菅義偉首相遇到了麻煩
日本的週刊雜誌《新聞郵報》在前些天分析“菅義偉熱”時,很客氣地給我寫了一句話,説旅日中國人作家徐靜波早早地寫了一篇公眾號文章,叫《農民的兒子菅義偉》,引起了中國社會對於平民首相的興趣與期待。
那一篇文章的閲讀量相對有點多,有118萬人。在政治家世襲的社會里,農民家庭出身的菅義偉,能夠當上首相,引起大家的好奇,引起平民階層的共鳴,也是自然。
日本民眾對於菅義偉內閣,還是充滿了期待。幾大媒體的輿論調查結果顯示,菅義偉內閣的支持率高達70%,已經刷新了安倍第二次內閣剛誕生時的記錄。
菅義偉也是説到做到,上任伊始,即開展政府機關的“廢除印章制度”運動。同時新組建“數碼廳”,主導全國的IT化、智能化社會建設。還要求三大移動通訊公司大幅降低上網費(目標值是降低40%),減輕民眾使用手機的經濟負擔,將交給移動通信公司的多餘錢,交到超市去,刺激消費市場,提高民眾生活。開始制訂的“移民獎勵政策”稱:凡是從東京、大阪等大都市遷居到地方城市的人,一律獎勵100萬日元(約6.5萬元人民幣)的安家費。這項政策有利於振興地方經濟,遏制“少子老齡化”社會的發展進程。
應該來説,71歲的菅義偉,腦子十分清爽,當了近8年的內閣大管家,知道國家管理的弊端與問題出在哪裏?也知道該從何處下手拿捏“七寸”。
這是菅義偉不同於安倍的能耐,也將註定他一定會不斷地創造出損官惠民的業績,一路維持高支持率並實現長期執政。
不過,菅義偉最近惹上了一個麻煩,他與一羣學者扛上了。
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先容我靜靜道來。
日本有一個首相直屬的政府智囊機構,叫“日本學術會議”,這個智囊機構成立於1949年,由各行各業的日本頂級專家組成,共有210名成員,主要的任務,是給政府提建議出主意,尤其是在新政策、新規劃制訂時,貢獻自己的專業智慧。
日本全國有87萬名學者,能夠成為“日本學術會議”成員的只有210人,所以,這些成員都是爬上金字塔尖的大學者。
那麼,成為“日本學術會議”成員有什麼好處呢?至少有三大好處:
第一,你是政府認可的學術領軍人物;
第二,你可以參與國家重大戰略與政策法規的制訂;
第三,你每月可以領到一份可觀的津貼。
為了這個“日本學術會議”,日本國會還專門制訂通過了一部法律,其中有一條規定,就是成員的任期不得超過70歲。這樣一來的話,每隔幾年,都需要更換一批成員。這一次菅義偉新內閣誕生,日本學術會議向首相官邸遞交了一份新成員名單,共105人。
因為這個學術會議是首相直屬的機構,因此,每一位新成員都需要以首相的名義頒發“辭令”(任命書)進行任命。但是,這一次,菅義偉首相只任命了99人,刷掉了6人。
對於日本學術會議來説,向內閣遞交新成員名單,只是履行一種形式上的任命手續,而不是提請政府審查。因為早在1983年,當時的首相中曾根康弘在國會答辯時,曾經説過:“對於學術會議推薦的人,政府不會否認。”
但是,過去30多年,這次輪到菅義偉當家,他可不願意當“橡皮圖章”,下令首相官邸工作班子對報上來的名單,進行嚴格審查,叫做“體檢”。體檢結果,6人被認定為“不合格”。
1,京都大學教授蘆名定道,近現代基督教思想研究學者;
2,東京大學教授宇野重規,西方政治思想史研究學者;
3,早稻田大學教授岡田正則,日本行政法研究學者;
4,東京慈惠會醫科大學教授小澤隆一,憲法研究學者;
5,東京大學教授加藤陽子,近代軍事與外交研究學者;
6,立命館大學教授松宮孝明,刑法研究學者。
在日本學界,這6位教授都是相關專業的知名學者。如此知名學者,菅義偉為何要拒之門外呢?
菅義偉的解釋是六個字,為了確保“綜合性、俯瞰性”的活動而作出的判斷。什麼叫“綜合性、俯瞰性”?菅義偉就是不告訴你,你自個兒想去。
菅義偉首相拒絕批准6名學者成為“日本學術會議”成員的做法,自然引起了日本學術界的震驚,認為這是政府破壞“學術自由”,遏制不同聲音的“反民主主義”行為。不僅日本學術會議會長梶田隆章(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直接寫信要求菅義偉首相説明“不批准”理由,一些市民團體也開始聚集在首相官邸前舉行抗議示威,要求菅義偉撤銷錯誤決定。甚至前幾天還以菅義偉為榮的法政大學,也對這一位畢業生展開了激烈批判。
法政大學校長田中優子發表聲明説:“雖然被拒絕任命的學者不是本校教師,但是,如果坐視不管的話,那麼本校教師的學術自由,也將會遭受侵害。”田中校長甚至表示自己不會只停留在發表一份抗議聲明上,她將廣泛的聯合海內外學者,對這一問題展開持續的追究。
校長宣佈要與自己的畢業生鬥爭到底,這在日本社會是十分罕見的事,不僅會使菅義偉今後很難再跨進母校大門,而且會促使社會輿論更多地倒向6位學者一邊。
那麼,面對如此兇猛的輿情,菅義偉是作何種反應?
言下之意,你不能吃着政府的飯砸着政府的鍋。
讀賣新聞、日本經濟新聞等媒體發表社論,認為菅義偉的主張還是有一定的道理,學術會議不應該成為反政府的堡壘。但是,朝日新聞、東京新聞等媒體則對菅義偉展開了激烈的批評,罪名就是“利用公權侵害學術自由”。
主流媒體的意見對立,也令日本社會大為困惑。
菅義偉看來毫不示弱,他起用的行政改革大臣河野太郎在記者會上公開表示,有必要對“日本學術會議”這一機構施行改革。
河野沒有説出怎麼改,但是給予人們的印象,便是:你不聽話的話,就往讓你聽話的方向改!
對於學界來説,“學術自由”是民主之根本。而作為政府來説,我聘請你當智囊,是請你來助言,而不是來唱反調。
似乎各有各的理,菅義偉表示出“絕不退讓”的姿態,而日本學界也表示出“絕不罷休”的戰勢。這一場“戰鬥”的走勢與結果,不僅將影響菅義偉內閣的支持率,也將撕裂日本社會對於民主政治的認知。
當然,對於菅義偉來説,能否趁機樹立起“強勢首相”的形象,完全取決於這一次“戰鬥”的持久度——看誰能夠扛到最後,而不是對與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