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母戊鼎:棄用郭沫若的命名,曾是蔣氏的壽辰禮,它為何這麼牛?
後母戊鼎
周朝最後一任班主周赧王向秦昭襄王投降以後,秦王覬覦周朝的九鼎,於是命人千里迢迢要運往咸陽城。最後秦王只收到八個,一個據説在途中自己飛到水裏去了,這當然是誇張的説法。但秦王掠九鼎,這倒是確有其事,一心要得天下的人,為什麼會在意這九鼎?那是因為這九鼎在當時就象徵着天下。
對於九鼎的解釋存在一個爭議,有學者説所謂九鼎並不是九個鼎,而是一個鼎。也有學者持相反意見,即九鼎就是九個鼎。對於九鼎的爭論,主要源於九鼎在不同史料中出現了不同的記載。
九鼎長什麼樣兒,我們已無緣相見,被秦昭襄王掠去後,它就蹤跡不明瞭。但如果你去國家博物館,還有幸飽覽另一個大鼎,就是後母戊鼎,原名叫司母戊鼎,這個名我們聽着就特別耳熟了,因為它在小學課本里也比較出名。
我們先看一下,這個鼎因何更名,再看下大方鼎上的紋飾意義,最後看下這個方鼎的傳奇經歷,以此全方位的發現它的牛叉之處。
後母戊鼎
後母戊鼎為什麼更名,這是後世學者們研究的結果,涉及到這個大方鼎的諸多方面。首先我們看這個鼎的歷史背景,這個鼎被發現於河南安陽侯家莊武官村,即殷墟的王陵區。商朝始於商湯,終於商紂,共30帝,歷646年,其中殷都歷經8代12帝254年。周滅商後,曾封商紂的兒子武庚於殷,後因武庚叛亂被殺,殷民遷走,殷都逐漸淪為廢墟,故有了“殷墟”一名。
殷墟佔地24平方公里,大致分為六個區,分別為宮殿區、王陵區、一般墓葬區、手工業作坊區、平民居住區和奴隸居住區。後母戊鼎的發掘地在王陵區,這説明方鼎是商朝帝王家的器具,並且從鼎的重量和尺寸來看,也不是一般財力和技術能鑄造出來的。
據學者們研究,鑄造這樣一個大鼎,人員配備需要二三百人左右,金屬原料要備1000千克,鑄造工藝採用的是範鑄法。所謂範鑄法,簡單理解就像我們寫空心字一樣,有內有外,套合在一起,中間所留的隔空部分就是所鑄造的物件,當然內外模最後都得像衣服一樣能脱下來,在鑄造時還要記得留下灌注銅液的口兒。
那麼哪位商王花費巨大的精力財力鑄造這樣一個鼎呢?其具體的用途是什麼?這就涉及到它的文化背景了。一般的鼎都不會是一個光身,上面都繪有各類象徵性的紋飾,最關鍵的是有銘文,而銘文就是這個鼎的意義所在了。
母戊鼎的銘文拓片
上圖是後母戊鼎的銘文拓片,從我們凡人的角度看,上面是三個字,其中一個字我們好像還認識,就是第一個字司,後面兩個字學者們給出的答案是“母”和“戊”。於是郭沫若先生給了這個大鼎第一個名字,即司母戊鼎,意思就是祭祀母親戊的大鼎,具有紀念意義。
那麼這是哪位商王在紀念自己的母親大人呢?商代王室都以干支來命名,比如商王武丁,盤庚等。據甲骨文史料載,配偶為戊的商王有四位,分別是大丁,武丁,祖甲和武乙王。根據後母戊方鼎的樣式、化學成分與商王武丁的王后“婦好”墓中出土的“司母辛鼎”非常相似,再者“母戊”是商王武丁后妃婦妌的廟號,傳説武丁娶了60多個老婆,立過三位王后。由此可以推斷這個方鼎是武丁的兒子,即祖庚或祖甲為祭祀母親婦妌而做的。
後母戊鼎被認為是商代青銅文化發展到鼎盛時期的代表作,它通高1.33米,口長1.1米,口寬0.79米,重量高達830多公斤,這樣一個需要耗費巨資的大鼎出現在武丁時期並非偶然,因為武丁當政是商王朝最繁榮昌盛的時期,出現了“武丁中興”的繁榮局面。
為了延續這種繁榮,武丁盤算起了立嗣問題。他原本看好長子祖己,但是在讒言之下,祖己遭到流放,最後在流放中抑鬱而終。這樣王室繼承人就落在了祖己的兩個弟弟祖庚和祖甲身上,祖庚無才,祖甲在武丁眼中還算有些靈氣,於是武丁想立祖甲為嗣。
但是祖甲認為,這樣儹越禮法,唯恐重蹈“九世之亂”的覆轍,所謂九世之亂,它是商朝自商王仲丁後,連續發生的王位紛爭,以及屢次遷都,使王朝中衰、諸侯離叛的事件,這一動亂歷經九王,故名九世之亂。
九世之亂
祖甲是個守禮法的好孩子,於是他就離開了王都。這樣一來,武丁死後,王位只能由祖庚繼承。祖庚在位七年果然沒什麼大的作為,病逝後,祖甲被迎回王都,重繼大位。他在位33年,繼承了“武丁中興”的事業,在他統治的數年間,商代的經濟文化和國力都十分強盛,青銅文化也發展到了巔峯。因此,後母戊鼎在這樣一個強盛的經濟背景下誕生也就顯得不那麼奢侈了。
瞭解了後母戊鼎的這些背景,我們再看由“司”字改為“後”字就不難理解了。這個“司”字,有學者認為它是後字的反文(刻章時用的就是反文),後即姤,表示君主的配偶,而且這個後字還有另外一重意義,如皇天后土一般,後字有偉大、敬重的意思。有人認為后土是指君主,但從先秦理念來看,天為陽,地為陰,也有學者認為“后土”就是“女媧”。因此,後來的研究者們認為,後字更為準確,更能體現這個大鼎的文化內涵,於是,司母戊鼎就這樣於2011年被改成了後母戊鼎。
鼎在夏商周三代之前叫鍋,上古祖先們用來煮飯的用具。到夏商周三代才叫鼎,周之後就叫做香爐了。青銅鼎出現時進入奴隸社會,沒落後進入了封建社會,沒有它的時候那是原始社會。因此,青銅鼎在中國歷史的進程中,不僅有着時代的標誌,而且有着深刻的政治烙印。
文獻記載,鼎在青銅時代是貴族身份的象徵,天子用九鼎,諸侯用七鼎,大夫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一般在鼎身上都會鑄有銘文和紋飾,後母戊鼎的銘文在上文已述,它的紋飾也是商代青銅的代表。
自圖一
鼎的整體結構由鼎身、鼎耳和鼎足三部分組成,造型立耳方腹,四足中空,四面交接處,則飾以扉稜,包括鼎足也有,扉稜(如上自圖一)是為方便脱模而設計的。鼎身四面中央是無紋飾的長方形素面,其餘部分各處皆有紋飾。
鼎身主要由饕餮[tāo tiè]紋、夔[kuí]龍紋和雲雷紋組成,鼎耳由虎噬人紋,牛首紋和鳥雀紋組成,鼎足則主要是類似羊首或牛首的獸面紋。在紋飾的刻畫上,主要以直線為主,屬於以線刻為主的淺浮雕紋飾。
鼎身四面的長方形素面周圍以饕餮紋和夔龍紋為主,這也是商代青銅器的常用紋飾。鼎的前世是灶具鍋,饕餮在傳説中很貪吃,它以虎、牛、羊等動物為原型,經過抽象的藝術處理,創造出來的一種神秘怪獸。人們將饕餮紋裝飾在青銅禮器上,表現出古人對自然的崇拜,也表示豐衣足食,同時巨大的饕餮也使禮器顯得更加神秘、威嚴。再看夔龍,身上和周圍都刻有云雷紋打底,傳説中的龍是飛在天上的,雲雷紋起到了起烘托主題的效果。
自圖二
自圖三
如上自圖二,看紋飾的對稱情況,橫邊上下對稱,橫邊內的兩條夔龍紋以扉稜為中線對稱,整體又構成獸面形式的饕餮紋。縱邊由上下兩個半獸面紋和中間一條夔龍紋組成。縱邊半個獸面紋,除了左右對稱外,還越過扉稜,與相鄰的面又組成一個完整的獸面紋(見自圖三)。再看饕餮的具體形狀,特別明顯的是眼睛(如自圖二),上下左右的饕餮之眼,都是一雙向外凸,一雙由中間向內凹回去的,有學者解釋為陰陽對稱。
自圖四
再看鼎耳(自圖四),鼎耳外廓有兩隻猛虎,虎口相對,口中含人頭,這就是常見的“虎噬人”紋。虎身下方是獸,類似牛首。鼎耳側面是鳥雀紋(見上文自圖一),也有學者説是魚紋。
神獸噬人的造型在世界範圍內都是一種常見的圖案。比如日本泉屋博古館、法國巴黎塞努斯基博物館,都有虎食人的圖案,還有在我國安徽阜南朱寨出土的殷商龍虎尊,湖南出土的食虎人卣[yǒu]等。
我們注意看,在後母戊鼎耳上處於神獸之口的人表情,並不是一副恐怖猙獰的面目,相反似有享受並且很樂意的表情。有學者認為,這是奴隸社會發展到後期,已擺脱了以底層奴隸活體祭祀的殘暴文化,此時選作活“屍”的對象身份已經向尊貴化發展,很可能是負責祭祀的巫師或地位較高的上層貴族擔任。
神獸的身份通常是虎,因為虎被看作是太一的化身,扮演着宇宙星辰的運行中心,以及陰陽調和的樞紐角色,單獨一顆人頭,這與人牲祭祀中的斬首禮相關,涉及到早期的頭顱崇拜文化。
自圖五
最後看鼎足(如上自圖五),兩個半面獸紋合成一個完整的獸面紋,類似羊首或牛首。
後母戊鼎作為有紀念意義的祭祀器具,在紋樣的裝飾等級上,可以説達到了最高規格,饕餮紋、夔龍紋以及牲祭,如牛首、羊首都出現在了鼎身上,既有富足的象徵,又不失王權的高貴。
時間回到1939年3月,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河南安陽武官村的村民吳希增、吳培文,挖出了一件寶貝,就是後母戊鼎。但他們也被這個寶貝嚇到了,因為鼎的體積太龐大了,他們從來沒有見過如此體量巨大的青銅鼎。
眾村民合力挖出大鼎後,在激動之餘也是憂心忡忡,因為這個消息用不了多久就能傳遍鄉野。果然三天後,日本人和各路古董商便紛至沓來。有位大古董商出價20萬銀圓收購這件重寶,但前提是要把它大卸八塊,以便於裝運。村民們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只弄下個鼎耳。
當年發掘者與出土地合影
面對如此堅不可摧的重鼎,村民們遲疑了。他們在想,如果大鼎真的被拆成幾大塊,那價值還有多少?如果古董商不要怎麼辦?更何況再這樣大動干戈的鋸鼎,只會把日本人招來,到那時就得不償失了。
於是,村民們放棄了分割大鼎的計劃,將大鼎藏到吳家大院西屋的馬棚下,同時謝絕了各家商人的購買意圖。但日本人並沒死心,由於漢奸的告密,日本兵還是搜查了吳家,只不過輸在了中國博大精深的漢字上,“西屋馬棚”聽成了“西院馬棚”,一字之差,救了後母戊鼎一命。
參觀後母戊鼎
但是日本人來了個回馬槍,後來真的又去挖了西屋馬棚,但中國人的智慧是不可限量的,聰明的吳培文早已將大鼎轉移到了日寇挖過的“西院馬棚”,迂迴戰術運用的恰到好處。但是日本人始終是不死心的,最後吳培文只能用掉包計,買了一個假的交給了日本人。
抗戰後,1946年7月,後母戊鼎被國民政府強行收繳。同年十月,正好是蔣氏六十大壽,當地政府為了討好老蔣,便將後母戊鼎作為壽禮運送至南京。老蔣參觀後很高興,下令交由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保存。
1948年5月底至6月初,後母戊鼎首次公開展出,在社會上引起轟動。1949年,國民黨政權潰逃台灣,原想帶走大鼎,但它體量太大了,一般人拿不走,只好留在了南京。1959年,後母戊鼎落户北京,從此有了最終的歸宿。
綜上所述,從後母戊鼎的歷史文化背景、紋飾浮雕和傳奇經歷,我們細緻地認識了一下這個龐然大鼎,三千多年前就能造這樣的大鼎,我們的祖先確實挺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