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時期鑄造的黃河鐵牛,單個重達40噸,為何要露天放置?

文·段宏剛

中華民族的發祥地在黃河流域,因此,黃河歷來被當作我們的母親河來對待,但是,黃河的水量很不穩定,在一年四季表現出極大的不同。每到雨季,黃河水量大漲,就會變成一頭憤怒的野獸,波濤滾滾,大有吞噬一切的架勢,歷史上,黃河沿岸的居民,經常受到黃河水災的威脅。

怎樣馴服黃河?從古至今,人們集思廣益,想出了許多方式。

黃河在古代之所以經常氾濫,根本原因是黃河上流的水土流失很嚴重,讓大量泥沙淤積在河底,隨着泥沙越積越多,導致河水水位不斷升高,遇到暴雨,河水很容易漫過河岸,發生水災。

黃河上游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跟古代人欠缺環保意識息息相關。

中華民族最早從黃河流域發源,人們主要的人口聚居地,如,都城、城鎮,以及一些大村莊,基本建在黃河沿岸,人類要生活,大到建造皇宮、官邸、廟宇,小到老百姓建造房子,而木材是古代人建造房屋的必備品,需求量很大,一片又一片森林,就這樣在熱火朝天的建設中化為烏有,沒有樹木保護水土流失後,最終導致黃河水喜怒無常。

古代人在征服黃河,讓黃河造福人類的活動中,花去了不少心思,最直觀的體現就是在黃河上修建各式各樣的橋,變天險為通途。

位於山西省永濟(古稱蒲州)黃河古道上的蒲津橋,是古代非常著名的一座浮橋,浮橋顧名思義就是浮在河面上的橋,用鐵鏈把多隻木船鏈接在一起,然後在木船上鋪設一層木板,並加以固定,河水上漲時,浮橋也跟着上升。過橋時,有一種晃晃悠悠的感覺。

唐玄宗時期鑄造的黃河鐵牛,單個重達40噸,為何要露天放置?


蒲津橋始建於戰國時期秦襄王五十年,至唐代開元年間,蒲津橋的作用達到鼎盛,成為長安城通向河東地區的交通樞紐,也是溝通晉商來長安城做生意的捷徑,對全國的經濟、商業、軍事等領域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連當時的蒲州城,因為長安城的繁榮而被帶動起來,一舉成為唐代的著名城市。

蒲津橋關係到大唐王朝的經濟命脈,因此,如何讓這座橋更加穩固,永世長存,不會輕易被髮怒的黃河水沖走,成為擺在唐代建築師面前的重要問題。

經過一幫建築師和匠人實地勘察,最終提出瞭解決方案,那就是增加鐵鏈的負重,讓鐵鏈有足夠的強度去抵抗黃河洪水的衝擊。

於是,在唐玄宗時期是公元725年,四尊鐵牛和四個鐵人,以及兩座鐵山和一組鐵柱被鑄造出來。

唐玄宗時期鑄造的黃河鐵牛,單個重達40噸,為何要露天放置?


鐵牛是名副其實的龐然大物,長、寬、高分別為3米、1.3米、1.9米,比真牛要大出不少。每尊鐵牛單重達到40噸以上,再加上底座,總重量超過50噸,四尊總重超過200噸。鐵人單個高度超過2.2米,重量超過5噸,加上其它裝飾品,每個鐵人的重量達到6——10噸,總重量超過30噸。

四尊鐵牛和四個鐵人的總重超過230噸,再加上鐵山和鐵柱,鑄造這些物件,所消耗的鐵料非常多,這對唐代當時的國力來説,是一項十分龐大的開支。據《唐書》記載,建造鐵牛和鐵人的當年,總共消耗唐代全年產鐵量的80%,可見,唐代人為了保護蒲津橋,可謂是不惜血本。

它們都是在原地做模子、燒鐵水,並澆築出來的,依靠當時的運輸能力,根本沒有能力運送如此沉重的東西。

不論是鐵牛還是鐵人,做工都相當精緻,整體造型圓潤飽滿,符合唐代人“以胖為美”的審美特徵,對一些細節精益求精,身上的線條剛健、柔韌,勾勒出活靈活現的肌肉組織,展現出唐代人極高的製造水平和審美水準。

唐玄宗時期鑄造的黃河鐵牛,單個重達40噸,為何要露天放置?


《易經》説:牛象坤,坤為土,土勝水。俗話又説: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將鑄鐵牛安置在河岸,對肆意氾濫的黃河水是一種很好的震懾,因此,鐵牛和鐵人被鑄造出來後,被譽為“鎮河神獸”,河東河西各分列兩組,把固定浮橋的鐵鏈拴在它們身上,它們藉助自身重量完全能抵消洪水的衝擊力,任憑黃河水在暴雨季節有多麼不可一世,也能保證浮橋安然無恙,給通過河兩岸的人,提供極大便利。

蒲津鐵索浮橋從唐代開元年間開始,一直到元代末年,以頑強的姿態,橫跨在母親河上,見證了黃河兩岸600多年的興盛。不幸的是,在元代末年,蒲津橋因為戰火而被燒燬,一代名橋就這樣消失在歷史的雲煙中,只留下鐵牛和鐵人矗立在黃河兩岸,見證着昔日的繁華。

俗話説: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大約在明朝中期,靠近蒲州城的黃河經歷了一次較大改道,隨着河岸不斷塌陷,鐵牛和鐵人逐漸被掩埋在泥沙中,再也見不到它們的真容,只能從歷史記載裏想象他們的雄姿。

唐玄宗時期鑄造的黃河鐵牛,單個重達40噸,為何要露天放置?


為了讓昔日的“鎮河神獸”重見天日,1988年,山西永濟縣博物館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採用現代科技手段,消耗一年時間,終於讓唐代人的智慧結晶展現在世人面前,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關注,有些國家甚至提出了合作開發,建造博物館來保護的建議,被當地政府一口回絕。

發掘出這批智慧結晶後,當地政府只是在黃河岸邊修建了廣場,把鐵牛、鐵人、鐵柱、鐵山等物件,一一陳列在廣場,並沒有像人們想象的那樣,建造一個功能齊全的博物館,把它們完整安置。

好歹它們是1300多年前的珍貴文物,這樣做,難道不擔心它們歷經日曬、雨淋、風吹,生鏽和腐蝕嗎?

這樣做,實際上有不少苦衷,山西文物局考古研究專家説出了困擾人們的幾點原因。

唐玄宗時期鑄造的黃河鐵牛,單個重達40噸,為何要露天放置?


第一、鐵的化學性質比較活潑,跟空氣接觸後,很容易發生化學反應,鐵質文物如何保護,如何防止生鏽,一直是一項世界性難題,到目前為止,世上還沒有哪個專家探索出更好的辦法。

第二,鐵牛自身重量很大,用什麼材料做底架,來穩固地支撐它們,也是一道難題。

第三,即使有合適的工具能把鐵牛搬運、提升起來,事後怎麼安全着陸又是一個問題。

一些專家又説,鐵牛、鐵人等器物,雖然經歷了1300多年,但從目前的品相來看,它們保存得比較完好,基本上沒有受到腐蝕,因此,把它們露天放在廣場裏,是目前最好的保護方式。同時,還能當作景觀讓遊客瞻仰。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262 字。

轉載請註明: 唐玄宗時期鑄造的黃河鐵牛,單個重達40噸,為何要露天放置?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