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東
濟寧市微山縣北部有個兩城鎮,面積66平方公里,境內有83個山頭。兩城鎮西、南是煙波浩渺的微山湖,湖光山色,可謂人間仙境。看山,層巒疊嶂、綿延起伏;望湖,天水相連、碧波萬頃。
兩城鎮不但山清水秀,還是微山縣文物古蹟最多的一個鄉鎮,與它接壤的兩個鄉鎮都無山頭、少古蹟。我退休前做考古工作,日記上記錄了兩城鎮發現的從新石器大汶口文化遺址至近代的文物古蹟。
秦代的橐縣、東漢的高平縣縣治皆在兩城境內。據《微山縣誌》記載,高平縣城位於今天的兩城村西,清代尚有東門的石壁殘垣,也有人考證高平縣城在南簿村。《魏書·地形志》記載:“高平,二漢屬山陽。”漢代,高平戰事不多,南北朝時軍閥混戰,此後幾百年間,高平縣一直處在硝煙烽火中。
兩城鎮東北部山不高而秀雅,河不深而澄清,林不大而茂密。有幾位歷史名人生長於此,他們的事蹟載入《漢書》《三國志》《微山縣誌》《魚台縣志》《鄒縣誌》。漢末劉表在縣裏求學,常與同鄉張儉等人議論朝政、針砭時弊,後因張儉受宦官侯覽(金鄉縣人)迫害,劉表受株連而外逃十餘年。東漢中平六年,大將軍何進舉薦劉表為北軍中侯,後擢升為荊州刺史。高平縣的王粲、王叔和、伊籍等人奔荊州依附劉表,劉備兵微將寡時也依附劉表。劉表的事蹟載於《三國志》《三國演義》中。
兩城鎮人王粲17歲時與族兄王凱到荊州投奔劉表,劉表熱情接待老師的孫子。劉表死後,王粲勸劉表之子劉琮歸降曹操、曹操、曹植皆喜愛王粲的文才,王粲列“建安七子”之一,他的詩作《初征》《登樓》《槐樹》《徵思》《七哀詩》流傳至今。
張儉任東部督郵時,發現宦官侯覽的母親及親屬橫行鄉里、欺壓百姓,他憤而上書,因此結怨侯覽,侯覽誣陷張儉是黨錮之首,張儉逃亡,受株連的有六七百人。他逃至曲阜,少年孔融收留了他。宮廷內訌,十常侍被殺,張儉回到家鄉高平縣,朝內大臣舉薦剛正不阿的張儉,但他對官場心灰意冷,誓不為官。清末譚嗣同在獄中寫詩《望門投止思張儉》,欽佩張儉敢與權貴鬥爭的氣概。還有東漢的太尉王龔、南陽太守王暢、劉備謀臣伊籍、太醫令王叔和、晉代司隸校尉王宏和清代道光年間的四川布政使董淳,都是高平人。
在兩城境內修路、挖渠、建樓、企業建廠沒有不碰上古墓的,尤其上世紀70年代農田基本建設,挖出兩千餘座古墓,墓中雕刻精美圖案的畫像石都用於砌渠、砌牆、壘梯田、建教室。
兩城鎮各村各山皆有密集的古墓,商周的平民墓陪葬陶器,武將墓陪葬青銅兵器。漢代高平縣居民增多,墓葬也多,這裏山多,砌築墓室時就地取材,多為中小型石墓,西漢時用石板砌為匣狀槨室,再將薄木棺置入石槨,棺內放刀劍、錢幣,槨外放陶器。石槨板多為素面,少數刻圖案。到了東漢,富裕户選擇廳堂式墓室,用石板砌為大門、前廳、二門、主室,門楣石刻二龍穿壁,門扇刻白虎、鋪首銜環,墓室後壁刻魚、方相氏。圖案為浮雕手法。東漢中期興起砌築石祠堂,像小房子,祠堂的作用是祭祀時將供品置入祠堂內。祠堂的內壁皆刻着人物、車馬、動物、建築、仙界、神話人物,但凡人間的一切景物都刻在石面上。
上世紀40年代,兩城鎮出土五塊刻東漢年號的畫像石,分別為永建五年、永和元年、永和二年、永和六年、建康元年的,這類有確切時間的畫像石是國家一級文物,全國許多書籍、教材都選用。馬漢國主編的《微山縣漢畫像石選集》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發行。
由於傳説中這裏風水優越,明代七個滋陽(兗州)王、鄒王在此埋葬,1990年,五座明王墓被盜。宋崇寧四年(1105年),顏氏在南薄村堪輿選林,這裏三面青山、藏風聚氣,將一條小河圈在林內,遂為風水寶地。幾百年後石牆倒了,享堂坍塌、石儀殘損,一塊“顏氏塋圖”石碑掩埋在瓦礫荒草中。1975年村民整田時發現此碑送至文物部門。此碑刻着墓地的全貌,有山頭、河流、林牆、享堂、域門、神道、石儀、墳頭及死者官職。有一片文字刻着建設塋地所用錢糧、工料、操辦人及葬人遵循的昭穆規制,讓後代牢記。已葬的官員有留守、朝奉大夫、朝議、員外郎。北京的考古專家趙超撫摸此碑説,宋代塋圖全國首見,是瞭解宋代墓塋葬俗的珍貴史料。元大德四年(1301年)董氏在北簿村建一處塋地,官至校尉、州官、縣官的族人倡議捐資,依規建了神道、翁仲、石獸和螭首龜趺碑,碑陰刻董氏支派。
兩城鎮最大的廟宇是伏羲廟,《魏書·地形志》記載高平縣有伏羲廟,此廟位於鳳凰山下。廟內有唐、宋、元、明各代修廟的記事碑,據明碑記載,元明時廟院有大殿、女媧殿、關帝殿、魁星閣、三聖閣、禪堂、鐘鼓樓。大殿保存完整,坐北朝南,東西長17米,南北長9米、高13米,歇山式,綠琉璃瓦,12根石質內柱上有宋熙寧七年刻字,是宋代建山門時施主捐錢的姓名紀念,明代重建大殿時將已坍塌的山門構件挪至大殿使用。2013年此廟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唐代長壽寺位於大辛莊的山岡上,殿堂傾圮,基礎尚存,現有宋景佑五年、元至元元年、明景泰年間碑,碑文記載此寺始建於唐,有大殿、配廡、鐘鼓樓。金代雲巖禪院位於東單村山麓。1995年東單小學施工時挖出十幾塊金、明、清代石碑及石獸,金貞佑碑記載禪院有完整的建築。金代廣禪侯廟位於東單村頭,殿堂傾圮、瓦礫成堆、石碑完好,螭首龜趺。碑文記載元大德十一年修繕廟宇,祈禱神醫常順保佑這一帶的畜牧業興盛。明代關帝廟位於東單村,為硬山式二間,面西,青磚灰瓦,出檐二柱,殿內後壁繪關公、關平、周倉,對聯為九疊篆,四面牆壁皆為關公生平繪畫。碑文記載明崇禎年間鄉民集資修繕。
東漢永和六年畫像石
祠堂亦稱家祠、家廟,是同族人共同祭祖、商議族事的地方,明清時期朝廷提倡儒教禮教,多數家族都建祠堂,依家族大小、財力而建大小不一的家祠。北薄村喬家祠堂是現存最早的家祠,三間,出檐二柱,石柱上刻楹聯,落款乾隆四十一年,房主説原有配房和大門早年拆除。西單村的邵氏祠堂建於民國十九年,還有許多家祠是在舊址重建。
坊頭村有一座完整的清代寨門,形同城門,石塊砌築,拱形門,門上有匾。寨門上有三間房屋。寨門東西長10米、南北長8米,古代為防湖匪、山匪而建。
《微山縣誌》記載兩城的山洞形成於奧陶系,現有鳳凰山四門洞、桃花山桃花洞和獨山朝陽洞。四門洞是四個洞口相依,有的進深10米,有的狹長40米,其中一洞的洞端有小洞,可上攀4米又見大洞,可容幾十人,為“洞中洞”。洞口進深6米,可見東壁刻着金代泰和三年詩二首、一詩一和,意為8名書生來此洞遙望山下伏羲廟,感慨懷古。
兩城鎮山區山泉亦多、適宜人居,一代一代人來來往往,踩出的人文足跡清晰地刻在兩城山水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