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歷史煙雲中走來的“露天長城博物館”
山丹境內蜿蜒並行的漢明長城。新甘肅·甘肅日報通訊員王吉祥 攝
據瞭解,山丹縣境內長城分兩類:一為漢長城,建於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距今已2000多年。全長94公里,呈東西走向,全線以壕溝代替牆垣,雖年代久遠,仍清晰可見;二為明長城,建於明隆慶六年(1572年)距今已有400多年。明長城由黃土夯築的牆、墩、列障構成,東接永昌縣水泉子鄉,西至龍首山脈的煙洞溝,現存明長城牆體全長近90公里,沿途有墩、台、關、堡等防禦設施80多座。
山丹境內,漢、明長城蜿蜒並行,兩者相距10米到80米之間,像這樣不同歷史年代修築而同向並行,至今留存較為完整的長城段在國內絕無僅有。2006年,漢明長城被國務院整體公佈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丹縣也因此被確定為長城保護試點縣。在《長城保護條例》頒佈後,山丹縣人民政府於2009年出台了《山丹縣長城保護管理辦法》,這是甘肅省首個縣級長城保護管理辦法。
山丹當地正對部分常常進行修繕。新甘肅·甘肅日報通訊員翟繼宗 攝
近年來,山丹縣將長城保護作為一項重要工作納入全縣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成立了長城文物保護所,組建了縣文物管理委員會和文物局等文物保護管理機構,並在長城沿線鄉鎮成立文物保護領導小組,聘請了84名業餘長城文保員,開展長城巡查,盡全力保障長城安全。2011年至2019年,山丹縣先後完成了縣境內明長城新河段、豐城堡段、小寨段搶險保護加固、25—27號烽火台防洪、圍欄防護等工程,使長城保護工作取得了明顯的成效。目前,明長城山丹段搶險加固工程正在有序推進。
2019年,《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公佈後,山丹縣搶抓機遇,積極融入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戰略決策,深入挖掘長城歷史價值、文化價值、景觀價值和精神內涵,積極探索新時代文物和文化資源保護傳承利用新路,通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使長城藴含的豐厚歷史文化資源進一步鮮活起來。同時,按照甘肅省長城國家文化公園“三園、三段、八點一線”總體規劃,以融合打造山丹長城風景道示範段為基點,突出地域特色,立足資源優勢,全面做好長城區域文物保護、生態治理、產業培育、文旅融合、鄉村振興五篇文章,以旅遊驅動縣域長城沿線經濟社會發展,優化城鄉文化資源配置,加大文化惠民力度,使公園建設與人民羣眾精神文化生活深度融合、開放共享。
山丹境內綿延的長城。新甘肅·甘肅日報通訊員趙謙喜 攝
山丹境內的漢明長城掠影。新甘肅·甘肅日報通訊員翟繼宗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