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馬背上的酒肉之禮

由 無英 發佈於 休閒

蒙古族是我國東北主要民族之一,是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蒙古(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等地區和國家的主要民族之一。

蒙古人自稱“蒙古”(Mongol)。“蒙古”這一名稱較早記載於中國《舊唐書》和《契丹國志》,其意為“永恆之火”或“永不熄滅的火”,別稱:“馬背上的民族”。
約在公元7世紀前,蒙古族先民居住在額爾古納河一帶,後來西遷到了鄂嫩河上游不爾罕山(大肯特山)和克魯倫河一帶。
到公元12世紀,蒙古族已經散佈在今鄂嫩河、克魯倫河、土拉河等三河的上游和肯特山以東一帶,並分衍出乞顏、札答蘭、泰赤烏等部落。

此外,在蒙古草原和貝加爾湖周圍的森林地帶,還有塔塔爾、翁吉剌、蔑兒乞、斡變剌、克烈、乃蠻、汪古諸部。遊牧在草原上的被稱作“有氈帳的百姓”,主要從事畜牧業;居住在森林地帶的被稱作“林木中的百姓”,主要從事漁獵業。
公元11世紀,結成了以塔塔爾為首的聯盟,因此,“塔塔爾”或“韃靼”曾一度成為蒙古草原各部的通稱。宋、遼、金時代,把漠北的蒙古部稱為黑韃靼,漠南的蒙古部稱為白韃靼。
公元13世紀初,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諸部後,逐漸融合為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蒙古”也就由原來一個部落的名稱變成為民族名稱。

薩滿教是蒙古人古老的原始宗教。薩滿教崇拜多種自然神靈和祖先神靈。成吉思汗信奉薩滿教,崇拜“長生天”。
直到元時期,薩滿教在蒙古社會佔統治地位,在蒙古皇族、王公貴族和民間中仍有重要影響。皇室祭祖、祭太廟、皇帝駕幸上都時,都由薩滿教主持祭祀。
那達慕大會是蒙古人民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傳統活動,也是蒙古人民喜愛的一種傳統體育活動形式。錫林郭勒盟的那達慕最具代表性。

蒙古人富有特色的食品很多,例如烤羊、爐烤帶皮整羊、手抓羊肉、大炸羊、烤羊腿、奶豆腐、蒙古包子、蒙古餡餅等。民間還有:稀奶油,蒙古族常備奶製品;奶皮子;煺毛整羊宴,是蒙古傳統宴客菜,祭祀活動時也常用;熟烤羊,內蒙鄂爾多斯地區風味菜餚;白菜羊肉卷;新蘇餅,蒙古人民間傳統糕點;烘乾大米飯,蒙古族風味小吃。
蒙古牧民視綿羊為生活的保證、財富的源泉。日食三餐,每餐都離不開奶與肉。以奶為原料製成的食品,蒙古語稱“查干伊得”,意為聖潔、純淨的食品,即“白食”;以肉類為原料製成的食品,蒙古語稱“烏蘭伊得”,意為“紅食”。

蒙古人騎馬、駕車接近蒙古包時忌重騎快行,以免驚動畜羣;
若門前有火堆或掛有紅布條等記號,表示這家有病人或產婦,忌外人進入;
客人不能坐西炕,因為西是供佛的方位;
忌食自死動物的肉和驢肉、狗肉、白馬肉;
辦喪事時忌紅色和白色,辦喜事時忌黑色和黃色;
忌在火盆上烘烤腳、鞋、襪和褲子等;
禁止在參觀寺院經堂、供殿時吸煙、吐痰和亂摸法器、經典、佛像以及高聲喧譁,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獵。

火忌:蒙古人崇拜火、火神和灶神,認為火、火神或灶神是驅妖避邪的聖潔物。所以進入蒙古包後,禁忌在火爐上烤腳,更不許在火爐旁烤濕靴子和鞋子。不得跨越爐灶,或腳蹬爐灶,不得在爐灶上磕煙袋、摔東西、扔髒物。不能用刀子挑火、將刀子插入火中,或用刀子從鍋中取肉
水忌:蒙古人認為水是純潔的神靈。忌諱在河流中洗手或沐浴,更不許洗女人的髒衣物,或者將不乾淨的東西投入河中。

看過二月河的小説《雍正皇帝》的人,應該還記得年羹繞勸酒的法子:若在座的敬酒不喝,就把敬酒女奴的手砍下來,再不喝,再砍,直到客人喝了杯中酒為止。年羹繞是滿人,不過蒙古人勸酒也是一個路數的,只要你曾經端起過酒杯,且酒量只是一般般,那這頓飯你就只能站着進來躺着出去了。
到蒙古族地區旅遊的人印象最深的大概都是歌舞哈達和喝酒了,因為到草原旅遊幾乎都是一個調調:先在遼闊的草原上看風景、然後騎騎馬、看看羊羣、最後,無一例外都是進蒙古包獻哈達、吃肉喝酒。

內蒙古赤峯當地的習俗,只要是端過酒杯了,不喝醉酒就不是朋友。女的還能有點優待,男同胞一定是跑不了的。據説,當地人勸酒最絕的是你不喝他就不坐下,不僅進行下一個節目,有唱歌的人也就不能停,就一直衝着你唱。
蒙古人不分男女都愛喝酒,不過男人要比女人兇得多。蒙古人遊牧四方,多時也見不到一個人影,孤單寂寞加之天氣嚴寒冬季漫長,就跟俄國人愛喝酒一樣,實在是地域氣候使然。
*本文圖片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