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環水繞、青林翠竹、鳥鳴魚躍、雲影悠悠......
這如詩如畫的風光出自沈從文的《邊城》,一個名為“茶峒”的湘西小山城。
這裏遠離喧囂,常年水靜山幽,生長在這裏的人也乾淨得一塵不染。
他們淳樸、善良,像是吸取了天地間至純至真之氣。
故事的主人公翠翠、翠翠的爺爺,以及稱頌的天保與儺送兩兄弟,便是典型代表。
然而,正如沈從文所説“美麗總是令人憂愁”,這些美好而恬淡的人兒,他們平和的日子下,充斥着太多的無奈。
但好在每一次的不完美背後,都有一些美好潛藏,讓人在悲傷過後重燃希望。
失望過後是期待,等待過後是光明。
細讀《邊城》,可以發現,人世無常,命運難測。
遺憾是人生的常態,也是人生另一種圓滿。
錯過與離別,是愛情的真相
小城的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邊有户人家。
這人家只有兩人,翠翠和她撐渡船的爺爺。
風日清和的天氣裏,兩人便坐在門口岩石上曬太陽,翠翠轉眼間長到十三歲了。
豆蔻年華,情竇初開。
五月端陽的賽龍舟會上,翠翠遇見了當地船總的小兒子儺送,從此有了少女的心事。
儺送亦如此,他生得眉眼秀拔,是當地很多人家嫁女兒的好人選,但他獨對翠翠一見傾心。
但二人性格含蓄,彼此心照不宣。
儺送的哥哥天保恰好也喜歡上了翠翠,他託人來向老船伕提親,老船伕把選擇的權利留給翠翠。
於是兄弟倆公平競爭,約定用唱山歌的方式去爭得翠翠的心。
天保自知唱歌的功夫不如儺送,主動退出,駕船遠行去做生意。
但不久,就傳來天保被淹死的消息。
船總為此事悲痛,不願讓儺送再與翠翠結親。
儺送心懷着對哥哥的歉疚,沿河去尋找哥哥的屍體,不知何時才能回來。
獨留翠翠一個人孤獨地守着白塔,等候着儺送的歸來。
翠翠這一段悽婉而遺憾的愛情體驗,像極了她的母親。
翠翠的母親原也是生得秀麗面容,她愛上了一位軍人。
而在當時,苗族女子無法與漢人通婚。
有了孩子後,那軍士便約了她一同向下遊逃去。
但逃跑就意味着,一個須離開孤獨的父親,一個又違背軍人的責任。
那軍士看翠翠母親沒有逃跑的勇氣,便服毒自殺了。
而翠翠的母親也在月子裏毀了自己的身體,去與黃泉下的軍士相聚。
這樣一對有情人,就這樣為愛情雙雙殞命。
其實,無論古今,愛情都始終充滿着遺憾。
古之陸游與唐婉,其無奈的別離,凝結成一曲情真意切的《釵頭鳳》,令人肝腸寸斷。
今之太多的文人雅士,與心愛之人分別兩端,此生不復見,令人感概萬千。
張愛玲曾説:
我以為愛情可以填滿人生的遺憾,然而,製造更多遺憾的卻偏偏是愛情。
錯過與離別,無法相守或愛而不得,這些才是愛情裏最常有的結局。
遭遇了遺憾,不過是經歷了愛情最常見的模式,不必頹喪太久。
邁過了這道坎兒,就將遇到新的希望。
人生如朝露,何處無離散
《邊城》文字優美如詩,格調清新,意境雋永。
但讀者不難發現,這篇小説裏處處瀰漫着告別的悲涼氣息。
且這告別來得猝不及防,無聲無息。
文中除了翠翠母親和天保的離去,最讓人感到悲傷的,是老船伕的離去。
他是翠翠唯一的親人,也是翠翠唯一的依靠。
老船伕雖年逾古稀,但身體硬朗,翠翠從未把他與離世聯繫在一起過。
她每天給爺爺做飯,幫爺爺撐渡船,聽爺爺講過去的故事。
兩人守着碧溪度日,日子也如流水一般,平平靜靜,細細長長。
但翠翠的婚事打破了這一切平靜,老船伕不願翠翠重蹈她母親的覆轍,對翠翠的婚事格外小心。
可天保的意外離世,給了老船伕一個巨大的打擊。
船總的冷漠,也讓老船伕心情沉鬱。
他怕來不及給翠翠一個好歸宿,焦急得生了病。
一日黃昏,鬱悶的老船伕喝了三五杯酒後回家,本欲入睡。
但他察覺到天氣悶熱,知道夜裏必落大雨,就坐在門限上打起了草鞋。
多日來的沉鬱積壓在心頭,加上為翠翠婚事的奔波勞碌,讓老船伕的身體難以支撐。
那一個雷雨交加的晚上,老船伕再也沒有醒來。
小説《三月裏的幸福餅》中有一句話:
人生如朝露,何處無離散。
生命就如浮雲朝露一般,匆匆離去,給愛的人留下遺憾。
天保只是遠行去做生意,卻被滔滔江水吞沒。
翠翠的母親僅僅想和愛人相守,卻在無奈中奉上年輕的生命。
命運無常,也許某個平平常常的見面,就是我們與至親至愛之人的最後一面。
珍惜每一個在一起的瞬間,才能在遺憾真正到來之時,少一些懊惱和追悔。
遺憾的另一層意義,是教會我們珍惜未來。
遺憾,是另一種成全
天保意外離開之後,船總曾一度把責任推到老船伕身上。
他對老船伕態度冷淡,想給儺送再結一門親事。
但是儺送的心仍在翠翠身上,他賭氣沿河尋找哥哥天保的遺體。
船總這才知道了儺送的心意,但是他已經來不及尋回儺送。
為了挽回,在老船伕離世的那天,船總去看了翠翠,並幫忙料理老船伕的後事。
又過段時間,船總來請照顧翠翠的楊馬兵,商量着要把翠翠接回家裏去,作為二老的媳婦。
此時他已明白,逝去的人已不可能再回來,唯一能做的就是讓還在世的人,能夠更舒心地活。
翠翠也一樣,爺爺逝去的淒涼慢慢淡薄,她重振自己迎接新的生活。
她雖沒到船總家裏去,但一直守着白塔,等候着那個在月下歌唱、讓她心心念唸的人。
當年錯失的遺憾也讓她更懂得珍惜,不再把心事深埋在心底,也不輕言放棄。
哪怕一整個冬天過去了,哪怕白塔坍塌了又重新修好······
哪怕草木榮枯又一季,那個少年還不曾回來,她也堅定地一直等下去。
這等待的決心反成了她的信念,支撐她捱過日日夜夜。
成了她明日的期待,永久的精神支柱。
張小嫺曾説:
人生總是要我們在遺憾中領略圓滿。
那些歲月中的不曾得到,也都各自有它們的意義。
人生沒有真正的圓滿,所謂圓滿——
就是教我們在分離中領略相聚的幸福,在等待中領略中重逢的喜悦,在失去中領略擁有的可貴······
那些遺憾,都在經年之後,變成另一種圓滿。
《邊城》的最後,翠翠守着白塔,不知道心上的人是否能夠回來。
沈從文如此結尾:“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正如人生無數次希望與絕望的交替,正是那些離去的人,教會我們如何去愛;
那些逝去的歲月,教會我們珍惜當下。
沈從文創作《邊城》時,正值新婚燕爾,他想用一部小説來展示“一種理想的人生形式”。
這部小説,處處體現着真、善、美,人性皆善、風光秀美。
可這美好裏,卻處處透着遺憾。
而所有的遺憾,都是在教人珍惜當下的美好。
畫家幾米曾説:
所有的悲傷,總會留下一絲歡樂的線索。
所有的遺憾,總會留下一處完美的角落。
人生正是因為有了遺憾,當下擁有的一切才顯得彌足珍貴。
它讓生活中的每一份幸福和快樂都加倍,讓每一份擁有都倍受珍視。
唯願人生旅途中每一個我們,不被遺憾吞噬,莫因失去惋惜,莫因離開悲慼。
生命中每一種遺憾,都是另一種成全。
作者 | 宗孟雅
圖片 | 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