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晚,市民在宣恩縣城貢水河畔散步、遊玩。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蔡俊 薛婷 通訊員 陳緒開 瞿億英 攝)
綠樹掩映中的彭家寨古吊腳樓羣。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周立新 蔡俊 薛婷 攝)
彭家寨的熱鬧與平靜
一隊遊客在卧室門口説説笑笑,有幾位探頭探腦向裏張望。男主人斜靠在沙發上,盯着電視畫面目不轉睛,好像絲毫沒受打擾。
堂屋裏,小女孩以長凳為桌,一邊吃零食,一邊做作業,幾位遊客壓低聲音走過身邊,她連眼皮也沒抬一下。
國慶黃金週七日,約有2.7萬遊客走進宣恩縣彭家寨。面對人來人往,這裏的“原住民”,早已習以為常。
寨子周邊的舍巴田園,草垛金黃、谷香撲鼻。一位村民推動小型收割機,攪起泥水、穀粒、秸稈。田埂上,“突突突突”聲中,遊客們拿着手機拍攝。
彭繼文是村子裏的“歌星”,村口的空地就是K歌“舞台”,他最喜歡拉着遊客們一起“嗨”,除了《六口茶》等土家曲目外,《又見山裏紅》《酒醉的蝴蝶》等也很拿手。
遊客們大多奔着彭家寨古吊腳樓羣而來。始建於200多年前的23棟木結構穿鬥式、半乾欄式民居,是建築界公認的土家建築“活化石”、我國山地建築的範式典型。
除了對院壩、火灶、屋檐、刀背梁等建築細節感興趣,農耕文明的一切遺存——門前的石磨、牆角的神龕、地下的苕窖、屋頂的脊花,等等,都讓他們好奇。
當然,還有山寨的人和往事。遊客們逛累了,會從屋裏搬一把椅子坐着小憩,與村民拉起家常:孩子在哪裏上學,病了去哪裏就醫,今年收成如何,開農家樂的、賣土特產的、在景區打工的村民收入多少……
遊客們最愛和94歲的李桂香奶奶拉家常,聽她講解放前童養媳的不易、一柱一梁蓋房子的艱辛、30多位後人的奮鬥、四世同堂的幸福。
他們探訪的是原汁原味的木樓古寨,更是這裏返璞歸真的田園生活。
尋思泛博物館的深義
“與一般的旅遊景點不同,彭家寨是一座土家文化泛博物館!”10月5日,當地導遊田春對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説。
何謂泛博物館?
華中科技大學教授、致力於向全球推介彭家寨的建築學家李保峯解釋:傳統的博物館是一個固定的房子,人與博物館的展品是主客二分的,人是主體,看到的是客體。而泛博物館則打破了這個界限,景區整個區域都是博物館的內容,包括人的活動,包括你自己參與進當地村民的生產生活、你們之間的交流互動等。
徜徉彭家寨,記者繼續尋思泛博物館的深義。
在這裏,文物是生長的。古吊腳樓穿越時光,風吹雨打中一點點變得陳舊,牆角、屋瓦上的青苔愈加厚重;舍巴田園的稻子綠了又黃,黃了又綠,數百年來,一代代彭家寨人在此生息,從鑄器造皿、男耕女織到駕駛農機春種秋收。
在這裏,文化是鮮活的。為遊客敲三棒鼓、打連廂,唱哭嫁的班子,平時也會服務村裏的紅白喜事;各家屋頂用瓦片堆出的脊花,象徵主人的家境,越是富裕,脊花越是繁複漂亮,時至今日,村民依舊遵循這一傳統。
在這裏,新舊是和諧的。為提升旅遊的便利性,村寨周邊建起造型別致的摩霄樓、墨客廊橋、耍耍街等,與古吊 腳樓羣相映成趣,傳統與現代,沒有明確的分野。
在這裏,主客是一體的。村裏孩子在水溝摸魚,城裏來的孩子毫不猶豫地跳下去;村民做好玉米飯“金包銀”,會盛情邀請遊客一起吃;跳耍耍的村民、會廣場舞的遊客,喜歡一起切磋技藝。
在這裏,一座土家山寨的原生態一覽無餘,其山川形貌、物產人居、生產勞動場景、日常生活情態、人際社會關係、經濟發展水平,可遠觀、可細品、可深探。
景城一體 主客共享
在眾多遊客眼中,距彭家寨70公里的宣恩縣城,是一座規模更大的民族風情泛博物館。
入夜,外地遊客們從民宿、客棧、酒店匯聚到貢水河畔,但見星星點點的燈光,將河岸、亭台、拱橋、樓宇點綴得如夢似幻;噴泉隨着音樂舞蹈,濺起的水珠如碎金碎銀灑向河面。
透過流光溢彩,貢水兩岸的底色是民族的、獨特的。墨達樓、鐘樓、風雨橋三大標誌性建築,分別演繹土家族、苗族、侗族風格,西蘭卡普、虎鈕錞於、擺手節、四月八、巴蔓子鬱水西遷、土家族打獵、苗族捕魚等文化符號,鑲嵌其上。
靚麗的光影,也讓住宅小區、小吃一條街、學校、醫院等功能性建築,呈現景觀之美。在這裏,城就是景,景也是城,互相嵌入、渾然一體,既有“仙氣”,也有煙火氣。
這良辰美景,既屬於遠來的遊人,也屬於當地市民。河邊品嚐烤魚的人們、岸邊蕩着鞦韆的人們、親水長道漫步的人們,操着武漢、重慶、長沙、恩施等等不同的口音,卻有一樣的愜意。
景城一體,主客共享,把整個縣城打造成宜居、宜業、宜遊的開放式AAAA級旅遊景區。宣恩縣文旅開發思路,既獨闢蹊徑,又雄心勃勃。
黃金週七日,約有11萬多遊客到貢水河兩岸打卡。
當地人驕傲地介紹,縣城一年四季都熱鬧,水上運動會、龍舟競渡、中秋懇親商貿洽談會、貢鄉貢品博覽會、環貢水河健身徒步和長跑比賽、伍家台貢茶文化周、貢水白柚採摘……“來吧,好玩得很!”
泛博物館之泛,拓展了“景”的邊界,也豐富了“景”的內涵。
撬動、激活沉睡的要素
關於文旅開發,有一種模式曾十分流行:通過大拆大建,硬生生“造”出一片景觀;圍繞景觀,圈起一座圍城,戲説一段歷史,引進一眾商家,以此吸引人流,帶火經濟。
有成功的案例,但事與願違者居多。缺失歷史人文底藴,只有光鮮富麗的人造景觀、喧賓奪主的商業氛圍,遊客終究會產生審美疲勞、文化疏離。
彭家寨與宣恩縣城的可貴之處,在於最大限度保留原生態,通過有節制的開發,讓歷史文化遺存——建築、雕飾、物件、歌舞、傳説等等,可觀、可感、可觸,可融入,可沉浸。
泛博物館模式,留住了文化的“根”,涵養了文化的“水源”,讓土苗侗人家,和他們當下的生活場景、細節,也成為一道文化風景。
與此同時,這裏的“原住民”,因為享受旅遊開發紅利、享受家門口的美景,而倍增幸福指數。
論旅遊硬資源,沒有大峽谷、騰龍洞的宣恩在恩施州並不佔優。但審視民族文化資源稟賦之後,宣恩人走對了路子,在文旅發展上蓄力彎道超越。
2021年1月至9月,該縣累計接待遊客354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6.5億元,比2019年同期增長43.7%、34.2%,比2020年同期增長88.4%、81.4%。
“欠發達地區面對‘要素沉睡’‘要素不足’問題,需用超常規的、但又科學合理的思路舉措,把要素撬動、激活。”由文化旅遊切入,談及縣域經濟發展時,宣恩縣委書記習覃對記者説。
眼下,宣恩縣整合、激活彭家寨、獅子關、伍家台、仙山貢水、矅天眼等各類旅遊資源,串珠成景,正向“全域旅遊”目標邁進。
屆時,宣恩縣全域,都將是一座洋溢民族文化風情、近者悦、遠者來的泛博物館。(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曉峯 周立新 李瓊 翟興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