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吳剛
(一)一張照片引發的鄉愁
恬靜的港灣,停泊兩隻小小的漁船,桅杆頂上一隻海鷗在盤旋,照片的背景呈墨綠色彩。這是砣磯聯中同學羣一位暱稱“虞山奇蝶”男同學拍攝的畫面,暫不評價照片拍攝的藝術水準,照片上傳後,很快得到羣裏一位女同學回饋:
“這是不是在井口村的海邊拍得…”
“是啊”“有印象?"“你小時候常去玩的地方……”@鄧紅~海的女兒
“勾起回憶了吧?”“在那遙遠的小漁村……”虞山奇蝶連珠炮發問
“船後面的那個壩很深刻……”海的女兒回答略有遲緩
“別掉眼淚啊”,“那是一種鄉愁的味道!"
虞山奇蝶試圖喚起對方再次回應,可對方卻沒了下文……
此時無聲勝有聲,隱藏在手機後面的她(或他)似乎陷入了沉思,似曾相識的畫面感,勾起對半個世紀往事的回憶,撥動了大家心裏的那根心絃,觸發了鄉愁的總開關……
砣磯聯中八級的同學羣,共有60多位同學,他們都已近耳順之年。在這個羣裏,除了在老家生活的不到10位同學。其餘分散在全國各地,大部分在長島、煙台、青島等省內,也有的遠在北京、廣州等大城市…… 同學們離開生養的故鄉已經四十多年。有的已經功成名就;有的還在繼續打拼;有的已經退休或賦閒在家,已到兒孫滿堂,繞膝承歡,享受天倫之樂的年紀。
這張照片猶如在平靜的海面投擲的一枚石子,很快在四周蕩起漣漪,觸發了同學們心中那方柔軟……
魂牽夢紫的砣磯島,生於斯長於斯的故鄉,此刻在他們的腦海中鮮活起來……
似在回憶,小時候的那片海,那羣無憂無慮的玩伴;似在過電,恰同學少年,求學路上的艱辛還有收穫 ;似在懷念,那青春萌動的情愫,不可言喻的真摯情感,一切的一切,無不湧上心頭......
此情此景,本人也被這種氣氛所渲染,醖釀醖釀情緒,揮筆草就了一首鄉愁,發在了羣裏:
鄉愁 / 極目遠眺/渤海深處雲霧繚繞/一艘不沉的航船-砣磯“母艦”/在中國地圖上/雖只是一個點/卻擔當了保衞京津的門户
這裏是我的故鄉/曾經生活十八年的地方/魂牽夢縈的大礁台/土褐色的海草房/石階陋巷,漁網上牆/漁村村落封閉、靜謐
厚厚的老繭 /古銅色的臉龐/就是漁民的真實寫照/寧上南山當驢/不下北海打漁/幽默的俚語/掩蓋不了苦澀的際遇
遙望故鄉的月亮/何曾將你遺忘/氤氲的月光/爬上老屋的土炕/温柔地親吻臉龐/將夢鄉帶入月亮之上
朦朧中媽媽輕拍後背 /講述搖籃中的故事/還原水中撈月的童趣/中秋月圓/一家人圍坐院落/聽姥姥講那過去的事情/嫦娥奔月的劇本已爛熟於心
故鄉的山水/一草一木/常常縈繞於回憶之中/鄉愁的思緒愈發沉重/回家的願望/已打破推辭的理由
同學們紛紛揮手點贊,羣裏的情緒,很快掀起了高潮。此時,虞山奇碟趁熱打鐵,同學們,這麼多年沒回砣磯老家,家鄉有何變化?家鄉的父老鄉親還好吧?咱們的老師同學怎麼樣?學校老校舍還在不在?是否已物是人非?咱們組織一次返鄉懷舊之旅,大家看看怎麼樣?大家紛紛響應,有 6人當場報名,決定等疫情過後,實現這次有意義的緩解鄉愁之旅。當然了,這個事肯定落不下我。照片的拍攝者虞山奇蝶(吳厚勝),還有海的女兒(鄧紅)同學,也當仁不讓成為主力隊員。
我和吳厚勝是小時的玩伴,初高中的同學。他的父親和我母親是老同事,在供銷系統共事三十多年。我家住在北村,和吳厚勝居於中村的家離得很近,閒來無事常上他家玩,他在學習上也常幫助我,彼此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吳厚勝從小很勵志,一直以來走得很順,他一直擔任我們的班長,很有領導能力。他從基層幹起,歷任縣聯社秘書、組織部組織科科長、長島兩鄉黨委書記。2009年由組織選調到中國煙台SOS兒童村幹村長,這一干就是十多年。吳厚勝的文學、攝影水平也相當有造詣。尤其是攝影,後來我有機會去採訪SOS兒童村,該村的辦公室趙秘書,對他的攝影水平讚不絕口,連連稱奇,堪稱專業水平。本篇引發鄉愁的照片,也是吳厚勝的傑作。後來我從長島調到了福山,我們同學倆終於在那裏見面,這緣分的確不淺!
這次準備同行的海的女兒 ——鄧紅,也是我的高中同學。她是位軍人的女兒,其父70年代在砣磯島當兵,他們一家人隨軍紮根海島。當時團部駐紮在井口,她和不少軍人子女會搭伴到大口中學上學。鄧紅品貌俱佳,扎着一對小辮,一顰一笑有模有樣,屬於校花級的人物。她如出水芙蓉,有着似水一樣的柔情,氣質是當地女子中很少見到的。長大後,她繼承父業當了兵,後轉業到濟南警察學院。這是她三十多年第一次回砣磯,回到魂牽夢縈的第二故鄉,激動之情溢於言表。
(二) 組團尋夢在路上
出發的日期敲定在清明節以後,臨行前,我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連夜創作了一篇“歸根”發在羣裏:
洗不掉一頭的白霜 /搭配臉上的溝溝壑壑/挺不直的脊樑/彳亍走在馬路上
枝繁葉茂青春如歌/都是遠去的雲煙/道一聲再見/停留他鄉的日子/便是歲月中一閃而過的風景/故鄉嫋娜的炊煙/始終高過塵世的雲朵/勝過城市的喧囂直上
無需豐滿的行囊 /僅用鄉音喊出山水的名字/就有溪水為你彈琴/鳥兒為你唱歌/花兒為你高舉陽光
無需提前告知/僅用土語叫一聲奶名/就有人應聲而起/僅用小時熟悉的暗語/就能驚現意外之喜/體驗到什麼是葉落歸根
收拾好行囊,我們相約從煙台出發,辦理好防疫的一切要求,先坐車到了蓬萊,然後買上開往砣磯的客船。登船不久,小時候熟悉的環境,久違的家鄉話就陸續傳來,聽來感覺異常親切。我們和幾個熟人不斷打着招呼,體驗着回家的感覺。
島上有句俗語“清明報別胡鬧” ,就是説,清明節前三後四,必有一場大的風暴,要求漁民兄弟,注意天氣預報,如報有風,千萬不要出海。這不,前三天風暴已過,我們就選擇在清明節以後出行,但即便如此,四月的海面上風浪也頗不平靜。當船行至珍珠門以後,滾裝客船就開始搖晃起來。幾位女同學有點暈船,只好靜靜地待在客艙休息。幾位男同學隔着船艙玻璃,興奮地注視着老家的方向。有的甚至跑到艙外,動情地向北暸望。艙外的天空湛藍湛藍,偶爾飄過幾朵雲彩,被凜冽的寒風吹過,立刻消散得無影無蹤。雖然陽光明媚,但倒春寒也考驗着我們,即使穿着厚厚的外衣,也不敢在艙外多呆 ......
客船在海面上緩緩前行,同學們也漸漸安靜下來,大家聚在一起討論本次的行程,述説着到達目的地後的打算。這次回去的同學,大部分都已舉家搬遷出島,或是已轉業軍人的子女,已好幾十年沒回島了。在此之前,他們已聯繫好在島上的親人,各回各家。部分島上沒有親人的,安排在漁家樂居住。今天和明天自由活動。後天上午在鎮政府集合,由領隊吳厚勝聯繫鎮政府,參觀後口紅色教育基地、井口海會寺、漁俗館等,結束以後,再集體造訪母校、拜訪老師,和島上的同學開展座談,總之,一切安排妥當。
這時女同學們也不暈船了,她們已然適應客船的顛簸,並閉眼享受這一過程。那種感覺就像一隻小小的扁舟,載着漂泊在外的遊子,從這頭飄到那頭......
此時船程已過一個多小時,可以望見砣磯島巍峨的身軀。這艘客船將要停靠在磨石嘴碼頭,原先的井口老碼頭,現已改作軍民兩用碼頭了。記得小時候最高興的事情,就是到井口碼頭接船或看熱鬧,小孩子看着碼頭上那熙熙攘攘上下船的人流,客船上堆在船頭或碼頭上那成堆的貨物,不知心裏有多高興了,也會屁顛屁顛地幫大人打個下手。在那個年代,最好的季節,客船隔天一趟,有風浪不通航是常有的事。在秋冬季,十天半月沒有船也是常態。
説起客船,這裏需要多着墨一點,島上交通閉塞,客船是島上唯一通向外面世界的媒介。無論是採購生活物資,或是人生重要節點:比如升學、工作、回家過年,都要坐船進出島,這客船可是島上人最大的期盼!
就以過年過節來説吧,每年一到這些時節,各路人馬都爭先恐後回家。哪怕你當縣長、局長,也會和普通百姓一樣,千軍萬馬爭過獨木橋。從前些年春運擁擠程度,就可反饋砣磯人回家過年會有多難。有時臘月二十三,過完小年以後,人們就提前往家趕,遇到幾個七八級的風浪天,就會使人海陸相隔,無計可施,甚至會無奈返程。好在後來政府體恤民情,有時政府會派“長政交”船相送,體現了國家對老百姓的關懷。
平時回家還好説,不會帶很多東西。要是過年的話,肯定會大包小卷帶很多年貨。七八十年代島上物資奇缺,大家就會在外面大批採購,包括憑票供應的豬下貨、電器、煙酒糖茶等,全部在這個時候往家拿。這樣人貨混雜,就導致場面異常混亂,因此,每年都會發生很多丟失貨物的現象。記得很清楚,八二年春節,我和同在長島税務工作的王大姐回家過年,她所帶的豬下貨,就被人一鍋端,導致她家這個年都沒過好 ......
時間已近中午,船也快到磨石嘴碼頭了。此時,從老遠就能看到接客的人羣,我們極力搜索,想看看人羣中,是否有我們認識的親人、朋友。我這次回家和以前不同,家中的老人大部分已故去。我父親,老姨、姐夫,前幾年都相繼去世,唯剩大舅家的姐姐和嫂子。這次也是順便去探望她們,並在她們家住上幾天。舅舅有一兒一女,姐姐是大女兒,今年已70多歲了。嫂子是大舅的過繼兒子,四哥的遺孀,名叫風琴,今年也快70了。她家的大瓦房,即舅家的祖屋,前年賣給一位山西老闆開漁家樂,得款17萬。她將賣房錢給小兒子在長島南城買了婚房,使孩子得以順利成婚,目前已有了1歲多的大孫子。嫂子搬到姐姐家住,姐家的房子還算是比較新,與賣掉的祖屋只一街之隔,姑嫂倆相依為命,共享晚年。(未完待續)
壹點號海島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