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全國劇本殺線下門店突破3萬家,並出現景區版、民宿版、酒店版、郵輪版、古鎮版等多種類型,不少年輕人坐火車、“打飛的”去體驗——
劇本殺能給旅遊“殺”出一條新路嗎?
在陝西省西安市一處劇本殺門店內,玩家們在扮演不同角色。張遠 攝/視覺中國
閲讀提示
“劇本殺+旅遊”受到很多年輕人歡迎,甚至有不少人坐火車、“打飛的”去玩。雖然“風很大”,但劇本殺的生意並不好做,投入成本大、盈利難。業內人士認為,“劇本殺+旅遊”是沉浸式旅遊的一個發展方向,但並不適合所有景區,劇本、場景、運營都很重要。
換上古風造型,在古鎮裏完成一次推理破案;化身“高級軍官”,在郵輪上經歷一場諜戰風雲……這不是電視劇,也不是演出,而是沉浸式劇本殺中的真實場景。
近年來,劇本殺憑藉其懸疑性、娛樂性、社交性而成為年輕人休閒娛樂的新寵——在有限的時間內,玩家通過已設計好的劇本進行角色扮演,完成推理遊戲。《2021實體劇本殺消費洞察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底,全國劇本殺線下門店已經突破3萬家。劇本殺也被引進旅遊業,目前已出現景區版、民宿版、酒店版、郵輪版、古鎮版等多種類型的旅遊劇本殺項目。火熱的劇本殺,能給旅遊“殺”出一條新路嗎?
年輕人坐火車、“打飛的”去玩劇本殺
“場地有1萬平方米,玩的過程中不僅可以體驗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還可以感受古城韻味、品嚐本地美食。沉浸式的‘吃喝玩樂一條龍’,很贊!”在北京工作的張爽前陣子利用週末,坐火車去河南開封體驗了一次景區劇本殺。雖然是資深劇本殺玩家,但她平時玩的都是2~3小時的室內劇本殺,第一次玩景區劇本殺讓她感到新鮮又刺激,“體驗感太強了!場景不斷變化,感覺像在拍電影!”
旅遊愛好者楊一昕也有類似的感受。今年6月,她和好友去浙江西塘玩了一場兩天一夜的全實景劇本殺,“精緻的漢服非常有代入感,感覺自己真的穿越了!”雖然花了1099元,但楊一昕覺得很值——除了可以玩劇本殺,還包含1晚住宿和早餐、2頓正餐和1張景區門票,還有攝影師免費拍攝古裝照片。
劇本殺在2016年的綜藝節目《明星大偵探》播出後得到推廣,近幾年來,主打沉浸式體驗的劇本殺3.0模式興起。在全國多地,與景區、郵輪等旅遊場景相結合的劇本殺項目遍地開花。四川青城山一家兩天一夜的劇本殺體驗地,火爆時需要提前幾個月預約;武漢“知音號”遊船上的沉浸式劇本殺,火到“出圈”;成都寬窄巷子的劇本殺遊戲《寬窄十二市》,吸引眾多遊客打卡……
河南某景區劇本殺項目的負責人王鵬告訴記者,經過半年的測試後,他們景區的劇本殺項目今年3月正式開放,每天發一輛車進入景區玩劇本殺,一車10人,一次劇本殺的時間是兩天一夜。“大多是年輕人,很多人是長途自駕或專門坐飛機過來,就為了來玩上一回劇本殺。”王鵬説。
成本大、盈利難
雖然“風很大”,但劇本殺的生意並不好做。有從業者認為,劇本殺成本太高,很多體驗店都是虧損狀況,劇本殺市場的火熱可能是“虛假繁榮”。
“相較於一般的劇本殺體驗店,景區劇本殺通常投資更大。實景改造、劇本推廣、服飾道具以及人才引入等方面,前期都需要一筆不小的投入。”王鵬告訴記者。在他看來,劇本是劇本殺的核心,如果景區越大,劇本會越難編排。一個好的劇本,既要有支撐足夠時長的故事情節,又要符合景區的文化特徵。
相較於普通劇本殺場館,景區在開發劇本殺項目時具備天然優勢。景區內的實景可以直接作為劇本殺的背景,為玩家提供更大的活動空間和更強的代入感;劇本核心主題可以從景區文化元素中提取;景區餐飲住宿可與劇本殺深度結合。
談及劇本殺給景區帶來的營收情況,王鵬坦言“利潤佔比並不高”。但即便如此,他依然認為劇本殺項目對景區來説是一筆值當的投入。“我們做這個項目的核心目的並非盈利,而是打開年輕人的市場,讓景區的旅遊體驗由傳統觀光式旅遊向沉浸式旅遊轉變,讓景區更有活力、更年輕化。”他説。
劇本、場景、運營都很重要
2020年11月,文化和旅遊部印發關於推動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發展沉浸式業態,支持文化文物單位、景區景點等運用文化資源開發沉浸式體驗項目,開發沉浸式旅遊演藝、沉浸式娛樂體驗產品等。
“劇本殺能夠讓景區的目標人羣從普通遊客擴大到‘遊客+劇本殺玩家’,同時還能讓一些不太知名的小眾景區走向大眾視野。”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教授魏翔看來,“劇本殺+旅遊”打開了文旅融合的一扇窗户,也是沉浸式旅遊的一個發展方向。
有業內人士認為,雖然劇本殺現在很熱門,但它並不適合所有景區。魏翔認為,想要發展好“劇本殺+旅遊”,需要供需兩個層面的配合。他認為有三類景區適合做劇本殺:城市近郊的度假型酒店、人造景觀、室內的博物館和美術館,“這三類景區有更好的文化、人力資本,更接近年輕的客羣”。
“高品質的劇本內容和產品落地運營能力至關重要。”魏翔建議,旅遊從業者要攻佔內容市場,學習如何與劇本的內容創作方打交道,實現合作共贏。他建議可以參考電影公司的運營思路和模式,按照文化產品的規律來經營文旅產品,“旅遊從業者不僅要提供場景、提供運營經驗,更重要的是,要尊重文化產品的內涵和它的產權屬性。”(記者 肖婕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