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貢34道拐

資料來源:西藏日報客户端
從318國道線到草地貢村,要走完34道拐,整整20公里。

草地貢34道拐

圖為盤山公路與318國道相交。
草地貢村在哪裏?
在昌都市芒康縣竹巴龍鄉,金沙江右岸,318國道南鄰,地處橫斷山區,川藏交界要衝,是曾經十八軍渡江進藏的地方。
區位十分關鍵,交通應該也十分方便吧?
實則不然,這裏十分偏僻,進村道路十分險峻。
因為草地貢村不在山腳,而在山頂。

草地貢34道拐

圖為雲上的村莊。
橫斷山脈高大巍峨、綿延起伏,看不到盡頭。草地貢村恰似藏在這山脈裏的一粒遺珠,靜靜落在天地之間,落在人們的視野之外。
同在一座山,山腳的318國道線海拔約2600米,山頂的草地貢村海拔約3800米,相對高差達到1200米。所謂“草地貢”,寓意即為“坐落在山頂上的村莊”。

草地貢34道拐

圖為遠觀草地貢村翁比組。

連接國道線和村莊的是一條20公里長,需要翻過34道大拐的盤山公路。公路幾乎全部為臨崖路段,行之令人生畏。在2019年上半年,它還是一條碎石渣土路,2019年下半年,為了便民、促發展,政府投入大量資金,將這條山村的生命線改造為水泥公路。
這條五六米寬的公路一頭挽着318國道大動脈,一頭繫着偏僻寧謐的村莊;一頭望着遠方的他鄉,一頭守着山裏的家園……它像一根風箏線,牢牢牽住草地貢村和村裏的每一個人,讓它不會成為孤島,讓它獲得進步和發展。

草地貢34道拐

圖為公路一頭通向山村,一頭通向遠方。

路修好以前,村裏的時光非常緩慢,生活都是靜靜的、淡淡的;路修好以後,與外界聯繫緊密了,生活有了更多可能。
修公路曾是全村人最企盼的事。如今,有了平坦的水泥公路,老人到山腰放牧不再磕絆,孩子下山上學不再勞累,村民採購物資、販賣山貨變得更快捷更容易,村裏村外交流頻繁了,外面的新鮮事物進來了,山村也變“潮”了,還出現了拍抖音、開直播的小“網紅”。
山下海拔低、氣候好、水源近、不下雪,山上海拔高、吃水難、冬季漫長、每天大風呼嘯,村民為什麼要費這麼大勁、跑這麼遠,在這裏安家?
因為土地。

草地貢34道拐

圖為村民正在地裏收割青稞。

草地貢34道拐

圖為耕地的年輕人。

村書記楊培説,山下千好萬好,但石頭硬、山體峭、地塊小、土層薄,沒有足夠的生產、生活空間,山上雖然谷深路遙,但山頂土地相對平坦,而且面積大,土壤深厚,更能滿足全村人蓋房、種地的需求。
村民們不知道是誰第一個到達這裏開荒的,只知道他們一出生就在這裏,他們的父輩、祖輩也是一出生就在這裏。
經過不知幾代人的努力,草地貢村如今達到135户,900多口人,耕地近900畝,土地裏種植着他們的青稞、土豆、芫根、蘿蔔、豌豆,奔跑着他們的牛、羊、豬、馬、狗。土地旁的山坡上,生長着大片的松樹、青槓樹、矮杜鵑,也生長着松茸、紅菇、雞油菌、銅綠菌、獐子菌、珊瑚菌。人們紮根在這裏,把心血注入土地,土地也給予人們美好的回饋。
在村民的心裏,是山上好,還是山下好?

草地貢34道拐

圖為草地貢村的姑娘們。

走出草地貢村到湖南讀大學的洛松説,下了山,我進了大城市,那裏非常現代化,有我以前沒見過、沒用過、沒吃過的東西,一切都讓我好奇和興奮;上了山,我就回到了家,能聽得到狗吠鳥鳴,看得到牛奔豬跑,能下地摘豌豆、上山採菌子,還能吃上母親做的酥油茶、烙的青稞餅,特別安心,沒有壓力。

山下是未來,山上是歸宿。對於草地貢村人而言,同樣好,同樣需要。

沿着34道拐,上山、下山;下山、上山,這就是草地貢村人的生活。

本期編輯:魏健楠

審核:劉曉江

【來源:昌都發布】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51 字。

轉載請註明: 草地貢34道拐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