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黃河 靜待丹江水

守望黃河 靜待丹江水

風景如畫的長垣天然文巖渠九龍濕地公園張晗攝

□河南日報記者譚勇

紅花鮮豔,草木葱蘢,廊道蜿蜒,蘆葦搖曳,天然文巖渠裏碧水緩緩流淌。

6月19日,記者來到長垣市,感受這個正在建設中的天然文巖渠生態畫廊的魅力。沿着河道,一路皆是美景,時不時碰到在這裏賞景遊玩的市民。

“難以想象,這裏以前是加固臨黃大堤時取土形成的壕溝。歷史上,上游澇水大量下泄,常常造成堤壕漫溢成災,加上上游企業排放污水,使天然文巖渠一度變成了澇災河、臭水溝。”陪同採訪的長垣市水利局局長林振平感慨頗深。

讓天然文巖渠煥發青春,是當地人民多年的願望。3年前,按照“水綠阡陌、竹韻蒲城”的發展思路,長垣斥資6億元,開始了以天然文巖渠為中心的引黃調蓄工程建設,涉及5個鄉鎮、長達42公里的工程全面鋪開。

隨着工程的完工,天然文巖渠成為長垣人民的“幸福渠”,防汛除澇標準由五年一遇提高到十年一遇,新增農業灌溉面積13萬畝、濕地面積1萬畝、帶狀和片狀綠地面積1.6萬畝。

如今正在謀劃建設的這個生態畫廊綜合體項目總投資約25億元,起重鄉夢、多彩垣風、馬拉驛站、黃河風情、賢達故里、魅力莊園等區域主題特點鮮明。一個具有獨特歷史人文、地域特色、功能多元、主題鮮明、水清岸綠的水生態旅遊觀光生態畫廊呼之欲出。

“長垣雖守着黃河,但由於黃河上游的水量減少,2002年以來,隨着小浪底調水調沙,長垣段的河牀下切近4米,原來的引水工程無法使用。”林振平告訴記者,近10年,長垣的年平均降雨量不到600毫米,降雨量偏少,加上長垣在工農業發展方面用水量不斷增加,水資源短缺。

2018年,經省政府批覆,長垣南水北調年水量指標為3850萬立方米。2019年以來,長垣市水利局會同住建等部門積極與新鄉市南水北調辦公室對接,配合完成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新鄉市配套工程東線項目主管線及長垣市新建第二水廠項目的選址工作。

“希望政府加快推進這一惠民工程,讓長垣人民早日喝上丹江水。”長垣市民甘永福充滿期待。

甘永福的這一願望有望在2023年年底實現。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經過新鄉市,為豐富新鄉市水資源、改善水生態、優化水環境起到了積極作用。為進一步擴大供水規模、提高南水北調水資源利用率,新鄉市新增了“四縣一區”配套工程南線項目和東線項目供水工程,工程建成後將實現南水北調水源市域全覆蓋。

南線項目經新鄉縣調蓄池分別向原陽縣、平原示範區2座受水水廠供水,年分配水量3285萬立方米,工程全線長43.3公里,約34萬人受益。目前工程已全面開工,完成管道鋪設總長度的84.82%,計劃年內建成通水。

東線項目向新鄉經開區、延津縣、封丘縣、長垣市4座水廠供水,年分配水量8040萬立方米,工程全線長約98.26公里,約50萬人受益。

“目前東線項目可研報告已批覆,正在開展初步設計、水土保持、環境影響評價、防洪影響評價等工作,計劃於今年7月底前完成初步設計編制工作,年底具備開工條件,2023年年底前建成通水。”新鄉市南水北調辦公室負責人説。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16 字。

轉載請註明: 守望黃河 靜待丹江水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