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奧會金牌教頭張鴻鵠:“修翅膀”三十年

殘奧會金牌教頭張鴻鵠:“修翅膀”三十年

張鴻鵠用毛巾幫助鄭濤出發。視覺中國供圖

    用嘴咬住白毛巾,31歲的“無臂蛟龍”鄭濤把自己“掛”在游泳池壁上,等待信號槍響。這一幕,隨着鄭濤取得4金4破紀錄的戰績而加速傳播,成為大眾對東京殘奧會能脱口而出的記憶。

    毛巾的另一端攥在61歲的張鴻鵠手中,這位“教齡”比鄭濤年齡還大的教練,像入行時專注平衡着手上的分寸,“拉矮了他跳不起來,拉高了他發不出力,必須卡在他的發力點上。”他從未注意,風靡網絡的影像資料中,他的身影鮮有出現,被定格的除了鄭濤,更多的是被繃直的白毛巾和他那雙攥出青筋的手。

    隱蔽在幕後,張鴻鵠喜歡這種狀態。在談及為何鄭濤的每次牽拉都要求由他親自上場時,他也未提及師徒倆日常訓練磨合的艱辛,只是用“可能是看我運氣好一點兒”避開了能撥動別人淚腺的情節。但談及運動員,他的語言絕不吝嗇。“中國殘奧游泳的第一槍能不能打響,就看鄭濤,他三屆殘奧會的表現都沒有掉鏈子。”“他極度自律,這使得他即便現在有家有室,成績還在進步。”“他太樸實了,如果是個能説會道的孩子,關注他的人可能會更多”……

    即便受疫情影響,東京殘奧會我國派出的游泳運動員只有32人,僅有上一屆的一半,但他們的成績最終定格在19金19銀18銅,繼倫敦、里約兩屆殘奧會之後,繼續位居游泳項目獎牌榜榜首。

    “在殘奧會的眾多比賽項目中,游泳是最早被納入其中的項目之一。”從1988年開始接觸殘疾人游泳,到1992年巴塞羅那見證中國殘奧會游泳金牌零的突破,從2008年北京殘奧會迎接巔峯,到今年在東京陪伴選手踏上沒有觀眾的賽場,參加了8屆殘奧會的張鴻鵠正是殘疾人游泳在中國從涓流到湧浪的親歷者。他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專訪時表示,2008年,我國提出了“兩個奧運,同樣精彩”的口號,此後,殘疾人運動的發展產生了顯著變化。

    張鴻鵠曾是一名專業游泳運動員,在嘗試執教殘疾人游泳項目後,他意識到,被身體一次次攪動的池水不僅能讓他改變自己,更具有改變他人的魔力,因此,面對這羣折翼的孩子,他留下來成為一名“修翅膀”的人。

    執教4年後,張鴻鵠作為國家殘疾人游泳隊教練率隊參加了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整個代表團才二十幾人,參加四五個大項,最終取得11枚金牌。”單薄的數字顯示出當時我國的殘疾人體育運動整體處於較弱的水平。

    “發展初期,條件受限,當時殘疾人體育運動算業餘訓練,得到的重視程度不高,隊伍組織鬆散、訓練也不繫統。”張鴻鵠表示,他開始執教的1988年,中國殘聯才正式成立,此後,隨着事業發展的需求,殘疾人體育的組織管理由原先歸屬國家體育總局轉到了中國殘聯,體育中心甚至訓練基地在各省(區、市)相繼建立,政策、資金和後勤保障逐步完善,專業化道路日漸清晰。

    在翻天覆地的變化中,選材讓張鴻鵠印象深刻。“剛開始時根本沒有這方面的經費,也缺乏國家普查信息的支撐,只能拿着殘聯的登記表,坐公共汽車去各州市選隊員,找到人後還要跟人家商量,因為那時每天的生活費很少,困難時一天所有費用就10塊錢。”尤其在他的老家雲南,待選拔的孩子“藏”在山裏,道路崎嶇得“往往得從拖拉機換馬車,最後改步行”。

    在一次次選材過程中,貧困地區殘疾人羣體的難,常常超出他的想象,“以前我們常説,去招生,包包回來肯定空。”他記得,有一次到楚雄大姚選材,當地幹部費了很大勁兒才把各村的孩子集中送到縣城來,“他們從早上走到晚上,來了誰都沒吃飯。”張鴻鵠和同事只能自掏腰包幫着解決,“沒別的,就是不忍心。”

    如今,除了交通更加便利、有網絡大數據提供信息依據,選材的進步還得益於國家對於殘疾人運動的專項扶持力度越來越大,“最大的變化在於面向殘疾人的特殊教育學校越來越多,殘疾人受教育程度提高,學校將生源集中起來,也提供了選材路徑。”張鴻鵠表示,隨着選材面不斷擴大,原來點對點選材成功率接近100%的時代漸行漸遠,可成功率降低的同時準確率卻有提升,“時代的發展讓這個羣體有更多人能被看到,自主選擇性不斷增加,體育不再是他們‘改變命運’的唯一出路。”他發現,在這樣的背景下,選擇入隊的年輕一代殘疾人運動員在自我實現和追求突破上更加主動,“使命感更強,更純粹”。

    8月27日,東京殘奧會女子50米自由泳S11級決賽中,馬佳和李桂芝包攬金銀牌,但賽後有選手提出申訴,表示比賽中因運動員之間產生肢體接觸,影響了比賽成績,經裁判團隊商議,決定重賽。“重賽消息發佈後,很多人都在為她們惋惜,但在我們看來,遵守賽場規則,調整好狀態重新投入比賽就可以,不需要過多解讀。”張鴻鵠表示,體育有幫助心靈成長的能力,尤其對於殘疾人羣體,“可以通過競技場上的一切學會面對人生的各種狀況,退役之後進入社會,才能堅強、平和地走好之後的道路。”換言之,“一定要變成一個強者,才更容易感受到你希望得到的目光和真誠。”

    兩天後,馬佳和李桂芝重賽依然包攬金銀牌。“李桂芝自幼雙目失明,而且她是全盲,但在整個過程中,她沒有表現出任何負面情緒,只要成績有進步,她就發自內心的高興。”張鴻鵠帶李桂芝訓練兩年多,從初識至今,印象裏的李桂芝訓練從來沒有抱怨,有空就聽書、做手工,“永遠都是幸福感滿滿的樣子。”

    隊員的樂觀讓張鴻鵠很受觸動,他記得剛乾這行時,自己也不敢談論他們的殘疾怕傷害他們,但後來發現,他們的傷口雖然癒合了,但心裏的傷口仍在,於是逃避、自閉、膽怯都曾出現。張鴻鵠決定嘗試和他們談論這些不能觸碰的傷疤,“首先要讓他們克服這個心理障礙。”他表示,如果他們無法正視自己的缺陷,可能進到游泳池都會是障礙,“要幫他們樹立自信,這是教殘疾人起步的關鍵。”

    30多年來,包括“籃球女孩”錢紅豔在內,張鴻鵠遇到過各種殘障情況的選手,例如,在視障、聽障、肢殘等幾類殘疾人中,視障人士方位感最弱、看不到教練示範,讓他們學游泳,難度極大,“李桂芝兩隻手經常插在水線裏,隨時都在破”;而游泳項目,流線要好,阻力才小,對截肢選手而言,維持身體的穩定和平衡就是首要解決的問題;對於腦癱選手,控制能力異常和技術穩定就是關鍵。“要根據殘疾情況來制定相應的訓練方式,幾乎一個人一種訓練方法。”

    但在張鴻鵠看來,技術還是其次,怎樣通過游泳來幫助這些殘疾孩子自立自強才是自己堅守的動力和初衷,“其實獎牌數量和輸贏並沒有那麼重要,重要的是,讓這些殘疾人孩子通過體育訓練建立自尊和自信、融入社會、平等地參與社會事務。看着他們從泳池出來後找到自信和快樂,甚至建立了家庭,找到了工作,就是我最大的安慰。”他補充道,“我的隊員,當姥爺的都有了。”

    和張鴻鵠親如父子的鄭濤也進入了人生的另一個階段,這個小時候因一場觸電事故奪走雙臂的年輕人,曾經因為“不想做廢人”進入游泳隊,如今不僅成為殘奧賽場上所向披靡的王者,也成為新一代的榜樣,他最想鼓勵的就是自己兩歲零七個月的女兒,奪得冠軍後,他面對鏡頭表示,“我想對女兒説,好好看看我,沒手也能遊這麼快呢。”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852 字。

轉載請註明: 殘奧會金牌教頭張鴻鵠:“修翅膀”三十年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