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豆瓣一刻:2016我的美劇十佳

由 無英 發佈於 休閒

  過去兩年,都會在歲末交出一篇清單體文,盤點自己一年來最喜歡的“十佳美劇”。今年終於等到大部分在追美劇季終或完結,沿襲之前慣例,是時交出一篇稿子來總結2016美劇的風雲變幻了。個人口味偏好,我所選擇的美劇往往是偏重劇情類的,所以漏掉了大部分其他類型的劇集——也就成了一份不無偏見的片單參考。

  但是總得有個標準吧!恰好最近讀法國學者大衞·比克斯東研究美劇的著作《電視系列劇》一書,書中舉例的一個細節也許能説明我的選擇標準:大衞杜楚尼在參與《X檔案》某集的劇本討論時,希望能在其中引入《卡拉馬佐夫兄弟》中宗教大法官式的情節,探討善惡問題——美劇之所以行銷全球,不在其節奏、剪輯等商業賣點,而在於其中的思想性和心理深度,此外美劇汲取營養的渠道多多,從古希臘悲劇到19、20世紀的經典小説,再到經典的好萊塢電影,不一而足!

  以下便是根據這一標準選出的美劇十佳,排名分先後!

  美國諜夢

  只要這部劇集還在播,估計每年都能列入我個人的十佳。《美國諜夢》在美國都不能算是熱門劇集,而且越往後看,也越能明白:這部劇也不具備像《絕命毒師》那樣在發酵一段時間後突然大熱的潛質。因為它不太像是這個時代主流觀劇人羣所喜歡的口味,儘管我很討厭現在流行劇集中刻意的人物CP、搞基賣腐、耍帥扮酷,可不得不承認這些東西都在某種程度保證和加速劇集的流行,彈幕時代有槽點可吐似乎成了保證電視劇走紅的標配。

  這些東西在這部劇中卻從來沒有出現過,相反它真的是越往後越發深沉到骨子裏,你甚至難以找出劇情類美劇中常出現的討喜逗趣的配角人物。《美國諜夢》的好看在於,它沒有墮入政治性主題常見的主旋律套路,人物從始至終的心路歷程轉變也刻畫的真實可信,沒有宣言和激情,那些藉助配角之口闡釋的意識形態説教、報效家國之類的話語,因此也顯得蒼白無力,甚至略帶諷刺。

  昭雪

  昭雪完結之時,聶樹斌案也終於在歷經二十餘年後畫上句點。宣判結果出來後,人們沉浸在對“遲到的正義”的聲討中,司法系統的遮羞布被掀開了,聶樹斌卻再也看不到。

  在可以查閲的公開資料中,生前的聶樹斌被描述為一個害羞、自卑且有口吃的男孩,看昭雪時一直在想:如果當年聶未被執行死刑,那他今天沉冤昭雪後,從監獄中走出,還能過好自己的人生嗎?

  昭雪從第一季到第四季,一直都在探討這樣一個命題。丹尼爾從監獄出來後,重新面對於他而言嶄新複雜的人際關係,其間面臨的困惑、猶疑和恐懼,是任何一個蒙冤之人都會遇到的。丹尼爾已從深牢大獄中走出,但虛擬的高牆仍會在他的身旁構築起來,將他與正常人的生活隔離開來。

  劇集結尾,丹尼爾躺在牀上,在夕陽下的田野中,幻想他與遇到的女孩和她的孩子在一起的畫面。幕黑,片刻之後,我們又聽到了丹尼爾的一聲嘆息,腦海中的畫面在有生之年真的會成為丹尼爾真實的生活場景嗎?逝去的時間不會再來,丹尼爾終究回不去了。

  絕命律師

  如果説絕命律師是當今在播劇中對人物塑造最為用心的,恐怕也不為過。該劇的每一幕設計,都緊緊貼合人物所處環境的情緒,絕無閒筆廢筆。

  如果説老白是一個極具悲劇意義的反英雄,那索爾顯然是成長中的反英雄,老白一開始出現,展現的是一個人到中年不得志的知識分子形象,如果沒有突如其來的癌症,讓他可以以家庭的名義製毒,他這輩子也許都不知道自己內心深處的慾望和野心何其強大。相比之下,吉米一開始的蜕變就是極為主動的,只是在律師之路上,他不想像其他人那麼中規中矩,他要帶着小混混的氣息和做派步入律師界時,遭到了所有人的抵制與反對。一部經典的劇集必然會讓觀者暫時置身於劇情的語境之下,擱置傳統世俗社會的道德觀,模糊善與惡之邊界。從這方面來説,《律師》是《毒師》是一脈相承的。

  情事

  當我寫這篇文章時,情事的第三季其實才剛剛播出一半,但是僅僅看這一半,這部劇集就值得五星推薦。

  兩位女主創敏感細膩的表達依舊,新季首集用《亞瑟王之死》互文,對經典文學文本的涉獵與探討在電視劇裏能表達出這般效果的為數不多。這部劇集,無論敍事手法,還是細膩質感,都完全向着嚴肅小説(注意,是嚴肅小説,而不是通俗類型小説)方向靠攏。

  前兩季的“現在時”成了這一季的“過去時“,男主諾亞出獄之後的故事佔了大部分,監獄部分表面看是敍事謎團了,實際上是本季深入瞭解諾亞內心世界的入口。

  情事雖然也一直在賣弄敍事謎團,但主創牛在從不讓這些懸疑部分喧賓奪主(PS:今年哪部劇的敍事謎團喧賓奪主不用説了吧),情感、婚姻與性的探討一直是這部劇的主題核兒,且越發具有力度。

  年輕的教宗

  越來越多的電影導演來執導美劇,而不同於馬丁斯卡塞斯或大衞芬奇只是執導先導集,保羅·索倫蒂諾執導了這部劇的第一季全部劇集。第二季已被續訂,這部劇第二季如果換其他的導演,那可以想象,基本上就會與第一季完全割裂,畢竟索倫蒂諾標誌性的影像風格實在是太強烈了。整部劇下來完全就是一部“藝術大片”的華麗麗即視感。

  如果你熟悉索倫蒂諾的敍事風格,那就明白這個導演的敍事完全不按照常理出牌,在播完兩集之後,有人斷定為是宗教版紙牌屋,聚焦於梵蒂岡內的派系鬥爭,可後面畫風一轉,這部劇成了年輕教宗的心靈成長蜕變史。

  百年酒館

  酒吧內,兩個老闆與性格各異的客人們針鋒相對,抨擊着政壇怪像,滔滔不絕説着高度政治不正確的奇談怪論,而這個小家庭內部則完美貫徹了“來啊,讓我們互相傷害啊”的原則,彼此互揭傷疤,痛斥對方的種種缺點,然而到最後還是彼此相依為命。

  《百年酒館》在路易的人網站播出後,反響強烈。如果説伍迪艾倫的電影是知識分子式的電影,那路易的這部劇集中要闡發的許多命題也是那些願意思考的頭腦才會喜歡的。

  不推薦所有人看這部劇,畢竟很多人對嘰裏咕嚕説起話來沒完沒了的話嘮劇,接受無能。

  罪夜之奔

  罪夜之奔中,我最喜歡的一幕是中間某一集結尾,入獄的年輕人為了讓照顧他的老大殺掉一個犯人,去獄警那裏填表格,以此拖住獄警,當知道人被殺後,年輕人從容地放下筆走回監獄。那一刻,那個人就變了,他已經徹底適應了這個更殘酷的叢林社會,而鏡頭的下一幕給了那位認定他有罪的行將退休的老警察,他正坐在酒吧沉思。

  他在沉思什麼:也許我做錯了?也許他不是真兇?但諷刺的是,年輕人如果之前不是“壞人”的話,卻在被當做“壞人”融入到惡劣的環境後,真的成為了“壞人”。

  這部迷你劇改編自英劇《司法正義》第一季,但是比起《司法正義》中單純的推進案件來説,這部劇顯然有着更大的野心。它的節奏奇慢,因為在原版基礎上做了大規模的社會性層面上的情節擴展,在演繹圍繞命案展開的故事的同時,探討根深蒂固的種族歧視、司法設計的問題與缺憾。大量的淺焦、蒙太奇表意鏡頭運用的相當巧妙,氛圍感極佳。

  亡命之徒

  亡命之徒的原作小説寫作橫跨幾十年,這部劇改編自原作的第一本小説。越戰歸來受到心靈創傷的戰士,在當地被指為殺害越南平民的惡魔,不受歡迎難就業,還被戴綠帽,最後只能混黑幫謀生,第一集76分時長,其間隱隱點綴這種創傷對現在生活的影響。

  這部劇前七集都在表現一種支離破碎、無所適從的生活狀態,幾乎見不到任何情節上的有效推進。在一個傳統而偏保守的社會中,在一種反戰氣息濃厚的時代氛圍下,沒有人去關心一個戰士到底經歷了什麼,那脆弱的心智到底經受過什麼樣的打擊。那種巨大的不能被理解的痛苦,被這個酷似苦情版湯姆哈迪的男演員表現的淋漓盡致。只可惜這部劇收視率很低,到現在也沒聽説被續訂第二季。

  亞特蘭大

  一部喜劇時長的電視作品,卻絕對不是一部常規類型的喜劇。開篇發生在街頭的口角和隨之而來的開槍,竟把我多少帶入到那部經典劇集《火線》中的巴爾的摩,這部黑人做主角的戲,完全不是那種勵志的戲碼,而是處處絕妙展現生活的殘酷與荒誕。期待這部劇的第二季,為我們展現更有意思的黑人文化!

  六場危事

  伍迪艾倫和亞馬遜妥協的產物。這部六集加起來一部電影長度的劇集,讓我懷疑是不是伍迪艾倫早年的一個沒拍的劇本截成的。

  它絕對不是一部大眾意義上的優秀劇集,選它只因太喜歡伍迪艾倫風格。而且劇中探討的六十年代左派的迷狂,毛主義在西方的傳播,如果不是伍迪艾倫,想不到還有任何一位導演能在電視劇中用如此戲謔的方式將那段歷史演繹出來。

  伍迪艾倫拿所有人開涮,自己的軟弱猶疑、革命者的狂熱無腦、中產家庭主婦的矯揉造作——對革命懷抱着浪漫夢想,處在彼岸不知此案之水深火熱,都是那個年代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