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為北麂島風光。
一
“阿莉,又回來啦?”
“是啊,老家好呢,今天生意好否?”
在丁香坦街口,幾位大姐熱情地與阿莉打招呼。大姐們就在自家門口賣巖頭貨,藤壺、香螺、辣螺、珍珠眼、蠣鈎,什麼都有。才到上午九點,他們攤位前的小籮筐就已經空了,海味一大早被遊客買得精光,每天都如此。
阿莉是位老師,北麂島的女兒。她趁暑假回島上療休養,有時也帶好友來玩,她的老家在島上的立公村。
北麂島是北麂列島中最大的島,面積一點九平方公里,山巔海拔一百二十三米,離浙江瑞安市區約三十八海里。島上有四個大漁村,三個靠海而居,立公村獨自在半山腰的山坳裏。
阿莉抄近路,選擇爬山。山路的靠海一側種滿了甜美的百日菊、萬壽菊、矢車菊。山上的蘆葦一叢叢、一片片,海風吹過,輕輕地彎腰。
這幾年,遊客越來越多地在蘆葦叢中拍照留念,北麂的蘆葦成了“熱門景點”。島上的漁民這才注意到,自家房前屋後的蘆葦原來這麼美。
阿莉往上走,一直走到蘆葦的盡頭,立公村就到了。
村裏的房子與島上其他村子一樣,清一色的石頭房。石頭房並不大,往往兩三間連在一起。建得也不高,只有兩層樓,窗户小小的,屋檐並不花哨。石頭房多是矮矮壯壯很結實的模樣,像在海邊野大的孩子,赤着腳坐在山岡上吹海風。
石頭房依山而建,房屋之間層次分明,錯落有致。山上細窄的石頭路將石頭房盡數串起,小道在海風經年累月的吹拂下,巖縫裏生出了帶着淡淡海味的青苔和嫩嫩的蕨。
島上漁民大多在瑞安市區買了房子,閒置下來的石頭房被改成民宿。立公村的石頭房整村開發建設,現在,部分民宿已對外營業。
不過,阿莉從來沒有想到,有一天,會有那麼多人坐船兩個半小時,來島上療休養,住進他們村的房子,過一把漁夫生活的癮。
在村子裏,正好遇上一位來療休養的中學老師,手裏拿着剛買到的海貨。他把阿莉當成了和他一樣的遊客,興致勃勃地向阿莉介紹他住的石頭房的一景一物。
“看見了嗎?房前的小院裏有浮筒、鐵錨、絲網,都是用過的,上面還帶着濕氣。”他説,順手指了指堆在空地上的蝦籠,“好像漁民們勞作完剛剛離開,一頓飯的時間他們就會再回來。”
地上的蝦籠六邊形,藍綠色的尼龍繩網在每一邊都剪開了口子,如果蝦和蟹冒冒失失地鑽進去,想出來就難咯。海風習習,天空染上了藏青色,遠處有人在大聲説話,窗户裏飄來飯菜香。
“這裏的石頭房子一點兒都沒變,”那位老師跟阿莉説,“很真實,就像家裏一樣。”
阿莉笑了。她在自家門口站了站,屋裏有工人在幹活,民宿改造要到明年才完工。每次回島上,阿莉都要去看看自家的石頭房,也數數村子裏的變化。
二
阿莉告訴來療休養的老師,她就是本村人。她還特意告訴他們,落潮時一定要去立公村不遠處的過水嶼看石頭房,與石頭房來幾張美麗的合影。
在北麂列島中,過水嶼是一座毫不起眼的小島。
過水嶼地名很形象,過水——嶼。它與本島似連非連。漲潮時,可以開過一艘捕魚船,但落潮後,會現出一條路。走在礁石、石礫和沙土組成的小路上,常是忽高忽低,一腳深一腳淺。礁石表面有被海水腐蝕過的痕跡,像是大海把浪花拓印下來了。
上世紀70年代,北麂漁業發展起來了,陸續有人從高山、平原、另外的海島來過水嶼討生活。最繁華的時候,過水嶼有二十多條船,三百多口人。
漁民們在陡峭的島上蓋了一排排茅草房,每天出海,捕魚,曬魚,醃魚,賣魚。島上條件艱苦,沒水,沒電。一旦漲潮,通往本島僅幾百米的路,就被大海淹沒,但討海的漁民一年又一年堅持了下來。
上初中時,阿莉和同學常結伴去過水嶼玩。那時候島上的漁民蓋起了兩層的石頭房,結結實實,不怕颱風,也不懼大火。碼頭、曬魚坪、加工場一應俱全,還接通了自來水。島上的生活每天都熱氣騰騰的。
到了上個世紀末,北麂島附近的漁業資源開始減少,島上的漁民在政府的幫助下,紛紛改行做其他工作。石頭房因此人去樓空。
阿莉説,望着無邊無際的大海,看海風梳理着大片的蘆葦,看安靜而又美麗的過水嶼,你不會覺得傷感,反而感到高興。
因為,原先住在過水嶼的人們有了更好的去處,到本島,到市區,他們有了更好的生活。擔心漲潮時被困鎖,在黑漆漆的大風夜用昏暗的煤油燈,都成了遙遠又模糊的記憶。
而今,北麂島成了温州市攝影小鎮。其中,過水嶼尤其是絕佳的拍攝點。若是有人與阿莉聊天,阿莉便會勸他們趁着落潮,趕緊先去過水嶼拍幾張照片,那裏最漂亮。
三
阿莉的堂弟阿西開着車從村間路上過來,看到堂姐,就把車靠邊停下。健壯的阿西被曬得黑紅黑紅。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漁民阿西深諳北麂作為浙江省大漁場所有的故事,海洋生態,漁家文化,海島旅遊,他都一清二楚。
“八字門還記得不?”阿西説,“那裏的水夠深,夠鹹,還很乾淨,那裏頭養的黃魚和野生的一樣鮮美。什麼多餘的東西都不用放,一點鹽,一點酒,一點姜,再放一小把葱,那味道,美呀!”
島上漁民在八字門海域的海洋牧場裏工作,每天都要撈起活蹦亂跳又肥美的黃魚發往各地。
“我估摸你們城裏人家辦喜酒,用的黃魚都是從我們北麂島上運去的。”阿西很自信地説。
阿西在村裏承包了一個小島,三年到期後還可以續租。島上有牡蠣、辣螺、紅蛋蛐。如果風浪不至於太大,阿西基本每天都會上島去採海味。潮起潮落,海水日夜滋養,礁石上的貝殼生生不息,一個人,只要肯去捉,巖頭貨總是有的。
北麂列島有三十八個島嶼和五十一個海礁,有些島礁租出去了,租給各自村裏的漁民,漁民隨時可以到自家島上收割巖頭貨。美味的海鮮是不愁買家的,有直接被遊客提走的,有讓高速客船帶到瑞安市民家的,也有醃製了流水供貨的,怎麼好賣就怎麼來。
來療休養的老師們聽得興起,也順便問阿西:年收成如何?是租金的三倍?四倍?
阿西笑而不答。
到冬天,天氣變冷,島上的遊客稀少,阿西他們便全家到城裏住高樓去。第二年春天,又回到島上,住進自家的石頭房,繼續紅紅火火的日子。
作為從海島走出去的青年才俊,阿莉的小弟響應省政府“鄉賢回鄉”的號召,反哺家鄉,投身家鄉的建設,為北麂打造休閒海釣基地添磚加瓦。在禁漁期外,他常要回島上來,組織海釣活動。
阿莉回北麂島,就住在小弟在海邊的石頭房裏。二樓的窗户是小弟特地設計過的大飄窗,簾子一掀,就可以看到一汪碧水,一片藍天。門口的避風港零星地停着一些捕魚船,小船上的漁民在養殖的網箱旁作業。
傍晚,阿莉開火燒水,把巖頭貨洗乾淨下了水。海味鮮活無比,香螺濃郁醇厚,龜腳軟嫩鮮香,牡蠣軟滑爽口。剛從鍋裏撈出來的藤壺,用鑷子夾出藤壺肉,再將“壺”裏的鮮湯一飲而盡——如同將半個大海的鮮美含在舌間。
更多的時候,阿莉就與好友坐在院子裏看藍天,碧海,漁船,蘆葦,就這樣看着家鄉的島一天天變成了海上花園、美麗漁村。
對於阿莉而言,北麂島是永遠的家園,它率真、舒適,讓所有來過島上的人們都流連忘返。
《 人民日報 》( 2020年10月12日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