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外籍人士遇上“中國年”:緊跟潮流年味濃

中新網武漢2月3日電 題:當外籍人士遇上“中國年”:緊跟潮流年味濃

作者 武一力

大年初一包餃子、初二去徒步、初三去神農架滑雪……這個春節,在武漢的巴基斯坦小夥丹尼斯把假期安排得滿滿當當。

當外籍人士遇上“中國年”,會碰撞出哪些“奇妙的火花”?3日,記者採訪了5位在武漢的外籍人士,他們表示,緊跟潮流才能過個地道的“中國年”。

丹尼斯是武漢工程大學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的研究生。來武漢6年,他自稱是“半個武漢人”——練就了一口流利的漢語,能説簡單的武漢話,還養了一隻小狗。

雖然身在異國他鄉,但是每逢過節、過生日,他的身邊都少不了中國朋友們的陪伴。“今年冰雪運動火熱,我和朋友們也要趕個潮流,去神農架體驗滑雪。”丹尼斯説。

當外籍人士遇上“中國年”:緊跟潮流年味濃

圖為近日丹尼斯(左)和李明一起貼對聯 武一力 攝

李明在湖北工業大學讀土木工程專業研究生。春節前夕,學校組織留學生貼春聯、寫書法、剪窗花。李明對中國傳統文化很感興趣,很快掌握了這些“手藝”。春節期間,他還為其他留學生朋友送去了自己寫的“福”字。

“中國春節有掛燈籠、包餃子等習俗,而巴基斯坦的傳統節日是宰牲節,歡樂情景如同中國過年一樣。”李明説。

當外籍人士遇上“中國年”:緊跟潮流年味濃

圖為來自阿富汗的莫巴正在學習 武一力 攝

大年初三,來自阿富汗的莫巴收到了人生中第一個“紅包”,是中國朋友通過微信發給他的。“聽説中國人過年有發紅包的習俗,其中的數額代表着一個吉祥的寓意,比如6是‘六六大順’,8是‘發財’。”他表示,常常能感受到中國人的温暖,武漢就像他的“第二個家”。

而在武漢市武昌區一家幼兒園任教的法國教師羅拉則入鄉隨俗,準備了30個小紅包,年後開學的時候送給孩子們。她説,一是增進自己與小朋友們之間的感情,二是寓意着他們新的一年能健康成長,虎虎生威。

初一吃餃子、十五包湯圓。在武漢經營着一家西餐廳的阿里,2014年從巴西來到武漢,還娶了個武漢媳婦兒。今年春節,阿里換上了一個“中國胃”,年夜飯由妻子掌勺,做了餃子、獅子頭、清蒸魚等中國菜,夫妻倆還打算自己包湯圓。

阿里表示,來中國8年,早已習慣並愛上了中國菜,但更令他動情的是中國大街小巷的煙火氣。“今年,‘留漢過年’就是一種潮流。”阿里表示,天氣好的時候和家人一起去江灘散散步。(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934 字。

轉載請註明: 當外籍人士遇上“中國年”:緊跟潮流年味濃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