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裏安家,聽安亭新鎮的居民們講講自己的理由

在這裏安家,聽安亭新鎮的居民們講講自己的理由

2010年,克伊(Kay·Thiede)從老家德國來到上海時,頭一個要搞定的問題就是,要把新家安在哪裏?“當時公司給了我兩個選擇,住在市中心或是嘉定區安亭新鎮,”他回憶道,“當我看見安亭新鎮的照片時,我毫不猶豫的決定就是這兒了,”他説,比起市中心的繁華,他更傾心於安亭新鎮的天青水綠的環境和自由的氛圍。

一晃眼,12年過去了,兩個月前,克伊剛在自己開設的公司裏和中國同事們慶祝了生日,“我已過了耳順之年,如今,在這裏的生活完美契合了我心目中的美好生活的樣子——安居於此,做着熱愛的工作、擁有美滿的家庭,努力把每一天都過成最好的一天。”他説。

與克伊年齡相仿的俞大姐,安家於此的時間更長一些。15年前,東北人俞大姐成了新鎮社區的第一代業主,也是社區首位居民黨員。提起往事,她的故事裏總離不開第一代“新鎮寶寶”,“莫説孩子,就連那個最出名的毛逗逗,他媽媽也是我看着成家生娃的。”爽朗的笑聲中,俞大姐的故事一個接一個……

在這裏安家,聽安亭新鎮的居民們講講自己的理由

規劃建設20年來,坐落在上海嘉定的安亭新鎮,已由一片被稱為“睡城”的空地,蜕變成了今日實景呈現的國際融合居住區,2萬多常住居民和企業公民在此安家。日前,記者採訪了一些與安亭新鎮一同成長的“設計者”和“拓荒者”們,聽他們講述在此安家、生活、乃至重構心靈故鄉的故事。


瑣碎又真實的生活,讓安亭新鎮“感染”了煙火氣

講述人:俞大姐

63歲,人才引進來滬16年、安家在安亭新鎮15年;新鎮社區的第一位居民黨員,第一代業主。

在這裏安家,聽安亭新鎮的居民們講講自己的理由

俞大姐的記憶中,最早入住的業主們盡是天南地北來到上海打拼的、幾不攜老帶幼,其時新鎮到處都是工地“誰能想象現在最熱鬧的雅苑商業院子只是當年的野球場”,諾大的德式院落亦難尋煙火氣息“不像住進了兩三千人”,這份“冷清”就成了一度網議的所謂“睡城”。

新鎮早期導入的一部分人口與本地職住關聯並不顯著,新上海人也少有“地段”敏感,俞大姐家就是這樣——愛人新單位在四川北路,朝九晚五自駕進出很方便,她自己日常通勤就靠小區班車,在中山公園班車站點周邊解決採買,龍之夢一帶都“逛透了”。

交通便捷+環境優越+集中能源,加上這裏高綠化率、低密度社區、異域風情的建設標準,打動了俞大姐來新鎮安家。

隨着越來越多的業主定居於此,安亭新鎮也“感染”上了煙火氣,毛逗逗們的呱呱墜地,孩子、老人、主婦,瑣碎又真實的生活,驅動了家門口消費、自然產生了家門口的創業和就業。

漫步在雅苑——新鎮如今的商圈,“誰能想到當年這兒是個野球場”呢?更有意思的是,新鎮大大小小的食肆飯館,投資人基本都是新鎮業主。

在前灘綜研何萬篷院長看來,能夠服務於這些的就是軟實力,或許就在暗夜裏的某一時刻,街邊、樓下那一爿亮着燈的便利店或小食肆,就是温暖靈動、直抵人心的城市元素。

新鎮生活充滿着想不到的許多可能。在這裏,幹了半輩子國企的俞大姐告別了“朝九晚五”的活法,在下半場職業生涯經歷了多個職業轉換。俞大姐做過房產中介、為鄰居們代理保險,憑着對新鎮的熟悉,還參加過兩次國家人口普查工作,親眼見得新鎮慢慢的興旺。

俞大姐在新鎮第一家房產中介做了五年,期間上汽員工是最多的客户,更有越來越多的老外租房客,她熟知很多年輕人在這裏成家、升職、做大的成功故事,“有做到上汽集團高管的,也有做貿易賺了錢把公寓換成大別墅,就地解決改善居住的太多啦”。

與新鎮一河之隔的地方,立志要為中國造車“輸送足夠多人才”的上海國際汽車城,正亟需安亭新鎮破題“職住平衡”——其時的汽車城已經通過成功的產業積聚,導入了十萬之眾的產業人口,其中僅研發版塊就有上萬名中高級科研人員,同濟嘉定校區導入的教職工和學生就達一萬五千名。

“留得住人、才能有城”,安亭新鎮必須向日壯夜大的產業人口輸送信心、建立信任,成為汽車城軟實力的硬擔當。


厚植與深耕,“軟實力”一開始就是新鎮建設者們的標的

講述人:榮文偉

53歲,工作、生活在安亭新鎮二十年,第二代業主。

在這裏安家,聽安亭新鎮的居民們講講自己的理由

二十年一路走來,無論工作還是生活,榮文偉身份的“多變”,幾乎勾連着安亭新鎮每一起重大變化。

他最初是參與市裏汽車城項目規劃的論證、決策,然後留在嘉定,成為負責汽車城開發的區屬國企老總,最後索性舉家遷居到安亭新鎮,他把自己最精壯的人生留在了新鎮。

新鎮向前進,老榮總會時常往回看,安亭新鎮的兩萬多鄰居,日常生活是嵌入了城市進步、建設創新的篇章。

老榮回憶道,新鎮啓動於“入世”前夜,時值中國向全球最強工業完整度發起衝刺,動議時就明確為上海所需“有門檻的工業” 配套的、指向國際認同的核心生活空間,實操中再有“德系頂尖設計”、“集中能源”、“共同溝”、“綠色建築”等概念的加持,在國內外一時風頭無兩。

農田上造城,所必需的基礎性、鋪墊性動作,歷經14年、兩家開發主體的接力——嘉定區主導8年、上海地產集團主導6年,十四年間,市場起伏、行情漲跌、政策鬆緊,以及市場對建築風格的接受度、生活配套進度的存疑等,壓力始終山大。安亭新鎮的開發並無前例可循,這也是《安亭新鎮的崛起》一文強調“拓荒者”概念的由來。2000年啓動的汽車城早期策劃階段,歷經海內外多個城市的19輪論證。首輪8年開發,嘉定區傾力完成了新鎮一期全部市政建設、西區住宅交付和中心廣場投用;上海地產接力的6年中,新鎮形成了社區綜治聯席會議制度、成立了社區居委會、引進了第一條公交線—— “城鎮管理”在這一時期真正凸顯;作為功能性市屬國企,上海地產以開放態度,為引導市場力量參與新鎮開發,“為推動萬科集團進駐安亭新鎮發揮了主要作用,同時也為今天萬科集團主導安亭新鎮的開發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商業企業借鑑社會企業的思路來做小鎮公共事業社會企業是社會創新的一種最重要的組織形式的創新。因為社會企業不太可能馬上就能有很多的回報,所以社會企業更需要的商業投資是耐心資本。運用市場手段、滿足社會目標——市場化方式改造的公共事業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自身戰略與能力聯繫起來。

新鎮建設者們二十年前希望實現的“讓人憧憬、嚮往、信任、認同、喜歡”的目標,今天就叫“軟實力”,這是需要時間維度的傳承接續。


“比起德國人,我更像箇中國人”

講述人:Kay·Thiede

德國人,2010年來到上海,定居在安亭新鎮。

在這裏安家,聽安亭新鎮的居民們講講自己的理由

“朋友們都説我,比起德國人,我更像箇中國人。”在採訪中,克伊(Kay·Thiede)把這句話重複説了好幾次。

今年春天,安亭新鎮也進入了封控之中,這讓克伊感到不習慣,“家裏的娃要出去運動,寵物狗也要出去遛,”不過,他説,我明白呆在家裏是對我們的保護。慢慢地,他逐漸適應了居家生活,還把鄰居們都認識了個遍,“讓我意外的是,新鎮社區的居委會和居民們在各種各樣的困難面前,居民們都團結起來,一起面對,住在這裏的居民真正成為了一個社羣。”他説,沒有十全十美的國家,雖然在封控期間我也遇到了很多困難,但換個角度,這段時間對我來説也是個契機,讓我能夠解決所面對的困難,得到了鍛鍊。

“經過一段時間的封控,與其他人不同,我好像是唯一選擇留在這裏的外國人,”克伊説,但我在這裏有我的生活,我的工作、合作伙伴、我的家庭、我的朋友們都在這裏紮根。這也就是為什麼我的朋友們都説,比起德國人,我更像箇中國人。“在我自己心裏,我已經是個中國人了”。

“當時,從決定來中國到落地上海,我只花了24小時。”克伊説,在來到安亭新鎮之前,他幾乎在全球各國都工作、學習過,而現在,他更享受安居於此的生活。“年輕的時候,我更願意去接受新鮮的事物,如今我已60歲了,我的生活態度轉變了,更願意安定下來,與家人共享快樂的每一天。”他説,而現在的安亭新鎮,正與他當下的生活態度完美契合。

克伊還給記者講了個小笑話,“當初我要買輛代步車,我的妻子説我是德國人,應該買輛奔馳,”他説,但我拒絕了,我要買國產車,最後我買了兩輛比亞迪,一輛家裏開,一輛作為公司用車。説着,他給記者看了公司那輛比亞迪的照片,紅色的車身上印着克伊公司的名字,“我知道紅色在中國文化中代表着幸運,我的公司佈置中也充滿了紅色元素”。

如今,克伊更喜歡每週去離家500多米的超市買菜,“我從不網上買菜,”他説,我更喜歡去超市挑選,看到蔬菜的樣子、聞到蔬菜的味道,以此判斷它們是不是新鮮、會不會好吃。而這裏對克伊一家來説,也並不只是超市這麼簡單,“周圍的鄰居也會經常來這裏,我們在這聚會,孩子們在這一起玩耍”。

除此之外,克伊還在東華大學的建築和材料設計專業擔任兼職老師,“我希望能教下一代一些東西,為社會貢獻自己的一份價值。”他説。


“容器+運營”,讓人不由自主地愛上這兒

講述人:洪麗娟

新安社區黨支部書記

在這裏安家,聽安亭新鎮的居民們講講自己的理由

安亭新鎮現在的社區活動,繁忙且豐富。於大姐和俞二姐都是新鎮名人,新安社區黨支部書記洪麗娟介紹説,“這是串聯起社區治理和業主互動的重量級人物”,兩位大姐的黨員關係正式轉入新鎮社區,生活重心完全迴歸,正是老大姐們的“唆使”,生長、工作從未離開過安亭老鎮的洪麗娟,來新鎮任職五年後,把自己的小家也安在了這裏,成了第三代業主,“老早這裏叫江邊,要擺渡過來的,從小到大沒人想到來這兒轉轉”。

這個“要擺渡”的地方,現在成了上海製造向西連接的出口之一、也是海陸空交通線交匯點——距市區、虹橋樞紐、吳淞港都只25公里上下,出路便捷,來者不拒。

新鎮地標森林俱樂部商務接待的客户半徑越來越遠,長租公寓“泊寓”爆滿,足球場上總有比賽——除了業主、租客,這裏出現了辦公人羣,還時不時會有慕名前來兜風的年輕人坐在露天咖啡館嬉笑、聊天或發呆。

洪麗娟告訴記者,如今社區裏,1/3的人是老上海人,1/3是新上海人,還有來自全國近50個國家的200多名外國人。

安亭新鎮走入“容器+運營”的時代業已六年。市中心有的那些花樣,這裏也會有的——劇院、圖書館、社區商業、社區辦公、長租公寓、長者公寓、教育機構、醫養項目、體育場、主題公園,萬科對“容器”的持續投入手筆很大,所獲的綜合效益影響深遠,“容器”裝得下足夠多千奇百樣的“內容”,“容器”就是社區自有的交往平台、生活舞台,一個不怎麼依賴市中心的活生態、生活鏈。

作者:張天弛

圖:採訪對象供圖

編輯:朱偉

責任編輯:唐瑋婕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078 字。

轉載請註明: 在這裏安家,聽安亭新鎮的居民們講講自己的理由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