從一個普通的農婦做到了皇后,皇太后,敢於挑戰封建制度,成為我國封建王朝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個臨朝稱制的女人,並且實際掌握漢朝的政權十五年之久。
秦始皇開始稱“皇帝”,但是一生從未封后,所以呂雉可以説是我國封建歷史上第一個皇后。但是呂雉嫁給劉邦的時候,劉邦還是一個普通的小人物,一個小小的公務員—亭長,可能是相當於我們現在的村長吧!呂雉最初嫁給劉邦時和普通農婦一樣下地幹活,勤儉持家,相夫教子,沒什麼特別之處。呂雉一生的轉折點是嫁給了劉邦,呂雉的父親呂文從面相上看認為劉邦不同凡響,將來前途不可估量,所以硬要把自己的女兒嫁給這個能做她叔叔並且早已有私生子的男人,也正是呂文的慧眼識珠才有呂雉日後的風光。劉邦後來起義反秦,呂雉等家人被項羽俘虜,劉邦竟然置妻兒於不顧,大有 “要殺要剮,悉聽尊便 ”的意思,而自己卻有年輕貌美的女人相陪左右,呂雉在做人質期間受到了數不清的折磨和侮辱,過着朝不保夕的日子,遇到風吹草動便心驚的日子,因此那個温柔善良賢惠的呂雉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心胸狹窄,兇狠毒辣的女人。
大家都聽説過“人彘”的故事,説的就是呂雉殘忍的對待自己的情敵戚夫人的故事 。做了皇帝的劉邦也抵抗不了來自年輕女人的魅力,後宮不斷擴充,戚夫人年輕貌美,能歌善舞把劉邦給徹底的迷住了,這對年老色衰的呂雉來説是多大的打擊啊!特別是當戚夫人給劉邦生了兒子劉如意後,一向薄情寡義的劉邦也流露出了自己的父愛,而此時戚夫人也不甘趨於呂雉身後,她想自己當皇后,讓如意做太子,陪着劉邦一起打天下的呂雉怒了,自己辛辛苦苦經營的一切怎麼能放棄呢 ?所以當劉邦死後呂雉迫不及待的對付自己的情敵了,殺了她的兒子,砍斷她的雙手雙腳,你不是會跳舞嘛,沒有手腳怎麼跳舞?挖出她的雙眼,看你怎麼勾引人?於是把她的耳朵燻聾又割掉她的舌頭,做成“人彘”讓那些不服從呂雉的人觀看,以此為戒。
呂雉的殘忍不僅表現在殘害自己的情敵戚夫人上,對不服自己的劉邦別的子孫也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政策,對跟隨劉邦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們也是極其殘忍的。為了鞏固自己的勢力,樹立起自己的威信,呂雉趁劉邦在外打仗的時機用計謀殺了韓信,達到了敲山震虎的作用,又設計讓劉邦把彭越剁成肉醬,讓其他開國功臣不能小瞧這個女人。
都説“最毒女人心”,一個女人如果沒有計謀,沒有防範心,不狠毒就會被別人殘害,呂雉從一個農婦到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第一個女性統治者是不易的,也為後來的太平盛世做出了貢獻。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流星De誓言”:殺韓信是劉邦想做但不能做的事,呂雉不過是代劉邦做了,至於戚夫人是自己找死,再劉盈登基已成事實的情況下,還有讓劉如意當皇帝的野心,呂雉不把她幹掉那才是真傻
(2017-04-10)
本文來源於新聞閣:轉載請保留鏈接,不保留本文鏈接視為侵權,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