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於表面都是風光,
沉下心來自有答案。
作者:洞見yebo
七月,像是一條分割線,把2022年一分為二
一半是過往,一半是未來;一半是遺憾,一半是期許。
生活就是這樣,一半在遠去,一半在繼續。
遠去的不必太在意,最要緊的,是過好當下的另一半。
2022下半年,最清醒的活法就是,凡事只求一半。
1
為人,精一半,讓一半
作家布爾加科夫寫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3個年輕人,聽説深山中有座湖心島,藏着很多金子。
於是他們結伴過來,分頭尋找登島的路。
其中有個年輕人叫彼得,繞了很遠,終於發現一座被樹木遮擋住的小橋。
他欣喜若狂,悄悄抹去痕跡,然後跟同伴匯合,説自己什麼也沒找到。
等兩位同伴沮喪地回去後,彼得卻獨自轉了回來。
就在他渡過橋向前飛奔時,他突然停下來,掉轉過頭,把橋拆掉了。
他得意地想,這樣別人就無法發現這座橋,也過不來了。
最終彼得找到了大量黃金,可當他興奮地準備離島時才發現,這是一座孤島,那座橋,是通往外界的唯一途徑……
就這樣,彼得被活活困死在了島上。
生活中,很多人為了佔便宜,機關算盡,最終卻跟故事裏的彼得一樣,落得一場空。
讓別人無路可走,往往也會堵死自己的路。
懂得讓利於人,看似吃虧,但最終受益的卻也是自己。
看過一個報道,有記者採訪一個農民:
你家玉米每年收成都是最好的,有什麼秘訣嗎?
農民回答:
秘訣就是,把最好的種子,分享給你的鄰居。
記者不解,農民笑着説:
只有周圍的種子都是優質品種,到授粉的時候,才能得到最好的啊!
有句話説得好:“計較是小聰明,分享才是大智慧。”
為爭奪蠅頭小利,不惜用盡心機的人,往往得到一棵樹,卻失去一片森林。
願意吃虧,懂得給予的人,才會贏得生活的獎賞。
算計可以贏得一時,厚道才能贏得一世。
2022下半年,凡事讓幾分與人,打開心胸,拓寬道路。
2
做事,求一半,隨一半
三毛説過:
今日的事情,盡心、盡意、盡力去做了,無論成績如何,都應該高高興興地上牀恬睡。
一個人活在世上,最好的狀態,就是將想做的事情做好,只管努力,不論得失。
看過演員詠梅的故事。
自出道以來,她拍過幾十部影視劇,雖然大多數是演配角,但每個角色都演繹得深入人心。
當接到劇本後,不論角色大小,她都會仔細打磨每一個角色。
為了拍好電影裏幾個織漁網的鏡頭,她在盛夏的高温天氣,跑到福建沿海學習織網。
為了給劇中人物注入靈魂,她會走進角色原型的生活,在溝通交流中,體驗他們真實的內心。
每次拍戲,哪怕僅僅一個表情或眼神的不對,她都會主動要求重拍。
在自己的演藝生涯中,詠梅拿出了十二分的熱情,爭取做得好一點,再好一點。
而對於能不能紅,會不會獲獎,她卻十分淡然,從不執着。
2019年,詠梅憑藉《地久天長》獲得柏林電影節最佳女主角。
面對突如其來的盛名和熱度,她感到非常不適應。
在接受採訪時,詠梅説:
我不是一個特有野心的演員,如果野心太大,會變得很累很浮躁,我不喜歡那樣,還是隨遇而安吧。
人這一輩子得也好,失也好,都只是暫時的。
若是太注重結果,只會在患得患失中陷入糾結痛苦。
其實好的結果,是命運的饋贈,而不如意的結局,也不過是人生的歷練。
2022下半年,不妨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一半爭取,一半隨緣。
3
處世,藏一半,露一半
《焦窗雜錄》裏記載了唐伯虎的故事。
唐伯虎自幼天資過人,16歲在秀才考試中拔得頭籌,轟動蘇州城。
隨着聲名鵲起,他變得飄飄然起來,到處誇耀自己。
那一年,他參加會試,考前便放出豪言:“會試榜首,非我唐寅莫屬!”
然而,還沒等成績下來,他便以涉嫌科舉舞弊被捉拿下獄,徹底斷送了仕途。
平日的不加收斂,最終給他自己招來了無妄之災。
作家劉同説:“浮於表面都是風光,沉下心來自有答案。”
越是淺薄的人,越愛張揚出風頭,那些成熟淵博的人,反而低調收斂。
著名作家巴金,身為文學界泰斗,可每次大大小小的會議上,他都看起來最不起眼。
人高談闊論,他就縮在角落裏,哪怕需要發言,他也只簡單説一兩句。
他把珍藏的書稿捐給文學館,也捐了近百萬善款給希望工程,但卻拒絕媒體報道。
女兒在《收穫》做主編,他跟身邊人介紹,只説女兒是個小編輯。
兒子復旦畢業,在上海政協文史室工作,20多年來,幾乎沒人知道他和巴金的關係。
巴老這種骨子裏的謙卑,讓他取得非凡的成就,並終身受人愛戴。
有句話講得好:“才高而不自詡,位高而不自傲。”
真正有實力的人,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從不顯山不露水,而是默默耕耘,豐富自己。
馮驥才曾在書中這樣寫道:
高調,是為了生活在別人的生活裏;低調,是為了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裏。
在2022下半年裏,學會藏鋒守拙,向高處攀登,往低處俯身。
謹言慎行,韜光養晦,不斷拔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4
交友,留一半,去一半
作家蘇芩説:“不必把所有人,都請進生命裏。”
年輕時總覺得多個朋友多條路,直到經歷了很多,才知道絕大多數的人脈,根本毫無價值。
青年畫家崔景哲分享過一段親身經歷。
上大學那會兒,他擔任學生會組織部部長,同時兼着校報的副主編,陸續加了很多好友。
他隨便發條動態,都跟着幾百個贊,以及長長的評論;
羣裏隨口説一句話,大家都積極附和;
走在校園裏,一路上都有人和他打招呼。
有一次,輔導員把辦理教師資格的事情交給他,更是讓他一躍成為風雲人物。
以前喊他“小崔”的人,都改口叫“崔哥”了。
慢慢地,他開始熱衷各種社交活動,學習之餘,大部分時間都花在聚餐和遊玩上。
後來,有一陣子他沒錢交房租,就開口向那些稱兄道弟的人求助。
本以為他們會慷慨解囊,結果吃了無數次閉門羹。
這時他突然醒悟,很多所謂的朋友,在時間與金錢面前不堪一擊。
在那以後,他清理了朋友圈,減少無意義的社交,全身心投入繪畫創作。
作家雪小禪説:
人活到一定年紀,是往回收的,收到最後,三兩知己,一杯淺茶。
我們總以為認識的人越多越好,直到人情冷暖嚐遍,才逐漸明白:
真正的朋友,不在於數量多寡,而在於是否真心可靠。
2022下半年,定期清理圈子,不要再為無關的人浪費時間。
虛情假意的應酬,沒有必要再去;無意義的酒局,能推就推。
縮小交際圈,與真正懂你的人相處,才能活得舒心快樂。
▽
很認同《了凡四訓》裏的一句話:
“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以後種種,譬如今日生。”
不論上半年,經歷了多少遺憾或難關,是登上高峯,還是跌入低谷。
從此刻起,全都翻篇了。
凡是過往皆是序章,所有未來皆為可期。
2022下半年,懂得“一半”的智慧,我們終會收穫屬於自己的圓滿。
點個贊吧,與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