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聽過這樣一段有名的對話:
寒山問拾得: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騙我,如何處治乎?
拾得曰: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兩人間的一問一答,皆是巧妙。
而其中藴藏着的無掛無礙、從容處世的人生智慧,更是令人受益匪淺。
寒山,便是我們今天這篇文章的主人公。
他一生活了105歲,隱居浙東天台山數十載,留下300餘首詩作,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詩僧”之一。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張繼的一首《楓橋夜泊》捧紅了寒山寺,而寒山寺之名卻是源於寒山。
在民間,他被認為是文殊菩薩再世。清雍正皇帝甚至把他與拾得封為“和合二聖”,成為老百姓禮拜的婚姻神和愛神。
生前,他寂寂無名;死後,他的詩與人卻風靡海內外,成為日本公認的禪宗大詩人,成為美國“垮掉的一代”的理想英雄,讓後人膜拜近1000年。
01
從富二代到瘋和尚
寒山的一生,就像一個謎。(關於寒山的生平正史無載,這裏僅取其中一種説法)
他的真實姓名已無從考究了,約在唐玄宗開元十四年(726),寒山出生於京都長安之郊咸陽的一個地主家庭。
青少年時期的他,家境富裕,是個富二代,過着不愁吃穿的生活。
也許是年少時把好運氣都用完了,成年後的他去考科舉,卻幾次三番落第。
終於中第,獲得出身後,卻又因身材矮小、容貌不佳,被擋在了仕途門外。
無顏回鄉的他,只好滯留在京城,流浪度日。
仕途的不順、父母的離世、兄長的責難、妻子的冷落、世態的炎涼,寒山一一嚐遍,心灰意冷之際,終於在35歲時遁入空門,從此隱居浙東天台山七十餘年。
“容貌枯悴,布襦零落,以樺皮為冠,曳大木屐”,這個為世人所熟知的形象,也就在這一時期形成了。
02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澗濱
佛教約在兩漢時傳入中國,並在唐代進入了鼎盛時期。
於是,便在這一時期,歷史上出現了許多以詩著名的僧人。如靈一、靈澈、皎然、貫休、拾得等,其中寒山可算是後世影響力最大的一位。
寒山詩至今尚存的約三百一十一首,按照內容可以分為隱逸詩、自敍詩、風俗詩、佛教詩等幾類,語言多淺近生動,清新淡雅。
而其中,《杳杳寒山道》是他的一首代表作,也是最能體現其詩歌超凡脱俗意境及魅力的一首。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澗濱。
啾啾常有鳥,寂寂更無人。
淅淅風吹面,紛紛雪積身。
朝朝不見日,歲歲不知春。
首聯,寫走在深山小道上看到的景色。“杳杳”極言山路之深暗幽遠,“落落”則狀出山澗的冷落寂寥。
詩人走在寒山道上,但見一片寂靜幽暗,山澗冷寂,幽僻寥落。
頷聯則以鳥鳴襯出山中寂靜。“啾啾”言有聲,“寂寂”道無聲。山林間不時有鳥兒發出婉轉的啁啾聲,卻更烘托出林中的幽靜冷清,罕見人煙。
頸聯描寫山林中的氣候。“淅淅”寫風的凜冽,“紛紛”則寫雪花飛舞。北風淅淅,颳着詩人的臉;雪花紛紛,灑落在詩人的肩上、衣衫上。
尾聯則連用兩個表時間的詞語,寫出山林的幽靜、樹木的繁茂,因而難以見到陽光,亦不知歲月的更迭。
寒山的這首詩便是在對疊字的巧妙運用間,描摹出了山林的寂靜悽清,帶給人一種幽冷寂寥的感情色彩。而正是這種詩風的幽冷,見出了詩人超然物外、寂靜無塵的心境。
03
從“無名者”,到美國“垮掉的一代”理想英雄
在中國很長一段歷史裏,寒山是一個
“無名者”
。
晚唐時,寒山的詩歌就開始在詩壇上流傳,然而影響極其有限。宋朝時,寒山詩受到了蘇軾、王安石、黃庭堅、朱熹等人的喜愛與模仿,卻仍舊不被正統文學接納。
一直到了清朝,寒山詩才被收編進《全唐詩》和《四庫全書》,在正統文學中佔據了一席之地。
中國“五四”運動以後,在學者胡適的推介下,寒山始被更多人認識,成為中國文學史上一位極其重要的白話詩人。
與在國內長久的冷落境遇相反的是,早在宋元之際,寒山詩就隨着禪宗傳入了日本,並且廣為流傳,受到了高度評價。
寒山詩中濃濃的禪意與禪趣,受到了日本各個階層讀者的喜歡。
經由日本的傳播,20世紀50年代,寒山詩一路漂洋過海傳至歐美,寒山更被美國“垮掉的一代”奉為了祖師爺,此後影響了美國社會將近20年。
這一切要從1953年一個叫作加里·斯奈德的美國人説起。
在一場日本赴美交流的畫展上,他被一幅畫像深深震撼,畫像裏“
一個長衫破爛、長髮飛揚、在風裏大笑的人,手握着一個卷軸,立在山中一個高巖上
”。
畫中人便是寒山。
斯奈德為那樣一種來自神秘東方的境界深深吸引,從此開始了對寒山詩的翻譯與推介。
1958年,斯奈德的朋友凱魯亞克(“垮掉的一代”代表人物)發表了一部具有影響力的作品——《達摩流浪者》,作品以斯奈德為原型,其中就包含了斯奈德翻譯的24首寒山詩。
在作品扉頁,斯奈德寫下“
獻給寒山
”四個大字。
寒山衣衫襤褸、瘋瘋癲癲的形象,及其身上所負有的遺世獨立的精神與迴歸自然的意識,恰巧契合了當時美國“垮掉的一代”的內心渴望。
10年以後,一場反對主流文化和價值觀的“嬉皮士運動”興起,寒山再度成為了美國“嬉皮士”們的理想英雄。
其詩歌被譯成了日文、英文和法文,聲名甚至被抬高到了幾與李白、杜甫並駕齊驅的地步。
在遠離東方的另一岸,就是這樣一個有些瘋癲的和尚,竟在20世紀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傳播裏,冥冥之中扮演了一個舉重若輕的角色。
而這一切,寒山都已不再知曉。
他只是靜靜地坐在天台山的一塊岩石上,一任春去秋來、流水潺潺,但憑花開花落、雲捲雲舒,細草作褥,青天為被,內心沉靜安然。
一如他在一首詩中所寫的:
我向巖前照碧流,或向巖邊坐盤石。
心似孤雲無所依,悠悠世事何須覓?
【版權聲明】本文由詩詞世界原創發佈,作者:葉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