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書店迎來春天?

4月23日是第26個“世界讀書日”。全國各地展開了各式各樣的讀書活動——靜坐閲讀、泡在書店、打開手機……除了“傳統”方式的讀書,不少讀者開啓了新型閲讀方式,線上讀書打卡、沉浸式表演等,都在引導讀者換個自己喜歡的方式“閲讀”,而這樣的場景正常態化,成為大眾的日常行為。讓閲讀滋養心靈,形成良好的社會新風尚從未停止。

實體書店迎來春天?

去年以來,受疫情影響,消費者對閲讀的需求變多。數據顯示,相對2019年,2020年消費者購書數量進一步增長,疫情期間閲讀的增長對消費者的購書行為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今年1月發佈的《中國圖書零售市場報告》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圖書零售市場網店渠道保持正向增長,同比增長7.27%,碼洋規模為767.2億元。

在許多消費者心目中,逛書店買書可能是童年不變的回憶。但如今,互聯網和電商平台的興起改變了這個模式,拿起手機動動手指,一本好書迅速就能到家,甚至在價格上,比去書店購買還便宜,有的時候享受網店滿減優惠就更為划算。

家住北京市豐台區的消費者張海興告訴消費日報記者:“在網上買書便宜不説,還省事省力,不着急的時候我選擇電商平台上的網店,最晚三四天就能到手。着急的時候就選擇外賣平台,現在許多實體書店都採用了‘一小時達’的銷售手段,特別方便。”正如張海興所説,記者打開手機外賣APP發現,許多書店都走了“外賣之路”,月銷量最高的一家書店已經突破500單。

中央民族大學副教授封偉在接受消費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外賣平台售書或將成為“互聯網+”消費生態體系中一個值得發展的方向,最重要的是與圖書電商的差異化競爭。實體書店背後的“門店數字化+即時配送”體系,可能恰好是對細分領域和多樣場景的一種探索。

對於整個實體書銷售市場,封偉表示,消費習慣線上化已經成為一個大趨勢,疫情加快了這一趨勢進程,2020年圖書線上規模佔比近80%,線上規模進一步增大,線上渠道越來越深入到消費者的生活場景。

近日發佈的《2020—2021中國實體書店產業報告》顯示,2020年全國大約有4061家實體書店新開面世。其中,北京去年新開書店639家,成為全國排名第一的城市。同時,北京也成為了“年度書店之都”。

4月18日,記者來到北京市一家去年新開的書店實地探訪,除了近700平方米的圖書區域外,該書店還擁有咖啡吧、精品店和手工藝品商店等。正在咖啡吧閲讀圖書的消費者田女士告訴消費日報記者:“週末閒暇之餘都會來到這家書店,邊喝咖啡邊讀書,特別喜歡這裏的環境和品味,可以享有一下午的靜謐閲讀時光。”

該書店負責人戴瑜棟向消費日報記者介紹,該店打破傳統意義上“單一書店”經營模式,打造“複合書店”這一概念,從閲讀、品味、購物等多方面來滿足消費者高品質的生活需求。“我們把書店打造成一個綜合性空間,在這裏,大家可以看書、可以社交、可以參加活動和參觀展覽。我們還定期舉辦藝術展覽、講座和書籍發佈會,內容涉及藝術、文化和生活方式,使其成為書友的中心。這種具有文化性高度融合的跨界聯合模式,受到許多消費者的喜愛。”

記者走訪發現,不止是咖啡和購物,還有一大批實體書店積極嘗試跨界經營,將圖書經營和多種場景結合在一起,加快轉型融合與跨界,諸如試水短視頻直播、微信和社區營銷等。吸引了大批消費者,為實體書店帶來新活力。

封偉還提出,新開書店數量的增長,離不開政府對實體書店的資金扶持力度,自2016年11部門印發《關於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來,大部分省份都出台了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政策措施,從信貸支持、財政補貼、税收優惠等方面鼓勵書店升級發展。比如北京市各區就制定了區域實體書店專項扶持政策。疫情期間,更是出台了全國第一個針對實體書店的專項救市政策,統籌扶持資金2.4億元。此外受到疫情影響,實體書店房租等成本也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新開書店數量增加,傳遞出了積極信號,但並不代表着實體書店的經營困境從此立刻好轉,但只要與時俱進,打造獨特書店文化品牌,探索出一整套可持續的商業模式,未來仍會有發展機遇。”封偉説。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35 字。

轉載請註明: 實體書店迎來春天?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