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電視劇《喬家大院》的播出,這一處歷史上的文化民宅,也成功吸引了無數旅人的目光,它佔地面積達到了4175平方千米,三面臨街,四周是高達10餘米的全封閉青磚牆,大門為城門式洞式,是一座具有北方傳統民居建築風格的古宅。
而有一座有着悠久歷史的豪宅,卻比喬家大院的面積,還要大上38倍,這便是位於河南省康店鎮的康百萬莊園,或許不少人並沒有聽説過這個名字,實際上,它有着“中國第一豪宅”的名聲,從明末清初開始,就成為了康氏家族十二代人在此地的居所。和喬家大院、馬氏莊園並稱為中原的“三大官宅”。
1641年前後,李自成率領着轟轟烈烈的農民軍,攻克洛陽,鎮守此地的福王朱常洵被殺,皇室宗族大量逃散,而在此地財主康復吉,迎娶了福王的孫女朱氏,她出生皇族,而朱氏的到來對康家更是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出身戰亂年代的朱氏清楚,當官並不是發達的唯一途徑,她開始教育子孫重視農商,耕讀傳家,這在那個“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年代,顯然是難能可貴的,而在朱氏的教導下,康家一有錢就買地,將其轉化為更加保值的不動產,從此康氏開始了自己長達300多年的發家史。
清朝期間,康家在清朝廷鎮壓白蓮教時候,通過各種手段,取得了長達十年與布匹有關的軍需品訂單,在這之前康家還壟斷了陝西的布市。同時康家多方面發展,靠着造船業發家,和土地致富,積累下了讓人歎為觀止的鉅額財富,因此人們也就送給了康家外號,“百萬富翁”。而在屬於自己的土地上,康家也不斷擴建自己的住宅,他們幾代人,將其變成了一座佔地達到240多畝、包含19部分的龐大莊園。
靠山築窯洞,臨街建樓房,瀕河設碼頭,集農、官、商於一體,有33個庭院、53座樓房、73孔窯洞及房舍1300多間,庭院建築為豫西地區典型的兩進式四合院,兼具園林藝術和宮廷藝術特色。而莊園內部,磚廠、木材廠、造船廠更是人來人往,他們甚至足不出户就可以滿足一切生活的需要。大約在乾隆嘉慶時代,康家更是富甲一方,方圓幾十裏全部都是康家的田地。
然而由盛轉衰的道理,可以説每一個朝代和家族,幾乎都逃不掉這一個定律,19世紀,清朝內部,爆發了激烈的太平天國起義,而到了1862年,清廷為了遏制起義軍,於是堅決的採取堅壁清野,劃河圈地”的措施,康家的航運船隊遭受了滅頂之災,從此漕運業一蹶不振。此時康家的經營理念,也從擴張轉為了守住家業即可,在1871年,康家家主康道平,建留餘堂,意思就是留餘治家,保住剩下的財富。
然而這卻並不容易,1900年,庚子事變,慈禧以“西狩”的名義,倉皇逃出京城,八國聯軍隨即攻佔北京,慈禧等人,有着龐大的隊伍,然而他們的遭遇也是落魄至極,當時的中國,還是不是滿清皇室掌權還是一個變數,誰也不願意把寶壓在慈禧的身上。
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從西安返回北京途中路過康店,康家第十七世康鴻猷卻獨自出資迎駕慈禧太后,康鴻猷一門心思想着,如果能夠和皇室勾搭上關係,那麼他們的家業,就有可能東山再起,此時的康家已經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
在此之前,家族中不少成員,就已經享樂成習,不思創業,坐吃山空,而單單是抽鴉片的就到了30多人,更是有分家之人,淪落到賣地而買鴉片,淪落無家可歸者,因此家族進一步衰落,但是康鴻猷卻決定在慈禧的身上做出一把豪賭。
為了撐起自己的場面,康家大肆鋪張,舉行隆重的迎駕典禮,還主動承擔起了接下來慈禧等人的花費,康家賣地籌錢,獻給皇上白銀百萬兩。為此慈禧驚訝不已,不由得説出一句“成想,這山溝裏還有百萬之家。”的話,從而廣為流傳,而在光緒二十九年,康家又收到了清朝廷賞賜的“神州甲富康百萬”的金匾。然而事實證明,康家最終的財富被慈禧揮霍敗光,卻並沒有帶來他們想要的報酬,很快,家族便迅速凋零,從此一蹶不振。
民國時期,康庭蘭用自己的家業做抵押,去中國銀行貸款10萬元,打算到鄭州開設棉花打包廠和花行,結果在1937年運往上海的貨物被日軍燒燬、發往天津的貨物被搶,同時“中國銀行”的10萬貸款被催還,康庭蘭撐不住,不久病亡,成為了這個家族最後的絕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