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傑
涼山位於中國西南,在地理上是內陸與邊緣的一個交匯帶。作為這條帶上一個重要的點位,西昌也是中原向西南出入雲南,再出入東南亞、南亞乃至西亞的一個重要的“驛站”。從時間深處走來的古城遺址,往往成為可以觸摸到的一段歷史。10月27日晚,“全國經濟媒體暨四川省報紙副刊涼山採風活動”一行走進建昌古城,深入瞭解這一明清時期軍事要塞、商貿重鎮的過往與現在。
建昌古城城門(攝影:張傑)
建昌城始建於1388年,距今已有600多年曆史。據清嘉慶版《寧遠府志》載,建昌衞舊城,“明洪武中建土城,宣德二年砌以磚石,高三丈,周圍九里三分,計一千六百七十四丈。後據北山,前臨邛海,左帶懷遠河,右瀠寧遠河。四門:東曰安定,南曰大通,西曰寧遠,北曰建平。”建昌城舊址位於西昌市區東北部,北與北山相結,西臨西河,東有東河,東南為開闊平壩,與邛海相距5公里。明代建城時的北牆和西牆,完全重築在唐嶲州城牆上,其走向亦相同。只是後來城牆東南角因遭東河水溢之災,幾經培修,邊角略成弧形。故有人把建昌城形容為一把展開的摺扇。
“建昌古城是目前西昌保存最完整的古城遺蹟,是四川最大的木結構城市羣落。古城延續了明清時期以來‘扇形城郭、十字為軸、直街曲巷’的傳統空間佈局,以充分保護現存遺址遺蹟為核心,力爭復原古城風貌,重塑城市肌理。”西昌市文物管理所所長馬玉萍一邊帶領大家實地參觀,一邊為大家深入介紹。深秋夜晚的建昌古城,風有點涼,但絲毫不影響大家探究歷史的興致。在夜色燈光照映下,城樓五彩斑斕古色古香,石板鋪成的道路韻味十足。
西昌市文物管理所所長馬玉萍介紹建昌古城(攝影:張傑)
西昌市文物管理所所長馬玉萍介紹建昌古城城牆(攝影:張傑)
據馬玉萍介紹,建昌古城共有大通、安定、建平、寧遠四門,建昌古城城牆遺址被“淹沒”在老城居民區中。2021年下半年,西昌全面啓動建昌古城保護更新項目,整體性推進建昌古城復原建造。項目遵循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及街區規劃,通過完善基礎設施,提升街區功能,運用多種保護、利用方式,使歷史建築、傳統風貌建築及其環境既保持風貌特色又符合現代生活需求。
西昌市文物管理所所長馬玉萍介紹建昌古城城牆(攝影:張傑)
目前,古城現存面積約130萬平方米,大通、安定、建平城門尚存。本次建昌古城保護更新項目包括“三門二街一樓一牆一園一中心”(三門:建平門、安定門、大通門;二街:湧泉街、十字大街;一樓:四牌樓;一牆:城牆二中段;一園:城牆遺址公園;一中心:遊客中心),“我們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加強管理,合理利用’的文物保護方針,最大程度在保留傳統建築的基礎上進行修繕。如果已經損毀或者完全不能繼續使用的,則儘可能在原址上按照原有格局恢復舊觀,力爭讓遊客感受到建昌古城昔年的人文盛景。”馬玉萍説,“目前,建昌古城保護更新項目除有機更新項目非臨街區域外,其餘已全面建成,將於2022年11月1日正式開街。”
西昌市文物管理所所長馬玉萍介紹建昌古城(攝影:張傑)
據西昌市文物管理所編的《建昌時光——西昌老街的前世今生》(四川文藝出版社2022年9月出版)中收入的序文《走進建昌古城 從此告別遷徙和漂泊》(作者:涼山資深媒體人、作家何萬敏)中介紹,西昌境內遺留有11個古城和古堡遺址。時代最早始於漢晉,最晚為明清。其中規模最大的是唐嶲州城,保存最完好者為明洪武建昌城。
考古實測表明,建昌城在明代時為正方形,四牆各為1200米長,佔地面積 144萬平方米,現存佔地面積130萬平方米。城為磚石建造,以條石墊底再砌以青磚。城牆底部最厚處達20餘米,高11米。城開有四門,南北東西相互對稱。除西段城牆和寧遠門早年被毀之外,其餘三門尚存,城門上的年款為“洪武貳拾年四月吉旦立”。城牆上的紀年磚有萬曆、大順、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等。城內街道迄今基本保持明代佈局,即以“鐘鼓樓”(俗稱四牌樓)為中心,向四方輻射。其北稱北街、南稱南街、西稱西街(亦稱倉街)、東稱東街(亦稱府街);另外城南有順城街,城西有石塔街、三衙街、什字街,城東南有湧泉街。此外,各街之間又有20餘條小巷相連,使各街巷縱橫交錯,構成一個四通八達的網絡格局。
夜色中的建昌古城一角(攝影:陳澤龍)
何萬敏在《走進建昌古城 從此告別遷徙和漂泊》中提到,建昌古城幾乎就是西昌歷史的一個縮影,數百年來,各種重大歷史事件無不在古城上留下痕跡。“大順”紀事磚在古城上被發現,證明了張獻忠於1644年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權後,其部將劉文秀(撫南將軍)確在西昌舉“大順”旗號據城數月,同時主持培修了建昌古城。城內曾發現記載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過境情況的碑刻。北城牆上發現大量清咸豐元年(1851年)紀事磚,説明了道光三十年(1850年)西昌遭受強烈地震對古城牆的嚴重破壞,次年及時進行培修的史實。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