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神燈|三聯生活週刊
9月18日上午揭曉的第69屆艾美獎中,黑馬《使女的故事》橫掃劇情類最佳劇集、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導演和最佳編劇等重磅獎項,成為本屆艾美獎最大的贏家。
你一定看過雙簧,但是一定沒有看過如此詭異的雙簧。
一切都是為了代孕,但是與靠技術植入的代孕不同,這種代孕還需要在之前“代性(愛)”。詭異之處就在於,無論性愛還是分娩的時候,代孕女人的身後都有一個女人,即尋求代孕一方的女主人。兩人始終保持着相同的姿勢,做着相同的動作,包括代孕女人與丈夫的性行為,以及代孕女人分娩時的一呼一吸,甚至是陣痛引起的嘶聲尖叫,身後的女人都進行着機械地復刻。不過就像雙簧一樣,雖然做着相同的動作,但是真正佔據話語權的卻是身後的女人。而代孕女人只是生育的工具,是使女。
詭異的雙簧
《使女的故事》改編自同名科幻小説,不過作者瑪格麗特•艾特伍德(Margaret Atwood)卻沒有把自己這部作品列在科幻之列,她認為這是一部對於未來可能性進行推斷的虛構作品,是一部反對利用極權來施暴虐、濫用神權來愚民的小説。在1980年代構思這部小説時,作者通盤結合了美國當時的社會政治思潮和宗教觀念,並對種種現象的進一步發展提出了大膽的推測,尤其對於美國女性的未來進行了漫漫設想。按照瑪格麗特自己的説法,還有一個證據證明小説與科幻無關,那就是“書中的所有細節都曾經在歷史上真實發生過”。
作者瑪格麗特•艾特伍德客串出演
劇集《使女的故事》具備純粹女性劇集的基因,原著作者自不必説,不但參與編劇,且親自客串出演。此外參與劇集製作的五個導演中就有四個是女性,七個編劇中六個是女性。整部劇集,尤其是前幾集,男性角色完全處於從屬地位,基本上淪為了“牀上用品”,而頻頻出鏡的大主教弗雷德•沃特福德也只是等同一個男權的符號。劇集的切入點,無論是代孕還是代性(愛),更是絕對的女性角度。
聖經畫《雅各與拉結相遇》
代性(愛)的情節在第一集就出現了,劇中稱為受精儀式。儀式之前,大主教弗雷德朗誦了一段《聖經•創世紀》的文字,是關於一對姐妹利亞和拉結的故事。
妹妹拉結最初與雅各在巴旦亞蘭的水井邊一見鍾情,雅各為娶拉結承諾做七年苦力,兩姐妹的父親拉班(也是雅各的舅舅)卻在七年之後騙他娶了姐姐利亞。事後,拉班許諾雅各,如果雅各肯再做七年苦力,就把妹妹拉結也嫁給他。七年後,姐妹倆終於共侍一夫,卻開始在丈夫面前爭寵。由於拉結不能生育,為了獲得丈夫青睞,她讓使女闢拉代替自己與雅各同房來獲取子息。闢拉成功地連生兩個孩子,拉結因此大佔上風。不久,利亞也如法炮製,把她的使女也給雅各做妾,也生了兩個孩子。
在拉結的一生中,一直把生育當作人生的唯一目標,不惜一切代價去追求。聖經記載拉結所講的一句話就是對雅各説“你給我孩子,不然我就去死”("Give me children or else I die."),這正是劇中弗雷德朗誦的片段之一。“使女”(handmaid)這個詞就來自這個故事,而這個“姐妹鬩牆”的故事也奠定了全部情節的基調。
“基列共和國”都恐怖氣氛
上述故事的後續,是雅各逃離巴旦亞蘭,拉班帶人追了七天七夜,最終在一座山上追上了他。一段爭執之後,雙方決定不再來往,於是在山上互立石堆、石柱為證。這座山名叫“基列山”,這個基列就是劇中“基列共和國”名字的由來,意思是“見證之地”。
“基列共和國”可以讓人聯想到很多類似的政體和行為,比如包括美國黑奴在內的史上的各種奴隸制、納粹第三帝國、伊斯蘭瓦哈比教派和東德以及前蘇聯的某些極端行為等等。原著作者瑪格麗特説,“基列共和國”的實質概念來自逃離英國來到美洲大陸的清教徒,那時的教徒領袖們試圖建立一個摒除宗教異端的神權政體。在這個概念的基礎上,瑪格麗特把20世紀柬埔寨和羅馬尼亞式的烏托邦理想摻雜進來,構成一個反面烏托邦的大背景設置。其中對於不同政見者的殘暴行為則得自於菲律賓歷史上司空見慣的暴行。其中又將不育作為一種社會常態,與輻射、污染、性病等等聯繫起來,由此前瞻性地引出環境問題的重要性。至於基列的宗教神權方面,則有伊朗和阿富汗的影子,包括對於女性的態度極端保守,嚴格限制女性在公眾場合的行為和自由等等。
使女都衣着紅袍
《使女的故事》劇中的女性分為幾個層次,分別用各種顏色加以區分。
使女是受壓迫的最底層,是行走的子宮,都身穿紅袍。然而紅色並不像劇中沃特福德夫人説的那樣代表“幸運”,紅色在這裏是分娩時血液的顏色。同時也與霍桑的《紅字》的紅色一樣,代表着淫蕩與不潔,影射着劇中受精儀式本質上的不貞;相比之下,基列國統治階級貴婦們的衣裝為藍色,這應該是一個具有諷刺意味的設定,因為在聖經中藍色是聖母瑪利亞的顏色,象徵着繁殖能力和純潔;灰衣的嬤嬤們是統治階級的追隨者,負責教化與懲罰;穿淡綠色服裝的女僕也處於底層,負責日常家務和烹飪。
代孕使女完全被剝奪任何權利,甚至名字都按照尋求代孕者的名字被強行改成“屬於某人”(Of...)。比如女主角的名字是奧芙雷德,即“屬於弗雷德”(Offred),另一個重要角色叫做奧芙格倫即是“屬於格倫”(Ofglen)。這完全是男權至上以及女性歸屬於男性的具象表達。這個觀點不僅只是在使女的身上有所展現,在沃特福德夫人的閃回片段中,通過沃特福德夫婦之口重述了“上帝造男人,用男人的肋骨製造女人”,再次強調女性的從屬地位,和生育職能。
沃特福德夫人
劇集的後半部分,閃回的情節從奧芙雷德身上擴展到多樣的視角,沃特福德夫人原來之前是女性主義的代言人,“絕不將女人的温順混為軟弱”是她著作《女性地位》中的金句。但也正是她在跟沃特福德先生看電影的時候,輕描淡寫地提出了“將生育能力作為國家資源,將繁殖作為道德責任”,也是她摒棄了其他顏色的衣服,將藍色作為女性尊崇地位的標籤。沃特福德夫人是整個“基列共和國”男權背後的始作俑,是她開啓了女性對女性的壓迫。
奧芙雷德
與沃特福德夫人相對的角色就是女主角奧芙雷德。這個角色的設置不偏不倚,既有主角光環該有的各類訴求,也表現出了人性面對強權不得不低頭的懦弱和猶豫。她的女性主義意識完全不是與生俱來的,在面見外國大使時,她會想當然地認為大使應該是一位男性;由於機會難得,她才會在與盧克一夜情時,要求解放一下采取女上位。女性從屬地位在她心裏其實也是根深蒂固的。使女身份雖然屈辱,她也可以苟且着調情和曖昧。
女主角的飾演者伊麗莎白•莫斯(Elisabeth Moss)明顯延續並超越了《廣告狂人》中的表演,在本劇中的細膩耐人尋味。有一幕,大主教在要求奧芙雷德投入感情地接吻之後,卻丟下一句冰冷的“休息吧”揚長而去。那一瞬間,從諂媚諛笑到茫然瞠目,再到惱羞失望,奧弗雷德眉梢嘴角,眼風波光,無不是戲。
奧芙雷德這一角色的複雜性也體現在基列國成立之前。劇中的閃回揭示出,奧芙雷德是以第三者的身份與盧克交往的,雖然後來成了正果,但是並不能説毫無道德瑕疵。有意思的是,這一段閃回是和一段發生在大主教與奧芙雷德之間的談話交相展現的。這段談話的主題也涉及了愛情,大主教説“愛情只是穿上美麗外衣的淫慾”“愛情最終都是悲劇”。
大主教
這段談話的內容最終走向了政治,大主教對奧芙雷德説:“我們所做的只是想讓世界變得更好,但是肯定無法讓所有人過得更好,總有些人過得會更糟。”凱特•米利特(Kate Millett)在《性政治》中説道:“理想的政治應該是徹底消除由一部分人向另一部分人行使權力的觀念。”大主教的話冠冕堂皇,但也確實有人買賬。很多使女就甘於“習慣了事情的固有一面”,逐漸認同了這個身份定位,甚至為不能去外交盛宴上粉飾太平而傷心不已。
六月的存在就意味着未來的勝利
劇中的抵抗組織名為Mayday(五月天)來自法語同音詞“幫幫我”(m’aidez)。而奧芙雷德的本名瓊,英文是June,即六月,是以五月為前提而存在的,六月的存在就意味着未來的勝利。劇集的最後,使女們沒有屈服於莉迪亞嬤嬤的淫威,奧芙雷德因而成為了精神領袖。使女們面對珍妮的石刑,終於顯露出意識覺醒的苗頭。拉丁文“不要讓這些雜種騎在我們頭上”(Nolite te bastardes carborundorum),不再只是陰暗衣櫥中前人刻出的文字,它開始真正成為每一個使女心中的銘文。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週刊》所有,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繫後台。
點擊以下封面圖
一鍵下單「新租房時代」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劍刃鋒利似寒霜”:小編要站我面前,啪啪就是兩耳光。關注“點印果城”,關注城市信息!!
網友“Elynna116”:黛安娜就是英國皇室現實版的"使女"但是 皇室卻把她打扮成現實版的"灰姑娘"來騙取大眾[發怒][發怒][發怒]
網友“徊榷13724602205薇”:黛安娜就是英國皇室現實版的\蜒逞菇把癱
網友“熱人陳研”:能理解為以前的通房丫頭麼??
網友“帽墜14587952765薇”:黛安娜就是英國皇室現實版的\鈎坎掖儀悠
網友“山有木兮木有枝1997”:被女主醜的實在看不下去了
網友“k繁花入夢v753683762”:a左手拿着書,右手拿着打火機,哪裏不會點哪裏!3
網友“婪次14587952765薇”:黛安娜就是英國皇室現實版的\嚷憾刻詹紡
網友“醉馨夢語”:一切為了活着
網友“福扯之1”:看華語影視作品簡直是受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