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素《自敍帖》完整版、註釋版、臨習解讀

《自敍帖》是唐代書法家懷素於唐大曆十一年或十二年(776或777年)創作的草書書法作品,為紙本墨跡卷,被後世譽為“天下第一草書”。現收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大約在32歲時,懷素步行走出湖南赴長安,去拜謁名師,尋求進一步的發展。到長安後看到不少難得一見的“遺篇絕簡”,也結交了許多文人墨客和達官貴人。由於他個性灑脱,草書絕妙,受到許多書家、詩人及名流公卿的激賞,得到了一連串的頌揚詩文,足可編成一部專輯。懷素在長安住了大約五年,約在唐大曆七年(公元772年)十月離長安回家鄉零陵,途經洛陽。他最仰慕的狂草大師張旭多年在洛陽活動,雖早已去世,懷素仍特意造訪洛陽以追思前賢。未曾料到在洛陽恰巧遇到張旭弟子、書法家顏真卿。顏當時路經洛陽辦理私事。他篤信佛教,好與僧人交往,且懷素又是他同學鄔彤的弟子,因此對懷素很是器重。見懷素狂草可與先師張旭比美,更是感嘆不已,遂應懷素之請,為《懷素上人草書歌集》作序。在此歌集的基礎上,懷素於唐大曆十一年或十二年(776或777年),寫成了一卷《自敍帖》。

《自敍帖》自唐末五代以來一直是草書領域的熱門法帖,在中國草書史上承前啓後,在書法藝術領域影響深遠。它是懷素流傳下來篇幅最長的作品,人稱“天下第一草書”。

懷素《自敍帖》楷字對照版

高清大圖加載較慢,請耐心等候,請將手機打橫觀賞

全文

懷 素家長沙,幼而事佛,經禪之暇,頗好筆翰。然恨未能遠覩前人之奇蹟,所見甚淺。遂擔笈杖錫,西遊上國,謁見當代名公。錯綜其事。遺編絕簡,往往遇之。豁然心胸,略無疑滯,魚箋絹素,多所塵點,士大夫不以為怪焉。顏刑部,書家者流,精極筆法,水鏡之辨,許在末行。又以尚書司勳郎盧象、小宗伯張正言,曾為歌詩,故敍之曰:“開士懷素,僧中之英,氣概通疏,性靈豁暢,精心草聖。積有歲時,江嶺之間,其名大著。故吏部侍郎韋公陟,覩其筆力。勖以有成。今禮部侍郎張公謂賞其不羈,引以遊處。兼好事者,同作歌以贊之,動盈卷軸。夫草稿之作,起於漢代,杜度、崔瑗,始以妙聞。迨乎伯英,尤擅其美。羲獻茲降,虞陸相承,口訣手授。以至於吳郡張旭長史,雖姿性顛逸,超絕古今,而模(模字誤衍)楷精法(法精二字誤倒)詳,特為真正。真卿早歲,常接遊居,屢蒙激昂,教以;筆法,資質劣弱,又嬰物務,不能懇習,迄以無成。追思一言,何可復得。忽見師作,縱橫不羣,迅疾駭人。若還舊觀,向使師得親承善誘,函挹規模,則入室之賓,舍子奚適。嗟嘆不足,聊書此,以冠諸篇首。”其後繼作不絕,溢乎箱篋。其述形似,則有張禮部雲:“奔蛇走虺勢入座,驟雨旋風聲滿堂。”盧員外雲:“初疑輕煙澹古松,又似山開萬仞峯。”王永州邕曰:“寒猿飲水撼枯藤,壯士拔山伸勁鐵。”朱處士遙雲:“筆下唯看激電流,字成只畏盤龍走。”敍機格,則有李御史舟雲:“昔張旭之作也,時人謂之張顛,今懷素之為也,餘實謂之狂僧。以狂繼顛,誰曰不可。”張公又云:“稽山賀老總知名,吳郡張顛曾不面。”許御史瑝雲:“志在新奇無定則,古瘦漓驪半無墨,醉來信手兩三行,醒後卻書書不得。”戴御史叔倫雲:“心手相師勢轉奇,詭形怪狀翻合宜。人人慾問此中妙,懷素自言初不知。”語疾速,則有竇御史冀雲:“粉壁長廊數十間,興來小豁胸中氣。忽然絕叫三五聲,滿壁縱橫千萬字。”戴公又云:“馳毫驟墨列奔駟,滿座失聲看不及。”目愚劣,則有從父司勳員外郎吳興錢起詩云:“遠錫無前侶,孤雲寄太虛。狂來輕世界,醉裏得真如。”皆辭旨激切,理識玄奧,固非虛蕩之所敢當,徒增愧畏耳。時大曆丁已冬十月廿有八日。

懷素《自敍帖》楷字對照版

懷素《自敍帖》賞析

《自敍帖》為懷素自述其生平大略,兼錄顏真卿、張謂、戴叔倫等人對其的贈詩成文。通篇為狂草,筆筆中鋒,如錐劃沙盤,縱橫斜直,無往不收;全卷強調連綿草勢,運筆上下翻轉,忽左忽右,起伏擺盪,有疾有速,有輕有重,通幅於規矩法度中,奇蹤變化,神采動盪,實為草書藝術的極致表現。

一、點畫

在狂草書體中,一筆書特徵最為明顯,在點畫處理中也就以線條的變化為主,跳蕩的筆法、提按的用筆成為常態。點在狂草書體中運用廣泛,點的方向、位置影響着字體的姿態、章法和書體的風格特徵。

《自敍帖》中“不”字出現的頻率很高,基本上由四個點構成,也有橫豎連筆書寫或者後兩點連筆書寫的,不管怎樣的書寫方式,點畫的姿態均各不相同,大小、曲直、粗細、牽絲映帶以及點畫的行筆軌跡均呈現出不同的姿態。相似的筆畫如“之”字的首點和剩餘的曲折筆畫的長短、大小、彎曲弧度及連筆轉折的方向角度等;三點水寫法的大小、輕重、彎曲弧度等也體現着明顯的變化。

二、結體

書法的結體取勢主要是針對漢字結構的把握和字形處理方面,結體偏重於漢字內部的結構部件及其比例大小的處理,取勢更加觀照字體的外部形態特徵。而《自敍帖》在結構上處理字時部件較為靈活,長短大小、穿插錯落一任自然;字內、字間姿態萬千,字的重心、鬆緊、外觀空間與字內空間處理以圓為主,間用方、尖、多角等不規則空間佈局和分割,在結體取勢方面仍然靈活多變。

三、線條

在《自敍帖》中,線條多呈現圓轉為主光滑流暢的特徵,在用筆上以平動提按為主。在用筆特徵上具有篆書線條特徵,這既是中鋒用筆要求,也與唐代篆書發展所追求的線條特徵相關。在《自敍帖》中常見的是筆鋒靈活,四面出鋒或者八面出鋒的用筆特徵。但在行筆中提按筆法充分,順勢或者逆勢的弧線、圓圈較多,轉換運筆方向使用圓滑的運筆方式,折角較小線條、牽絲映帶處轉換筆鋒的方式也轉折並用,整體上呈現出圓潤姿態。

四、章法

《自敍帖》在字組處理上以穩重為主,而穩重特徵的取得是靠漢字部件的變化和平衡取得的。每個漢字端端正正,漢字中心呈現均衡直線只出現在開頭部分七八行,後面的字羣處理很少如此,即使字跡端莊,其中心線的連接也並不在一直線上。每一行漢字作為一個單位,其中心軸線的連接在該帖中既有折線又有曲線。連接線為折線的一併配合着筆跡輕重的變化,其變化感和跳動感增強;連接線呈現曲線的則大多為不規則曲線,往往彎曲幅度大小、方向均有變化,但在用墨、調整筆鋒方面次數較少,這與草書抒情性直接相關。

另外《自敍帖》中行距基本一致,其間也有穿插甚至少量漢字筆畫的交叉覆蓋,但這畢竟是少數,在整體風格圓潤、筆跡細勁為主增加了變化和靈動之勢。

五、墨法

《自敍帖》在墨法上多用渴筆。如第11行的“心胸略”三字,第35行的“夫草”等字。應當説明的是,渴筆並非虛筆病筆,甚或輕筆。恰恰相反,懷素的渴筆正是他在書寫過程中,一氣呵成來不及蘸墨幾個字連書所致。在這裏,墨淡處不但沒有力弱之感,反覺更加蒼勁,更能顯現墨跡的真實與巧妙。

此帖是狂草,故運筆極快。頗耐玩味的是,帖中之字疾中有緩、緩後愈疾、此起彼伏、變化無窮。如第10行的“往往遇之”四字,呈斷開之勢,書寫緩慢;但第11行便是通行連筆疾書。再如第97行的“中好懷素自言初”七字,書寫速度明顯變慢;但從第98行往後突然筆速加快,就像下雨時忽然狂風大作一樣。這種情況,幾乎每頁都有。

六、意境

古人論書,主張形神兼備,而尤重神采。神采,即《書譜》中所説的“情性”,又稱之為“寫意”(或“用意”)。而《自敍帖》的最大特色,就是它的寫意性發揮到了最大,以至到了至高至純至善至美的境界。特別是後半段,簡直到了一種無所遮掩的醉狂狀態中。正如帖中所述 :“狂來輕世界,醉裏得真如。”懷素善於乘酒興作書,仔細尋味,此帖每字每畫無不傾注着此等意境。特別是那些疾速書寫的大字,如“張顛”、“戴”、“醉來”、“狂來”等。作者揮毫時當已不覺得世界的存在,而是隻有自身——自己的意願、自己的志向。在《自敍帖》中,懷素之筆下,已達到“我手寫我心,我筆抒我情;我即字,字即我 ;人與字一體,書與意一態”之意境。這也即是懷素的“醉”——非“酒醉”而是“心醉”、“意醉”、“情醉”。

懷素《自敍帖》臨習解讀與示範

分析臨摹並不是要和複印的一樣,而是要學習到懷素書法的精髓和章法布白技巧,滿足性情神采的形質要求。

一、臨摹分析

1、筆法跳動中心線:記熟草書結體中心線。臨摹要留心字勢、筆勢,記準點畫俯仰向背取勢並把握中鋒佔正峯的80%以上。如此既要兼顧筆勢,又要兼顧筆法。這很難,所以分解它。用鉛筆把筆勢中心軌跡輕輕畫在宣紙上,只要一心注重筆法。如此訓練,熟悉了就不再如此。也可以先重點精心練習自敍帖每一幀的領軍字、傳神字。每一幀寫準了領軍字、傳神字,等於綱已舉目自然張。

2、使轉節點製造形質。草書無節點則無形,突出形質才能傳神,以神傳情達意。讀帖要讀出節點的位置、數量。心無節點筆端無節點。

4、點畫筆勢決定風格和神韻。突出字中主筆、每幀中的領軍字精到才能呈顯性情。

5、坐姿懸腕書寫。用鉛筆在已經畫了中心線的宣紙上運筆,很容易掌握結體準確,只要留心筆法提按的跳動性,就可以掌握點畫的神韻。以原書寫速度的1/2書寫,熟練了可以逐步提高速度。

6、變坐姿為站姿懸肘書寫。由原來的懸腕變為懸肘,使大筆畫的領軍字更加自然流暢。重複以上1-5的練習,達到懷素的速度書寫方可追逐古人達到神似。

二、臨摹節奏

1、大使轉節點:使轉捻管腕力製造大節點1。

2、小使轉節點:使轉頓筆指力成節點。

3、低速行筆:寫《自序帖》,每幀5分鐘。

4、高速行筆:寫《自序帖》,每幀3分鐘。

5、按肘壓腕逆鋒澀筆運行:低頭拱背強力度書寫主筆。

6、提腕靈活正峯運筆:輕鬆流暢書寫。

三、臨摹要點

根據以上分析,我們明白了《自敍帖》用筆姿勢、美學特徵和瑕疵,按着臨摹步驟使用慣用語言敍述臨摹過程。

1、第一幀四行,據傳前六行為後人補寫,也甚合全文氣息。

2、第二幀四行,領軍字是“國”字,與“前人”、“西遊”形成犄角之勢,“前”、“見”、“淺”分別有一大一小共兩個節點。“杖”、“西”、“遊”、“謁”、“見”、“當”大小節點出現多處。

3、第四幀四行,領軍字為“顏”字,與“絹”、“所”組成三角形統帥全幀23個字。其中“絹”、“所”、“顏”、“家”形成的大節點成為本幀的點睛之筆。

4、第七幀四行,領軍字為“嵗”,與“部”、“韋”組成三角形支撐這幀的大框架,特別是“韋”字要按肘壓腕澀筆快速運行。

5、第十八幀四行,“開”字”為領軍字,與“峯”、“撼”成犄角之勢穩定大局。另外有“萬”字為匠心獨運,歎為觀止,變化出奇,尤為優美。

6、《自敍帖》整篇37幀126行,前104行裏,雖然筆速有緩急之別,點畫有粗細之分,字形有欹正之勢,連綿草字跌宕起伏高潮不斷,但是每幀四行的大規矩沒有變。從27幀的105行起,僅“戴”一字就佔用了三行的空間,有情感爆發好似急風驟雨的感覺,第三筆是主筆,上拓的橫畫是點睛之處。第28幀剛書寫了兩行稍微平息,到“目遇劣”又起高潮,三字佔用了兩行的空間。懷素對筆畫少的“目”字精心謀劃,在這個字上加強使轉,製造了兩個小節點三個大節點,使筆畫少空間大不顯得空闊無人。試想,如果沒有這五個節點的變化,“目”字能有這麼大的震撼力嗎。

之後,以三行一幀的速度寫了兩幀已經急不可耐,到第三十一幀剛寫了一行,情緒又亢奮起來,超常發揮,情到濃處已經不能自己。以一幀兩行三五個字,三幀相連,激情亢奮,如顛如狂,活生生的“狂來輕世界,醉裏得真如”的忘我境地,字狂人不狂,不忘“徒增愧畏耳”,見圖九。可見懷素不愧為開士!一幀好似一個巨浪,三波大浪攜颶風扶搖直上擊水三千里,暴風雨的中心似乎有了禪意,神色自如地運筆書寫“大曆丁巳冬十月廿有”之後,空中的暴風雨霹靂落下“八”,雨點疾馳落地變成了一個帶尾巴的音樂休止符“日”字,見圖九。全篇戛然而止,餘味悠長令人再三回味。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651 字。

轉載請註明: 懷素《自敍帖》完整版、註釋版、臨習解讀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