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萬人用餐產生的垃圾100%循環利用,光明食品集團還在花博園做了件大事

光明食品集團5月27日宣佈,“花博會資源循環利用中心”正式成立,從園區建設到保障運營,全面踐行“生態辦博、勤儉辦博、創新辦博”的理念。這些天,通過資源循環利用中心運作,園區內數萬人用餐產生的垃圾實現就地處理,100%循環利用。

光明花博會資源循環利用中心對花博園區及小鎮範圍內的廚餘廢棄物、綠化修剪物、畜禽排放物等進行處理,通過科學、高效、低成本的利用,將垃圾變為有機肥料。

以眾多遊客消費過的餐飲點花棲堂為例,用餐產生的所有垃圾均嚴格分類處理。其中,廚餘垃圾經過降解後,變成有機肥料,後續還將通過園內零售網點,供遊客選購,讓遊客近距離感受“就地處理、變廢為寶”的垃圾處理方式。餐廳裏的餐具則全部由天然材料製成,包括紙製品、秸稈、澱粉等,可回收降解。

花棲堂作為臨時建築,在建設和運營時,也遵循低碳原則。整個建築為全鋼結構,未來拆除後,所有建材均可循環再利用。同時,建築屋頂採用天窗設計,充分利用自然採光,為中庭餐飲區提供優良的日光體驗;餐廳採用光感智能照明系統,日照充足時,人工照明能耗可直接降低50%。此外,屋頂側窗和一樓大門常開,在機械式通風促使下熱空氣上升,形成自下而上的“拔風”效應,加大空氣流通,減少空調使用。未來,花棲堂還將通過碳補償等方式,成為上海首座零碳公共建築。

“生態辦博、勤儉辦博、創新辦博”是本屆花博會的總體要求,園區內很多生態設計已經成為“網紅打卡點”。

在復興館南側,由光明乳業收集500萬個牛奶盒製作的環保椅成為大花海景觀最熱門的景點,幾乎每位路過的遊客都會坐一坐。近日,光明食品集團還收到邀約,希望能在上海其他公共場所也設置一些類似的環保椅,生動詮釋垃圾分類、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造了一半”的復興館同樣受關注。很多遊客問:展館設施明明已經很完善,為什麼説“造了一半”?原來,寬敞的展廳其實是“沒有造完”的結果,因為在展會結束後,施工人員還將把展廳的平面大空間細分,增加柱子和樓板,完善機電系統等,使其成為“光明農業種業母港”所需的永久建築。設計師還告訴記者,寓意“波瀾壯闊復興路”的展館屋面,也應用了一體化光伏發電系統,可利用面積達到2萬平方米,有效推動復興館降耗。

基於各種環保理念和綠色建築技術,花博園獲頒國際SITES綠色可持續場地金級認證證書。憑藉259.51公頃的認證面積,這也是目前全球最大面積的SITES認證項目。同時,復興館、世紀館、竹藤館作為永久性建築,均按綠色建築標準設計。其中,竹藤館達到二星級綠色建築標準;復興館和世紀館達到三星級綠色建築標準,於近期正式獲得綠色建築設計標識。

來源:作者:任翀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69 字。

轉載請註明: 數萬人用餐產生的垃圾100%循環利用,光明食品集團還在花博園做了件大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