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 | 古城消失千年的啓示

讀書 | 古城消失千年的啓示

敍利亞古城巴爾米拉遺址(圖源:視覺中國)

如果不是因為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巴爾米拉這個名字,可能不會那麼容易被世人所廣泛知曉。2015年5月,極端組織武裝力量攻佔了這座距離敍利亞首都大馬士革僅200公里的古城。極端分子佔領這裏,除了敍利亞政府軍守備薄弱之外,還有一個很大的可能,就是瞄上了巴爾米拉的文物古蹟。

西亞北非地區曾經是人類文明的搖籃,目前已知最早的人類文明——兩河流域文明就誕生於這片黃沙席捲的土地上。作為一個建城史可能比羅馬城都要久遠的西亞城市,巴爾米拉承載了太多。而現在,即便它的生命早在三世紀末被羅馬軍團洗劫的那一刻就已經結束了,但恐怖分子並不打算放過它,他們逼迫巴爾米拉博物館的老館長阿薩德説出轉移文物的下落,好搶奪這些人類共同的遺產充作戰爭資金。但阿薩德拒絕了對方的威逼,而他也因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用鮮血捍衞了巴爾米拉的文物。

阿薩德的死不但在敍利亞造成了極大震動,也讓法國著名的古典文明學者保羅·韋納頗為動容,《巴爾米拉:一座失落的羅馬邊城》(閆素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由此誕生。在這之前,保羅·韋納就已經撰寫了多部有關古希臘和羅馬歷史的研究專著,但是,極端組織在敍利亞和伊拉克的任意肆虐,阿薩德看似飛蛾撲火但卻勇敢壯烈的熱血行徑,都深深刺激了這位學者,他也因此決定用文字去講述阿薩德所捍衞的這座古城的往昔歲月。有些事物,當你不再擁有,唯一能做的,便是提醒自己不要忘記。保羅·韋納所作的努力,正是對“拒絕遺忘”的積極踐行。

然而,關於巴爾米拉的資料實在太少了,關於這座城市的起源,就存在諸多爭議。但有一點是確定的,巴爾米拉的崛起得益於兩河文明的滋養,它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也讓它有別於那些靠積累農業剩餘價值而逐漸發展起來的城市,而是靠商業邁入崛起的快車道。

巴爾米拉地處地中海東岸的沙漠綠洲之中,本身就具有人類聚居的基本優勢,其次,它也是歐洲人與兩河流域乃至於整個伊朗高原開展貿易文化往來的必經之地。巴爾米拉是一個商業樞紐,是絲綢之路上的重鎮。最早的“海上馬車伕”、曾經在文字上深刻影響歐洲文明的腓尼基人就在這座城市留下了自己的印跡。古希臘文明興起後,巴爾米拉也在經濟往來中汲取了來自巴爾幹的養分。

古羅馬霸權的興起,讓巴爾米拉這一商業城市再也不能保持“光榮孤立”,而是必須在羅馬人和他們的死對頭波斯人之間作出抉擇。經過抉擇,巴爾米拉這座城市暫時倒向了羅馬的陣營。在互動交流中,巴爾米拉也“越來越像羅馬”,巴爾米拉的居民也把自己視為羅馬的一分子。

但是,如作者所言——“巴爾米拉的歷史應該是蜷縮在大文明旁邊的一個小社會的歷史,小社會的精英或多或少地浸漬在大文明的文化當中,導致產生混合的文化”。在政治和社會生活“羅馬化”的過程中,巴爾米拉並沒有因此迷失自我,它繼續保持着與過往貿易伙伴的密切聯繫,包括羅馬的宿敵波斯人在內,也保留着受到希臘人影響的藝術文化。

極端組織會絞盡腦汁地去破壞它,或許也與恐懼這種“開放包容”的文化有關。可是他們恰恰忽略了,他們也許能夠暫時毀滅承載着獨特精神文化的建築,但只要人類繼續用平等包容的眼光來審視外面的世界,極端分子的目的就永遠也不會達到。巴爾米拉的古蹟雖亡於戰火,但多元文化主義將不朽永存。

讀書 | 古城消失千年的啓示

《巴爾米拉:一座失落的羅馬邊城》

[法]保羅·韋納 著

閆素偉 譯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者:李文暢

  編輯:金久超

責任編輯:朱自奮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99 字。

轉載請註明: 讀書 | 古城消失千年的啓示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