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剛過,南京的氣温依舊讓人捉摸不透,起伏如海浪。
前一天還吹着微涼的風,緊接着第二天卻讓人覺得恍惚已是炎熱的盛夏。
假期接近尾聲,想約好友外出散心,想起前些日子看到有人在下馬坊遺址公園拍到了一片薔薇,便趁着花期去打個卡。
從下馬坊地鐵站2號口出來右手邊就看到了那一片養眼的綠。
下馬坊遺址公園位於明孝陵入口處,隔着一條高速隧道連接着十朝歷史文化園。
大多數人直奔着明孝陵景區去,卻忽略了這片綠意滿覆的秘境。
園內林子不大,卻也已有盛夏時鬱鬱葱葱的樣子,遮蔽了大部分的陽光,穿行其間涼意更盛。
沿着蜿蜒的小道走進園子中心,一片薔薇闖入描繪着春末夏初色彩的鏡頭裏。
面前的孝陵衞曾是專門保護“孝陵”的部隊,前衞所已無跡可尋,僅存有地名“孝陵衞”。2007年7月在下馬坊遺址公園建設中根據文獻歷史資料,再現了孝陵衞屯兵大營的場景。
木欄和薔薇的搭配比起鐵藝與薔薇相搭更多了幾分田園的恣意。
圍欄在時光的雕琢下不知何時攀上了裂紋,植物生長的紋路自帶年代感,是精妙的工藝也無法替代的。
一大片薔薇從上面鋪下來,綠葉間的花朵卻精巧而嬌豔。
薄荷綠的葉片略帶藍調,像是無意間增添了夏日濾鏡,映襯在藍天下尤為清新。
湊近了能嗅到一絲甜美香氣,顏色深深淺淺的花瓣散落了一地,竟也有幾分「不搖香已亂,無風花自飛」的意境。
花下站着一位正在拍寫真的女孩兒,微風輕揚裙角,髮絲也和身旁的花來了一次親密接觸,果然鮮花和女孩子是非常美妙的組合,浪漫而富有靈氣。
這世間美好的事物無論大小,總讓人不忍駐足。
園內靜謐處,還有一塊大石壁,面積約20平方米,重達30噸,頂頭是觀音閣。
這塊石壁是明代永樂皇帝朱棣為紀念生母建造的觀音寺遺物,寧杭公路拓寬拆遷時從居民家中被遷移至此。
觀音閣前有一片放生池,梭魚草一叢叢相擁着,依稀能看到池底的小遊魚。
偶遇一隻趴在池邊的龜,也許是有人放生在這兒的。一動不動很久,突然一蹬腳就躲回水中去。
拱橋與流水自然相稱,可惜流水被阻隔,只能腦補一番“秋日紅楓翩然落下,順着流水一道漂進池中”的景象。
但也不妨礙這裏的美感,換上一身漢服來這裏,隨意取景都透露着古色古香。
踏着雕刻蓮花圖案石墩行至池中島,環顧四周,水面的蓮葉不多,卻已有幾株紅的、白的蓮花開了。
四周的樹木枝葉繁密,野花遍地,灌木叢叢簇簇掩映着。
感覺自己被自然包裹住,倒也有幾分參禪悟道、與世無爭的味道。
下馬坊遺址公園修建於2007年,聚集了所有下馬坊相關的文物。
下馬坊為一間兩柱沖天式石牌坊,高9米、寬6米,建於公元1393年,是明孝陵入口處的標誌性建築。
坊額橫刻着“諸司官員下馬”六字,即批示各級官員到此必須下馬步行,以保持陵區的肅穆及對陵寢的尊崇。
這裏不僅是通往中山風景區的通道,也是南農人的後花園,據説不少學生社團素拓也會選擇來這裏。
園中茂密的樹林將一旁馬路上的喧鬧隔絕開來,空氣也更為清新,步行其間猶如穿行到了另一個世界。
立於下馬坊不遠處的龍紋石雕構件據説是神烈山碑亭的遺物,出土後被安置在這裏,上面精美的雕工和傳神的龍紋無一不在訴説着逝去時光裏的故事。
周遭深沉的綠色,隱約讓園區帶上了一股莊嚴的氛圍,確能感覺到這裏600多年前曾是皇家禁地。
走到孝陵衞的木牌前才是另一番光景,這裏是公園人氣最旺的地方。
不遠處草坪邊有個小池,裏面的蓮花比放生池中開的更多一些,隱隱有些要遮蔽池塘的氣勢。
中國這麼大,天南地北的孩子們卻有個共通點:愛玩沙子。不管有沒有工具,走到哪裏,挖到哪裏。
老人們帶着孩子出來往沙坑一丟,熊孩子秒變專注的“鏟沙工”,輕鬆換得一個和老姊妹嘮嗑的下午。
坐在拴馬樁旁發呆,細細辨別樁頭,有猴、獅、羊等動物形狀的圖案。
明代石馬一前一後立着,時間帶走了它們分明的稜角,線條愈發圓潤。
雖然沒有了當年的英姿,竟還看出了幾分可愛,但上面殘留的線條依舊展現着匠人精湛的雕鑿技藝。
一旁的御碑亭中,碑額篆刻《奉旨蠲免三則碑》字樣,四周淺雕雲紋,碑面的文字由於年代久遠已漫漶不清。
這些文物在漫長的歷史中見證着明孝陵的盛衰,如今都靜靜地佇立着、訴説着當年。
頭頂是初夏還算温柔的陽光,倦意陣陣襲來。腦內還在上演一出古裝大戲,耳邊卻傳來孩童的嬉笑,還有大人們的閒聊話語聲。
恍然發現,原來已逝的一切與正在推進的歷史進程早已逐漸融合在了一起。
我們腳下的土地,有着歷史曾走過的每一步。
下馬坊遺址公園
地址:玄武區小衞街下馬坊地鐵站2號口西(南京農業大學正門對面)
開放時間:全天,免費進入
內容來源:南京新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