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寺的新年鐘聲——日本人何以青睞《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總是千年的風霜,濤聲依舊,不見當初的夜晚,

  今天的你我,怎樣重複昨天的故事,這一張舊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曾經流行的歌曲《濤聲依舊》,把許多中老年人的懷舊思緒,像浪濤拍岸那樣拍響了無眠之夜的回憶。這首歌的歌詞,充滿了中國古典文學元素,既有唐詩《楓橋夜泊》的意境,又有現代歌曲詞作者的“鄉愁”情懷。它總是讓我想起濤聲依舊的太湖水和“楓橋”邊的寒山寺,歌詞裏的“客船”似乎就停靠在江南的某個地方。

寒山寺的新年鐘聲——日本人何以青睞《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唐詩張繼的《楓橋夜泊》,以其空靈曠遠的意境傳達出詩人清寂孤單的羈旅愁懷,不但在我國流傳極廣,在日本也稱得上是家喻户曉。這首膾炙人口的詩使蘇州的寒山寺成為名寺古剎,被無數佛教弟子奉為聖地。據日本學者考證,早在日本南北朝時期,《楓橋夜泊》就風靡於當時的知識分子階層。元朝時《楓橋夜泊》被收錄到《三體詩》中,被來中國遊歷的日本五山文學僧人中巖圓月等攜帶歸日,對五山文學產生了深刻影響,由此在日本廣泛傳播。日本江户時代,唐風盛行,《楓橋夜泊》愈發受到日本國人喜愛。到了晚清時期,此詩連日本兒童都已耳熟能詳。而到了當代,《楓橋夜泊》則被收錄到日本中學教材中作為日本學生的必讀作品之一,可見此詩在日本的影響力。由於《楓橋夜泊》在日本的影響,日本遊客對寒山寺心生嚮往,許多人特地前來蘇州瞻仰心中的聖地。

  我曾多次陪同外賓遊覽蘇州郊外的寒山寺,而1990年冬新年元旦來臨前夕,陪同日本客人到寒山寺遊覽的情景,尤為印象深刻。

  那幾位日本軟件專家,到達上海後説:希望利用週末工作之餘,去蘇州寒山寺參觀,因為他們曾在中學時代的教材裏,學習過中國唐詩《楓橋夜泊》,至今還能用日語背誦此詩。真沒想到,這些“理工男”對中國古詩如此珍愛!於是,領導命我為翻譯,陪同這幾位客人去了蘇州。那時沒有高鐵,我們乘坐上海至南京的普快列車前往蘇州。在軟座車箱裏,這幾位年約40多歲的日本專家,按耐不住興奮的心情,一遍又一遍地用日語朗誦起《楓橋夜泊》。

  經典就是經典,《楓橋夜泊》不僅在中國膾炙人口,在日本也幾乎家喻户曉。然而,唐人七絕,佳作林立,為何獨此流傳日本幾乎婦孺皆習之誦之?在成千上萬的中國詩歌中,為何只有《楓橋夜泊》在東瀛流傳之廣?就此問題,請教幾位日本客人,他們異口同聲地回答:《楓橋夜泊》的意境符合日本人的審美情感。接着又七嘴八舌地解釋:在中學時代的語文課上,他們的老師無不深情地講道:“情與景的融合與相互襯托,是《楓橋夜泊》這首詩在藝術上最突出的特點”。

寒山寺的新年鐘聲——日本人何以青睞《楓橋夜泊》

  張繼在《楓橋夜泊》中,勾畫了天際殘月、烏鴉悲啼、寒夜霜天、江楓漁火、孤舟客子等景象,烘染了遊子羈旅愁懷,流露出淡淡的孤寂、飄零之意。而這種含蓄朦朧之美正是日本人所推崇的審美意趣。這幾位日本客人,年輕時受到中國古典詩歌的影響,更受到日本文化的薰陶,他們感到《楓橋夜泊》裏的28個字,也像是描繪日本的自然景象,字字可成一幅畫。人到中年,他們經常出差,漂泊海外,身臨其境感受到“夜泊”“月落”時的孤寂,在秋冬之際體會到“江楓漁火對愁眠”的心境。尤其來到中國誕生這首名詩的地方,彷彿未到“楓橋”已見落滿楓葉的古橋;未見寒山寺,已聞寒山鐘聲。正是這首詩中滿腔的羈旅之情給遊子蒙上了一縷愁思,而這種愁思代表了日本文化中那種物哀、幽玄、寂寥的潛意識,通過自然風物寄託纏綿之情,產生出心理上的遊子之思。這種普通人對詩歌的理解、共鳴和感悟,通過代代詠誦傳承,早已植入日本文學、日本文化的精髓,故日本人對這首唐詩報以極高的評價。好的詩歌,的確沒有國界。

  那天,我們一行前往蘇州寒山寺,正值新年來臨。寒山寺因《楓橋夜泊》,在日本大有名氣。此前,我對日本人為何喜愛《楓橋夜泊》,寒山寺為何在日本頗具人氣,缺乏深刻理解。但那以後我開始留心學習這方面的資料。多年後我看到蘇州大學外國語學院的一份研究資料,這份資料介紹了以下情況。

  《楓橋夜泊》中提到的“姑蘇城外寒山寺”,指的就是位於蘇州始建於南朝的寒山寺。相傳寒山寺之所以取“寒山”二字,是因為當年詩僧寒山曾居於此處。寒山鍾情於在山林石壁之間吟詩作文,流傳至今的詩作共計三百餘首,均被收錄於《寒山子詩集》。寒山的詩東傳日本時,正值日本鎌倉時代末期,時局動盪,戰亂頻發。寒山詩中的無常思想和隱士情懷與當時日本文人想要逃避殘酷現實、尋求精神解脱的願望不謀而合。寒山詩中所呈現的熱愛自然、隱居山野的理想境界也讓日本文人讚歎。寒山詩和《楓橋夜泊》在日本得到廣泛傳播和認可的同時,也使得寒山寺聲名遠揚。

  清代蘇州著名詩學家葉燮曾感嘆:“唐人張繼‘月落烏啼’一詩,人人童而習之。寺有興廢,詩無興廢,故因詩以知寒山。”現實中的寒山寺或許會因朝代更替而經歷起伏,但《楓橋夜泊》這首詩卻能跨越空間流傳於後人稚童口中,擁有長久的生命力,正所謂“詩無興廢”。提及《楓橋夜泊》,人們就會想起詩中的寒山寺美景與高僧寒山,拾得傳説者自會神往這一古寺名剎。日本人甚至在東京郊外的青梅山上,仿照蘇州寒山寺籌建了一座寺廟,亦名“寒山寺”,並在附近的溪流上架起了“楓橋”,還原人們心中對寒山寺的美好遐想。《楓橋夜泊》這首詩因其獨特的魅力,不僅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千古絕唱,更讓姑蘇城外的寒山寺譽滿中日古剎。

  日本人信奉佛教,那天到達寒山寺後,見到黃牆黑瓦的寺院大牆,一行人便立刻肅然起敬。接待我們的是當時掌管寺院的楚光長老,這位七十歲老人曾東渡日本,與東瀛佛教界人士進行過交流。楚光長老拿出他在日本時拍的照片,博得日本客人讚歎不已。接着,長老的徒弟們鋪紙研墨,長老揮毫題字,為日本客人寫了書法條幅。最後,楚光長老寫了條幅贈我,四個大字:“寒山鐘聲”,落款是“庚午冬月蘇州寒山寺七十老人楚光”。那時,我家唯一的書法真跡,就是這個掛在客廳牆上的寒山寺長老贈送的書法條幅。

  歲至年末,時近元旦,楚光長老請我們一行前去撞鐘。若到了元旦前夜,蜂擁而至的朝拜者將紛踏山門,迎接新年的“夜半鐘聲”將通宵達旦響徹姑蘇城外。我們來到寒山寺的鐘樓,趕在人潮到來之前,推動撞鐘的木樁,提前敲響了迎接新年的鐘聲。“咚——咚——”,渾厚的古剎鐘聲響遍了寺院內外,演繹着楚光長老所書“寒山鐘聲”的意境。

  在《楓橋夜泊》中,寒山寺的鐘聲傳遞出空寂悠遠、蒼茫清冷的愁緒。詩中的鐘聲並非一種可感的聽覺體驗,而是詩句營造出的寂寥感傷的審美意境。未見寺院而先聞鐘聲,鐘聲打破夜的寂靜,寒山寺顯得神秘幽遠。而現實中,寒山寺的新年鐘聲,除了傳遞出古詩意境,也帶來元旦即將來臨的快樂,它勾起遠道而來的日本客人思鄉團圓之情,提醒他們新年將至,海外遊子該歸鄉了。

  走出寒山寺,日本客人要找“楓橋”,當地導遊告知:唐代楓橋現已不在。張繼作詩之時,這一帶還很空曠,離寒山寺不遠的地方有座“楓橋”,晚間的江風傳來濤聲,寺廟的鐘聲遠近可聞,停泊“楓橋”邊的客船在幽靜深遠的夜晚,陪伴着“月落烏啼”。而如今,這個景緻看不到了。日本客人無不遺憾,他們不甘就此而歸,於是趕往太湖,去聽“江楓漁火”的濤聲。一首唐詩《楓橋夜泊》,穿越了時代江風,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衍生出一首流行歌曲《濤聲依舊》。真可謂:詩歌,詩歌,有詩便有歌。

  時隔十年,2000年5月,我再次來到寒山寺,想見見楚光長老,但寺院裏的和尚告知:他老人家已退休離開了寒山寺。

  “月落烏啼,總是千年的風霜,濤聲依舊,不見當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樣重複昨天的故事,這一張舊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哦,濤聲依舊,故人難見。(容子)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081 字。

轉載請註明: 寒山寺的新年鐘聲——日本人何以青睞《楓橋夜泊》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