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源啓示錄——寫在第二十九屆“世界水日”來臨之際

原標題:江源啓示錄——寫在第二十九屆“世界水日”來臨之際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户端訊 古代人類文明與河流休慼相關。因之,黃河一直被視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被譽為中華民族的搖籃,並在華夏子孫的心理構成中,凝結成一種根深蒂固的情結,一種圖騰和象徵。

江源啓示錄——寫在第二十九屆“世界水日”來臨之際

江源啓示錄——寫在第二十九屆“世界水日”來臨之際

青海,因水得名,是黃河、長江、瀾滄江的發源地,也是亞洲孕育大江大河最多、最集中的地區。72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5000多個湖泊星羅棋佈, 4200多條河流縱橫交錯,每年向下遊輸送600多億立方米清潔水,其中,長江、黃河兩條河流,經大半個中國,最後流入東海和渤海,匯于海洋;而瀾滄江流經中國、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和越南,最後注入南海,進入全球水系。

三江源水資源本底調查顯示:三江源國家公園多年平均地表水資源量為84.35億立方米,三江源國家公園、可可西里世界自然遺產地、三江源國家生態保護綜合試驗區參與評價的河流,水質均達到或優於Ⅱ類標準。

青藏高原是除南北極以外冰雪儲量最大的地區,是亞洲十多條大江大河的發源地,被稱為“中華水塔” 。這裏也是氣候變暖最強烈的地區之一,升温速率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倍。在氣候變暖變濕背景下,中華水塔正在發生固液比例失衡的轉變,影響着我國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20多億人的生存和發展。

據第二次青藏科考隊所發佈成果:中華水塔“最重要” , 卻“最脆弱” 。中華水塔由冰川、多年凍土、季節性積雪、湖泊和大江大河組成。過去50年,青藏高原及其相鄰地區的冰川面積由5.3萬平方公里縮減至4.5萬平方公里,退縮15%;高原多年凍土面積由150萬平方公里縮減為126萬平方公里,減少16%;青藏高原大於1平方公里的湖泊數量從1081個增加到1236個,湖泊面積從4萬平方公里增加到近5萬平方公里;受冰川融水徑流量增長影響,雅魯藏布江、印度河上游年徑流量呈增加趨勢。

“中華水塔”近50年來不斷向失衡方向發展,主要特徵是固態水儲量減小。隨着冰川的持續虧損,冰川儲量逐步減少,冰川融水徑流最終將減少甚至消失,未來可用水資源減少,水資源短缺潛在風險加劇。

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和草。青藏高原的巨型山系與大型盆地相間構成獨特的高原地貌,山巒巍峨,盆地壯闊,地質遺蹟奇幻多彩,山形地勢異彩多姿;山嶽景觀帶來完整的山地植被垂直分佈,喜馬拉雅山南麓的低海拔茂密森林與其北麓的寒旱高原生態系統獨特,生物多樣性豐富。

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隨着三江源區人類社會活動的日趨頻繁,特別是草原過牧、獵山漁水、亂採濫挖等不合理的資源開發利用活動突顯,源區生態環境持續惡化,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保護生態環境與自然資源的形勢隨之日趨嚴峻。

為了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水資源形勢的變化,改善源區水資源和生態環境現狀,必須加強源區水資源保護,這不僅對我省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有着重要意義,而且對維繫整個長江的水生態平衡,促進中下游地區水資源的改善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有着重大的意義。

多年來,全省上下不斷深化“三個最大”省情認識,把生態保護優先作為立省之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先後出台了《青海省創建全國生態文明先行區行動方案》《青海省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總體方案》等一系列政策舉措,實施了三江源、祁連山生態保護與建設、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國家重要濕地保護與修復、水土保持等重點專項工程,草地退化、荒漠化趨勢得到初步遏制,林草綜合植被蓋度顯著提升,水體與濕地生態系統整體恢復,水源涵養和流域水供給能力提高,推動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取得了新成效開創了新局面。

根據現狀調查,當前三江源流域區內已沒有大的污染工業項目,匯入河流的主要污染物來源於第三產業廢水排放和農牧區面源污染物匯入。由於流域人口稀、當地農牧民主要以放牧為主,目前污染物的排放量和入河量都不大,流域的地表水體受人類活動影響較小,水質良好,但區域內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緩慢,生活污水散排亂排現象不同程度存在;同時,長江流域主要為牧業生產區,牲畜活動產生的污染物隨着雨水沖刷、洪水等進入水體,會對河流水質造成一定的潛在威脅。

2016年,我國第一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在青海啓動,此後一場生態文明“大考”在這裏展開。

2018年,黃河源頭扎陵湖、鄂陵湖和年保玉則相繼頒佈禁遊令,這種執念於犧牲部分經濟利益以換取最大的生態效益,正是秉持了新青海精神倡導的天人合一、立己達人的先進文化理念,彰顯了青海堅持生態保護優先,為維護中華民族乃至世界生態安全竭力盡心的擔當與作為。

此外,三江源地區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工程的實施,通過修復河道、覆坑平整、回填表土、栽種林草、草場封育,使3866公頃礦區土地生態功能得以恢復,歷史遺留環境問題得到根本性解決。

統計數據顯示,總投資230億元的三江源一期、二期工程,實施黑土灘治理1068萬畝、封山育林631萬畝、沙漠化防治300萬畝、濕地保護1660萬畝,生態移民1.1萬户、5.57萬人,建設牲畜暖棚5.14萬户、 617萬平方米,配發户用太陽能光伏電源4.08萬户。

從成為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到相繼實施三江源生態保護與建設工程一期、二期,再到如今建設三江源國家公園,一代代青海人直面生態保護的歷史重任,分外珍惜這份來之不易的果實,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管護着這裏的山川、河流、草原以及眾多野生動植物,為三江源地區生態治理而不懈奮鬥。

三江源,世界上很難再找出這樣一個地方,匯聚瞭如此眾多的名山大川。世界上很難再找出三條同樣的大河,它們是如此相近,血脈相連。它是生命之源,文明之源,中華民族共同的源。

時至今日,三江源地區獨特的生物多樣性仍保留了相當規模,這得益於三江源國家公園的建設者和守護者,以及長期以來順應時空發展規律的生產生活習慣,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一亙古難題提供了重要啓示。

珍惜水 愛護水

毋庸置疑,水養育了人類,造就了文明。今天,水已成為人類生存的一道障礙。1977年,聯合國警告世界:水不久將成為一項嚴重的社會危機,石油危機之後的下一個危機是水。

隨着人口的不斷增長和經濟的快速發展,淡水資源的需求量不斷增加,使得原本就短缺的淡水資源日趨緊張。雪山、冰川、河流、湖泊、森林、濕地是天然水庫,具有涵養水量、蓄洪防澇、淨化水質和空氣的功能,需要我們感恩,更需要我們警醒。

喚起公眾的節水意識、加強水資源保護,是“世界水日”設立的宗旨。3月22日是第二十九屆“世界水日” , 3月22—28日是第三十四屆“中國水周” 。聯合國確定2021年“世界水日”的主題為“Valuing Water”(珍惜水、愛護水),水利部確定我國紀念2021年“世界水日”和“中國水周”活動的主題為“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推進水資源集約安全利用” 。

青藏高原是除南北極以外冰雪儲量最大的地區,是亞洲10多條大江大河的發源地,被稱為“中華水塔” 。這裏也是氣候變暖最強烈的地區之一,過去50年,青藏高原及其相鄰地區的冰川面積由5.3萬平方公里縮減至4.5萬平方公里,退縮15%;高原多年凍土面積由150萬平方公里縮減為126萬平方公里,減少16%;青藏高原大於1平方公里的湖泊數量從1081個增加到1236個,湖泊面積從4萬平方公里增加到近5萬平方公里。

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中,三江源是我國生態保護不斷深入的傳承者,是國家生態保護綜合試驗區。從某種程度上説,三江源可以被看作是中國國家公園的象徵,它承載着全民族對自然保護和生態文明的希望。而三江源的意義遠不止這些。

如何保留三江源完整的自然屬性,寄託於我們能否尋找到傳統與現代,人與自然的新平衡。為此,我們需要把整個三江源流域當成一個完整的社會自然複合系統對待,從全流域視角出發,基於流域生態系統的科學規律和內在關係來管理流域內的水資源。身處江源的青海人更應直面生態保護的歷史重任,深度剖析——從昔日的“竭澤而漁”到今天的“封湖育魚” ; 從昔日的“獵山漁水”到今日的“養山育水” ,何以為江源生態治理而不懈努力。

就在2年前,黃河源頭扎陵湖、鄂陵湖和年保玉則相繼頒佈禁遊令,這種執念於犧牲部分經濟利益以換取最大的生態效益,正是秉持了新青海精神倡導的天人合一、立己達人的先進文化理念,彰顯了青海堅持生態保護優先,為維護中華民族乃至世界生態安全竭力盡心的擔當與作為。

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讓水更乾淨清澈,唯此,才是當代青海人對江源的最好致謝。

校園裏的“大自然”

3月15日,走進西寧市城東區園山學校生態教學廳,孩子們正在認真地聽着講解,眼神裏充滿了好奇在這裏,什麼是VR,什麼是海綿城市,什麼是手搖發電機,為什麼手一揮就能翻書……老師一一解答着孩子們的困惑。

西寧市園山學校生態教學廳是全省首個智慧生態教學廳,佔地面積500平方米,通過生態環保發明台、海綿城市模型沙盤、動力發電自行車、 VR體驗垃圾分類等多功能區,將教學與生態融合在一起,讓孩子們走進生態。

這天前來參觀的馬啓財老師説: “園山學校建的這個生態教學廳寓教於樂,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興趣和熱情我希望每一個孩子都能來參觀體驗,感受不一樣的教學環境” 。

小講解員馬瑞瑞同學正在為大家講解沙盤模型海綿城市雨水收集模塊, “雨水收集模塊是雨水收集利用系統中的一部分,由若干個雨水收集模塊單元組合起來,形成一個地下貯水池。雨水收集模塊將收集、存儲的雨水經過處理後可用於沖洗廁所、水景補水,甚至用於循環冷卻水和消防水,同時還可緩解城區雨水洪澇地下水位下降的問題,控制雨水徑流污染,改善生態環境等” 。

看到城市污水處理模擬裝置,一位小朋友跑上前仔細打量了一番,舉手問: “老師,給我們講講這個吧,是不是生活中的污水都經過這樣的處理,能不能飲用呢? ” 伴隨着詢問聲,我們來到了城市污水處理模擬裝置前,展廳負責人李夢潔老師説: “這就是我們生活中污水處理廠的工作原理,生活中的廢水經過污水處理廠特殊處理,我們可以再次利用,比如清洗路面、澆灌草坪等,但是不能飲用” 。

展廳中最受小朋友們歡迎的是VR體驗區,這裏已經排起了長長的隊。小講解員馬其嶽説: “我最喜歡的就是這個VR體驗,戴上VR眼鏡就置身其中,我來到廣場上看到美麗的噴泉,夥伴兒們在玩耍;打開水龍頭洗手,屏幕上會實時跳出用水量;還有各種洪澇場景。我感受到了水的重要性,回家後會跟爸爸媽媽講節約用水的重要性。 ”

園山學校在節約用水方面下足了功夫,自從開展創建節水型單位以來從多方面入手,去年投入4萬元資金,將人工控制用水的衞生間水路改造為電子閥控制系統,用水量比原來降低了40%。(姚斌 李延平)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321 字。

轉載請註明: 江源啓示錄——寫在第二十九屆“世界水日”來臨之際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