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柳伊:白衣蒼狗幾千回,仍有溪山長不改

作者:四川省成都市樹德中學高三3班陳柳伊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是人去,景猶在之情“”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是在,歲已更之景。萬物在變與不變中尋找平衡,我們在變化中順流遊動,在不變中堅守本心;在更替中創造新興,在永恆中尋找不朽。

語言載體日日新,唯情“亙古不變”。任溝通媒介在新興科技的追趕下代代更迭,人與人之間剪不斷的聯結始終把兩顆心緊緊相吸。從前車馬很慢,“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身隔山水兩處相思,唯有鴻雁成為旅人漫長光陰裏的盼頭。正是這份一字千金、見字如面的書信,使中國人心中生出了浪漫的藤蔓,結出“驛寄梅花,魚傳尺素”、“復恐匆匆説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的温情傳説。後來,電報取代了書信,電話淘汰了傳呼機……直到微信的出現,讓我們之間的聯絡從三言兩語到漫天而談,從含蓄羞澀到直爽坦誠。

媒介的更新換代也隨之帶來説話方式、語言習慣的變遷。我們不再借紅豆説相思,於灞橋傷別離,不再淚眼問花訴悲情,唯寄愁心予明月,而是將我們赤誠的洶湧的熱烈的真情勇敢地傾注於一條條語音中。忽而夾雜的嘆息,藏不住的竊喜,高亢的激動和噴薄而出的憤怒都在我們熟悉的嗓音中淋漓盡致地展開。我看見庚子疫情間屏幕上千萬張笑臉傳遞着力量,我看見抑鬱患者求助帖下是鋪天蓋地的鼓舞,我看見科考隊員通過視頻驕傲地向我們展現征服珠穆朗瑪峯的奇蹟……不斷超乎想象的交流工具使距離感從我們生活中淡化,温情時刻將我們包裹。

“交流是人類永恆的本性。”每一個人被他人聆聽、理解的需要和擺脱孤獨的渴望是鐫刻在人類基因的定律,我們對温暖與愛的追求是人性不可反悖的趨向,“沒有人是一座孤島”,交流方式日日新,人心始終如一。

生於兼容幷包的多樣化時代,我們的選擇會變,但奮鬥的底色永不褪去。正如何冰在跨年演講中説到:“這是一個充滿可能和未知的時代。”從“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登朝者尊,入市者賤”的封建軌道上修正,我們逐步踏上蔡元培教授所描繪的“健康、平等”的社會階梯。從篳路藍縷中走來的人們逐漸走出“窮怕了”的陰影,就業觀從殷羨“打不破的鐵飯碗”到自由逐我所愛,嚮往新興的創造性事業,但“艱難困苦,玉汝於成”的鐵律從未打破。百萬粉絲自媒體黨妹,從互聯網剛剛興起時她就開始搭建起自己的一席之地,幾年蟄伏几年等待,而今巔峯時期的她毅然轉型,從零基礎入門舞蹈社區。拉胯時嘴角擠出呻吟,體能訓練時癱倒在地又支撐着爬起……拒絕成為顏值變現的泡沫經濟犧牲品的她,通過鏡頭告訴我們:“路不同,卻是一樣的荊棘與玫瑰共生。”

時代激流浩浩蕩蕩,生在大有可為的時代的我們,路總是越來越寬廣。但“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的古訓亙古不衰,奮鬥終是我們漫漫長征路上不褪的底色。

孔夫子於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時間的激流,沖刷着世間一切,但水流石不轉,那些堅如磐石般始終如一的存在,終是人生中最寶貴的存在。語言載體變遷而愛意永存,時代風貌更新而奮鬥不息。我們穿梭在片刻不止的時間長河,在磐石邊找到不朽的存在!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87 字。

轉載請註明: 陳柳伊:白衣蒼狗幾千回,仍有溪山長不改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