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記者手記:行走在商城的山明水秀裏

由 老巧雲 發佈於 休閒

  中國青年網北京10月13日電 (記者 喬佳新)“走過了小村口,清風又牽衣袖,山花翠竹滿山野,身旁都是新朋友……”走進大別山,看着一幅幅山水交織的錦繡圖,想起了閻維文這首名為《走進大別山》的歌曲。而我這次的目的地,就位於大別山北麓——商城縣。這個隸屬河南省信陽市的縣城,西與信陽新縣接壤,南與湖北麻城交界,位於兩省之間。大別山脈穿境而過,青山相映、綠水環繞,儼然是一副江南水鄉的畫面。

  印象中,商城縣位於河南省最南部,是革命老區、山區、國家級貧困縣,如今踏上商城的土地,眼前的發展讓人耳目一新。現在的商城縣不僅是全國休閒農業及鄉村旅遊示範縣,還在2018年入選了“中國最美縣域”榜單。

  汽車走了兩個小時的山路,終於抵達有着“雞鳴聞三省,狗吠楚豫聞”之稱的森林氧吧黃柏山森林公園。這裏草木茂盛、山色秀美,在木質的圓桌前,八十多歲的老場長沏上了一壺茶,給我們講述三代林工“綠了荒山白了頭、寧讓人下崗不讓樹下崗”的故事。1956年,當第一批黃柏山林場的林工們花了3天時間走到場部法眼寺時,這裏是森林覆蓋率只有6%的荒山。從那時開始,三代林業人紮根深山,硬是將“山高坡陡石頭多,葛藤茅草滿山窩,年年冬天一把火,漫山遍野赤裸裸”的荒山嶺,改造成了河南省森林覆蓋率最高、集中連片人工林面積最大、活立木蓄積量最多、林相最好的國有林場。如今已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森林覆蓋率已達到97.4%。

  60多年前的奮鬥故事似乎有些遙遠,但黃柏山的樹木記錄着三代林場人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昂揚姿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他們把一道道禿山荒嶺變成了鬱郁林海,留下了一筆綠色財富。2016年,黃柏山林場與獲得“地球衞士獎”的河北塞罕壩林場一起,成為國家林業局向全國推廣的森林經營“樣板”。通過與湖北麻城縣的跨區域合作,依託多年積累下來的生態資源開發生態旅遊,黃柏山找到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模式。

  由於地勢原因,商城縣的山路並不好走,起伏的山路兩旁有大片的碧色,這是我另一個目的地——商城縣汪崗鄉韓衝村的萬畝茶園。在這裏,我看到了身着紅衣、帶着草帽的王阿姨,她正正穿梭於詩行般的茶壟間採摘秋茶。幾年前,王阿姨的丈夫因病去世,家裏驟然少了一個勞動力,她一個人拉扯着兩個孩子十分辛苦。好在當地政府給予了扶持和幫助,王阿姨家裏不僅能夠拿到補貼,她和大兒子還有了一份安穩的工作。如今,靠着自家幾畝茶葉,王阿姨家裏每年都能實現增收。王阿姨是這裏大部分茶農的一個縮影,也是商城縣依託茶葉脱貧致富的生動寫照。

  依託得天獨厚茶資源優勢,這裏家家種茶、採茶、賣茶。通過引進龍頭企業,韓衝村探索出“村集體經濟組織+公司+基地+農户”的生產經營模式,打造採茶用工、茶葉加工、茶葉銷售、茶旅融合等全產業鏈條。僅春茶一項,該村400多户茶農分別可實現2至10萬元增收,村集體每年也增收5萬元。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韓衝村將把大茶園變大景區,精心打造一個集茶文化體驗及休閒旅遊為一體的綜合性生態農業旅遊區。

  大別山是著名的紅色搖籃,在商城縣伏山鄉,我看到一口“紅軍井”,井口已經被鐵絲網封住。據當地人介紹,這口數米寬的水井就在當時的“紅軍醫院”前面,從1925年到1948年僅有36萬人口的商城縣,有10萬英雄兒女參加革命。人們在這口“紅軍井”裏清洗繃帶等用品,井水經常被鮮血染紅……英雄的故事在這裏流傳了一代又一代,“八月桂花遍地開”這首歌曲也在當地廣為傳唱,先烈的足跡給後人留下了接續奮鬥的力量,紅色底藴也助力了商城縣的綠色發展。為充分整合紅色資源,伏山鄉自2017年起,把紅色遺蹟串點成線打造一條長5.5公里的初心路,整修了紅軍醫院、烈士墓羣。2020年規劃新建大別山鄉學院等特色的紅色文化產業,打造一處集旅遊觀光、紅色教育、公益研學、鄉村振興等融合發展的文化體驗園。紅色的基因在這裏生根發芽,年復一年,時光在“紅軍井”旁種下青苔,歲月在革命舊址中留下痕跡,商城縣依託紅色資源也走出了一條文旅融合助力脱貧攻堅的新路子。

  在商城縣特色館,玲琅滿目的土特產讓人目不暇接,而這個特色館創辦人,是一名90後女孩楊淑娟。2016年,在某平台負責電商運營的楊淑娟辭去高薪工作從杭州回到家鄉商城縣,她組建了一個電商團隊,那時候的她已經有了一個“電商扶貧夢”了。她和她的團隊用“電商+合作社+貧困户”的扶貧模式,解決了優質鄉村特產的銷售難題。她與全縣50多家擔負產業扶貧任務的農村專業合作社達成合作意向,為70個貧困村2000多貧困户網銷農產品。不管是茶葉、茶油,還是蜂蜜、葛根,甚至是黑豬肉、土雞、土鴨等,只要是商城縣出產的特色產品,在這裏都可以買到。

  離開特色館,坐上返程的車,我們穿過了被水田環繞的小道。水田中茭白長勢喜人,天空中白鷺齊飛蔚為壯觀,而在這水下,還養着魚蝦。這條小道,是無數商城縣人走過的路,不論是生態保護、紅色旅遊,還是產業發展、鄉村振興,都是這裏的人們脱貧致富的密碼,更是他們開啓更加美好生活的金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