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抹情愫詠秦淮
付延平
我們這次到南京,入住的酒店就直接安排在了夫子廟景區。這樣無論吃喝、遊玩、休息,都可以輕輕鬆鬆,這裏不僅交通便利,省去了來回奔波的辛勞,更可飽覽兩岸的江南美景。“夜泊秦淮近酒家”,真的,想想都美。
想想都美,真的,臨窗可見秦淮悠悠,後身就是“晚晴樓”,左邊與“李香君“相望,右邊和“王謝”為鄰,真是想什麼就有什麼,想去哪裏就去哪裏,生活在五光十色的夫子廟,實在是一種難得的享受。
夫子廟是一組規模宏大的古建築羣,歷經滄桑,幾番興廢,是供奉和祭祀孔子的地方,中國四大文廟之一,被譽為秦淮名勝,成為故都南京的特色景觀區,更是蜚聲中外的旅遊勝地。上世紀九十年代曾來過這裏,蜻蜓點水,匆匆而過,如今能在這裏小住幾日,即彌補往昔的遺憾,也好靜下來細細品味。
説起南京,誰也繞不開秦淮河。秦淮河孕育了南京古老文明,被稱為南京的母親河,歷史上極富盛名,被稱為“中國第一歷史文化名河”。秦淮風光帶上,有着“江南錦繡之邦,金陵風雅之藪”的美稱。
從南朝開始,這裏就成為名門望族聚居之地,兩岸酒家林立,濃酒笙歌,無數商船晝夜往來河上。許多歌女寄身其中,輕歌曼舞,絲竹飄渺,文人才子流連其間,佳人故事流傳千古。
朱自清在《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裏寫道:“秦淮河的水是碧陰陰的;看起來厚而不膩,或者是六朝金粉所凝麼?“站在秦淮河邊,看着慢悠悠流過的河水,真説不出它有多清澈,也説不出它有多美麗,但這“厚而不膩”,這“碧陰陰”的形容,倒是真正寫出了秦淮河的樣子,她就那樣緩緩地、慢悠悠地……
十里秦淮是南京繁華所在,一到夜晚,秦淮河兩岸閣樓、酒家亮起盞盞燈火,掛在屋角的串串紅燈籠也已紅燈高照,火紅的倒影一同融進了水波盪漾的河水中,此時畫舫悠悠,漿聲欸乃,燈火搖曳,秦淮河散發出更加迷人的景色。河水兩岸全部都是古色古香的建築羣,飛檐漏窗,雕樑畫棟,畫舫凌波,槳聲燈影,“煙籠寒水月籠沙”,千年沉澱的歷史,多彩迷離的燈影,悠悠劃過的小船,兩岸傳來的小曲,隨處可見的古蹟,千年前的如煙水氣又瀰漫在秦淮河上,給人一種恍然隔世之感。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悠悠的河水,看着秦淮河兩岸裝飾用的霓虹燈,讓人不禁想起了那時的秦淮八豔,數不清的鶯歌燕舞,唱不盡的人間情話,槳聲燈影,畫舫悠悠,承載了多少才子佳人的愛恨情仇和美妙故事。一水相隔河兩岸,一邊是南方會試的總考場江南貢院,另一邊則是南部教坊名妓聚集之地,一半才子,一半佳人,一處貢院,一處煙花。一代代風流人物的前塵往事如煙隨風,流淌在這奔流不息的秦淮河上。
在這所有的才子佳人故事中莫過於高居“秦淮八豔”榜首的李香君的故事。一段桃花扇的愛情故事流傳了數百年,讓李香君成為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絕代名妓,成為秦淮河畔最動人的風流佳話。
如今李香君的“媚香樓”故居位於夫子廟“來燕橋”南側,坐北朝南,三進兩院,背依秦淮河,面臨美食街。青磚小瓦,馬頭牆,迴廊掛落,花格窗,是典型的江南民居風格。小小庭園精巧玲瓏,清秀雅緻,樓廳裏的陳列裝飾,顯露出了她高雅逸趣的格調和不俗的藝術品味修養。樓北檐下,紅底黃字的“媚香樓”三個字格外引人注目。樓前“李香君故居陳列館”的匾額和“花容並玉質,俠骨共冰心”的對聯,寫出了後人對李香君一生最貼切的評價。
進入院中,假山玲瓏,綠油油的爬山虎佈滿前牆,一尊白色的李香君塑像立於牆邊。一進房間陳列着琵笆,如意、扇面之類舊時歌妓常用的生活用品及李香君事蹟展。箏音淡雅清幽的《出水蓮》,以一種特殊的韻味,來表現蓮花“出淤泥而不染”的花中君子,這可以説是對媚香樓的主人是一種最好的詮釋。二進是一座兩層的紅色繡樓。二樓就是曾經令無數人銷魂的李香君閨閣。房間不大,雕花木牀、低垂簾帳、簡單陳設、方桌、木椅、銅鏡、銅臉盆、梳妝匣,置身其間,彷彿美人還在,還能感覺她的那份不俗的氣息,那份剛烈、擲地有聲的豪言。轉環一圈,處處都可以找到李香君、侯方域當年生活的痕跡和印記。
走出媚香樓,往西南數十米就可以看到烏衣巷了。“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我們來到烏衣巷時,已夕陽在天。烏衣巷口人來人往,拍照的,留影的,可謂熱鬧非凡。烏衣巷窄窄的,青磚鋪就的路面,粉牆黛瓦,頗有古巷味道。進巷口一轉彎,就可以看到“王謝古居”四個金色大字。“舊時王謝堂前燕”的詩句一下子浮上腦海。東晉王導,這位開國元勳,他的府第就在這烏衣巷。還有謝安,這位挽狂瀾於既倒,救東晉社稷於將傾的人物,他的府第也在烏衣巷。這時的烏衣巷就不僅僅是豪族的庭院屋舍,而已經是中國文化史上一道不可或缺的風景。
現在的烏衣巷顯然是後來修建的,與我上世紀九十年代到過的烏衣巷已經截然不同。感覺太新了,缺少了那種時代滄桑的味道。走出王謝古居,劉禹錫的詩句在胸中徘徊,我不僅感慨吟出“秦淮河岸雀橋邊,歌樓酒肆笑聲喧,烏衣斜巷今猶在,不見當年王謝燕。”不錯,烏衣巷的神話,隨着一個時代而坍塌,往昔的繁華業已灰飛煙滅,然而,她留給歷史的是那個活潑潑的,鮮活的烏衣巷,如今早已和美麗的金陵緊緊連在了一起。剛剛我們不是已經看過了嗎,荒廢千年的烏衣巷已經從新站立在秦淮河畔。
江南貢院,是中國歷史上最大,最具影響力的科舉考試場館。它也是孔廟景區三大古建築羣之一。也是秦淮風景區裏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這裏被稱為“中國古代官員的搖籃”,現在,中國科舉考試博物館就建在原址上,並且夜間也對遊人開放,夜景很美,很迷人。這裏曾經承載了多少文人志士的希望,他們將夢想傾注在這裏,明清時期,天下一半的狀元都出自這裏,是“天下文樞”,這裏曾選拔出一大批的經國之才。比如:唐伯虎、鄭板橋、吳敬梓、施耐庵、翁同和、張謇、陳獨秀等一大批江南才子。這裏也見證了大批世子平步青雲的輝煌。
夜晚的秦淮河,兩岸上,媚香樓、得月台、晚晴樓的招牌是那麼誘人。河中畫舫燈船穿梭往來,河畔九龍壁流光溢彩,栩栩如生。夫子廟前人山人海,熙熙攘攘。是的,秦淮河不乏寂寞,那總是那麼熱鬧,那麼誘人,那麼美麗,不管人事更迭,無問時事興衰,她總是可以那樣風情萬種,總是可以那樣從容淡定。
秦淮河上大大小小數十座橋,也是一道最美的風景,它歷經千年,卧龍凌波,連接着兩岸的歲月,連接着兩岸的情懷。這裏的橋有着南方獨特的風格,橋身拱起,形成微微的弧度,彰顯出江南水鄉的秀氣。秦淮河上的橋即是一道風景,也是秦淮河的魂靈。在秦淮河上眾多的石橋中,文德橋是最著名的一座橋。我來的不是時候,無法看到那“文德分月”的奇觀。據説每當農曆中秋和十一月十五午夜,只要天氣晴好,滿月正好在文德橋正頂上,如果站在文德橋上,就能看到在橋的東西兩側的河水中,各有半個明晃晃的月亮。清代文學家吳敬梓當年寓居南京時,就有幸此夜漫步文德橋,見此奇觀並詠詩道“天涯羈旅客,此夜共嬋娟,底事秦淮水,不為人月圓。”更為人們傳為美談的“太白捉月”就是在這文德橋上,詩人醉意朦朧,欣然跳下橋張開雙臂撈月。一時人們紛紛爭相來文德橋觀賞半邊月。
我雖沒有看到“文德分月”的奇觀,但卻在文德橋上看到了最美的日出。清晨,站在文德橋上向秦淮河泮池的方向看過去,秦淮美景盡收眼底,東方一片紅暈,美麗的日出再一次為六朝金粉地鍍上了光彩。旁邊有最長的大照壁映襯,少了夜晚的喧囂,四周一片寧靜,體味着輝煌壯闊的秦淮河又不失細膩的温柔,我陶醉在這温潤清晨,陶醉在這日光中的秦淮河。
一河銜古今,兩岸盡風流,千年秦淮,流不盡的芳香,流不盡的驚豔,秦淮的故事演繹成了歷史文明,時代賦予了秦淮文化的源遠流長,而她沉澱出凝香芳醇的厚重底藴,讓人情深至此,回味悠長……
壹點號 付延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