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入雲端“瞰”絲路

原標題:飛入雲端“瞰”絲路

飛入雲端“瞰”絲路

武威天梯山石窟 吳 健(攝影)

飛入雲端“瞰”絲路

甘肅嘉峪關遺址 吳 健(攝影)

飛入雲端“瞰”絲路

洛陽龍門石窟 吳 健(攝影)

飛入雲端“瞰”絲路

吐魯番交河故城 吳 健(攝影)

飛入雲端“瞰”絲路

天水麥積山石窟 吳 健(攝影)

飛入雲端“瞰”絲路

張掖馬蹄寺石窟 吳 健(攝影)

絲綢之路東起中國腹地,經洛陽、西安、天水、河西走廊及西端的敦煌進入西域,經伊朗高原、美索不達米亞直至羅馬,歷史悠久,綿延萬里,自漢唐至宋元,幾度變遷,幾番興衰,給人類留下了不可多得的歷史文化遺蹟。

在絲綢之路沿線,保存有新安函谷關、洛陽白馬寺、西安大雁塔、扶風法門寺、天水麥積山石窟、武威天梯山石窟、張掖大佛寺、敦煌莫高窟、敦煌玉門關、吐魯番交河故城、拜城龜孜石窟和吉木薩爾北庭都護府遺址等石窟寺遺址、古城遺址、古墓葬和古建築。它們是非常重要的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的輝煌印記,見證了燦爛的中西方文化交流。

絲綢之路上的古遺址形式多樣、結構各異、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既有高度又有廣度,給生活在當下的人們帶來許多想象空間和審美源泉。為了更好地研究、保護、弘揚絲綢之路上的重要文化遺存,深度挖掘絲綢之路文化內涵,我認為首先要突破以往單一的思維模式和常規的觀看視角,在一定的視覺高度,表現遺址的地理位置、地域特色;其次要客觀地表現遺址的原始狀態和真實面目——輪廓、造型、質地、空間結構等,注重自然環境的烘托,要使遺址與自然相結合,進一步凸顯其歷史價值和美學價值,將攝影技術與藝術表現相結合,構建可視化的“影像絲路”體系。

隨着科技的發展,航拍無人機的種類和型號越來越多,作為一名攝影師,這讓我在創作過程中有了更多的選擇。基於高空拍攝影像的需求和多次實踐,我選擇了理論飛行高度可達3000米的八軸多旋翼飛行器和全畫幅單反相機,這套設備組合基本滿足了絲綢之路上各類遺址的高空拍攝作業。

在無人機高空攝影作業前,我首先會根據拍攝對象的體量、所處的地理位置、周圍環境、拍攝時間等,以構圖規劃,明確最終呈現的效果,從而制定拍攝方案。為了保證拍攝的質量和無人機的續航,我儘量選擇在夏秋兩季和晴朗天氣拍攝;在光線的選擇上,通常以早晚時段光線為最佳。當然,無人機攝影的角度並非一成不變,我還會根據遺址的屬性特徵,利用拍攝遙控裝置來調節鏡頭水平、鏡頭俯仰、景別位置、角度選擇等,通過正攝、側攝、環攝、捕攝等方法,最終完成高空拍攝。

絲綢之路上的古遺址歷經滄桑,雖然大多數殘缺不全、色彩單一,但卻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在我看來,高空攝影不僅要反映遺址的客觀性和真實性,更要憑藉絲綢之路的大背景來表現遺址的歷史價值、文化內涵和審美情趣,要儘可能通過攝影的再創作追溯並重現它們在歷史長河中的昔日輝煌。

(作者:吳 健,系中國攝影家協會理事、甘肅省攝影家協會主席、敦煌研究院保護研究部部長)

(光明日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49 字。

轉載請註明: 飛入雲端“瞰”絲路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