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街守護者:鐫刻華人記憶 兼容多元文化

中新社北京8月12日電 (記者 馬秀秀)“我住在這裏因為有很多中國人,就像一個大家庭。”這是近日揭幕的波士頓唐人街新公共藝術裝置“Storytell&Sway”上的一句話。該裝置以長凳鞦韆為結構,用中英雙語鐫刻着華埠居民的故事。

分佈在世界各地的唐人街承載着華僑華人的故土與文化記憶。然而隨着時代發展,各地唐人街一度面臨衰落窘境。與波士頓唐人街鐫刻華埠記憶一樣,華僑華人社團組織紛紛付諸行動,守護華人的精神家園。

意大利米蘭唐人街迄今已有上百年的歷史。從十餘年前米蘭市政府宣佈改造計劃以來,在十幾家華人商會聯合參與下,米蘭唐人街已由治安死角變成當地最有特色、最受歡迎的步行街之一。

“當地政府改造唐人街,需要團體機構維護華人利益。”中意商聯名譽會長宋勝仲告訴中新社記者,改造計劃甫一宣佈,中意商聯應運而生,就華人批發生意轉移等問題和市政府進行多次談判,以最大程度降低華商損失。

改造過程中,中意商聯向米蘭市政府申請,將唐人街路口的廣場命名為“何鳳山廣場”,這也成為全米蘭第一個以中國人命名的地方。

“這體現了當地對華人的尊重和肯定。”宋勝仲表示,何鳳山先生在二戰期間曾幫助過很多猶太人,讓更多人瞭解這段故事,有助於促進不同族裔間的和諧相處。

“米蘭唐人街正慢慢演化成中意文化交融地。”宋勝仲介紹,如今米蘭唐人街早已不只是當地華人的“棲息地”,在住户和遊客中意大利人佔有半數。就中意商聯正在推進的為唐人街設標誌性牌坊事宜,他們設想在設計上兼具中華文化和當地特色。

清掃街道、購置環保垃圾箱、以富有東西方特色的圖案粉刷牆面……在毛里求斯唐人街基金會努力下,短短几年時間,曾經一度“無人問津”的百年唐人街已成為各族裔民眾的常去之地。

基金會主席林海巖介紹,改造過程中,他們歷時幾個月,發動各區民眾,用廢棄塑料瓶在唐人街中心地帶打造了一條環保巨龍,成為象徵中毛兩國友誼的佳話。

“唐人街凝聚着先輩幾代人的心血,承載着華僑華人的傳統烙印。”林海巖表示,鑑於此,基金會在改造時,尤其注重既有華人特色的保留傳承,同時融入現代科技、當地文化元素等。“毛里求斯唐人街如今已是各族裔瞭解中華文化的理想之地,也是中華文化與不同文化間的交融之地。”

逢年過節,馬來西亞吉隆坡的唐人街——茨廠街總少不了熱鬧。馬來西亞佛山總商會署理總會長雷智雄小時候常去置辦年貨。

他介紹,隨着年久失修,一些具有華人特色的建築被拆除,令人惋惜。馬來西亞的華僑華人社團常在茨廠街舉行富有中華傳統文化特色的活動,比如春節舞龍舞獅、元宵節猜燈謎,推廣中文教育等。

前段時間,以“展館+餐館”形式組合的“鄉音館”重新開放。樓下餐館可以滿足各籍貫華僑華人的口味,樓上展館則收藏着承載華僑華人記憶的各種老物件兒。“各僑團都在不懈努力,希望茨廠街的華人記憶得到更好保護。”

經歷了十餘年的改造,倫敦唐人街的面貌已煥然一新,平整寬敞的步行街吸引着遊客前去觀光。

為把唐人街塑造得更有文化氛圍感,倫敦華埠商會牽頭建設了華人中心,開展講座、展覽等活動;改造過程中,商會尤其注重中華文化元素,比如擺放石獅子,重建中式特色乘涼亭。

倫敦華埠商會會長林奕權介紹,前往倫敦唐人街的遊客多為英國本地人和外國人。為照顧到絕大多數遊客口味,當地集聚的中餐館多經過改良,許多店鋪也變得更加多元化。

在他看來,實現唐人街文化的多元化,有助於提高競爭力,促進唐人街的可持續發展。(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84 字。

轉載請註明: 唐人街守護者:鐫刻華人記憶 兼容多元文化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