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善聞 羅雯/圓桌觀察員
從隋唐至明清,大運河作為經濟主動脈將中國緊密相連。今天,蘇州段的大運河繁華依舊。每天通過蘇州段大運河的船隻超過6000艘。京杭大運河每年20%的通航量出現在蘇州段。
“吳門轉粟帛,泛海陵蓬萊”。
“蘇湖熟,天下足”。
“五更市賣何曾絕,四遠方言總不同”。
······
古往今來的強盛經濟始終是締造蘇州大運河文化的物質基礎。放眼當下,大運河版的姑蘇繁華圖,正展開長卷,等着蘇州人精心繪就。
大運河襯托蘇州地位
公元8世紀中葉,盛唐氣象在安史之亂的戰火中漸漸凋零。彼時,朝廷官員和文人雅士紛紛逃離兵荒馬亂的中原,避難於川蜀、荊湖和江南。在一個失落了年代的深秋之夜,羈旅南國的張繼途徑蘇州城外的寒山古寺。這位躺在船艙內的進士下意識地朝外望去,但見秋月西沉,周天暗夜。烏鴉的啼叫聲讓人頓感寒氣逼人,於是憂從中來。詩人側過身去,藉着若隱若現的漁火,在憂愁中緩緩入眠。他耳邊迴盪着從寒山寺裏傳出的陣陣鐘聲,直到完全進入夢鄉。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上千年來,不朽的《楓橋夜泊》寄託了無數天涯過客的愁思。
除卻人文情懷,我們從社會經濟角度視之,陪伴詩人搖曳夢河的古剎鐘聲,其實也是當年蘇州和江南崛起的鳳鳴之音。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安史之亂後,中國經濟重心開始加速南移。包括太湖、錢塘流域的江南地區在農業、手工業、商業直至教育方面都呈現出後來居上、執天下牛耳的強勁態勢。那麼不斷疏浚和拓展隋煬帝時期開挖的、貫通南北的大運河以方便不同時期的漕運,就成了從唐宋到明清歷代王朝經濟政策的重中之重。滿載江南大米的船隻從杭州和蘇州北上,通過千里大運河陸續支撐着長安、洛陽、開封與北京的盛世繁華。從此國家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很大程度上仰仗大運河的暢通與否。蘇湖熟,天下足。在大運河經濟漫長的黃金歲月中,蘇州也確立了自身在古代中國經濟和文化版圖中的重心地位。
直至今日,大運河留給蘇州的遺產依然熠熠生輝。當年張繼的小船匆匆飄過之處,已成為舉世聞名的蘇州楓橋風景名勝區。她以“楓橋夜泊”之名,和滸墅關、橫塘驛站等其他九個景點合稱“運河十景”,一道承載着復興蘇州大運河文化的歷史使命。
蘇州“運河十景”
大運河蘇州段北起與無錫接壤的望亭五七橋,南至吳江桃源的油車墩,穿越相城區、高新區、姑蘇區、吳中區和吳江區,全長96公里(其中蘇州境內81.58公里,江浙兩省交界段約15公里)。
大運河蘇州段最為璀璨的一顆顆文化明珠,就是“運河十景”:
吳門望亭——“燈火穿村市,笙歌上驛樓”。擁有4000年稻作文化的望亭,坐擁運河公園、御亭等歷史文化建築;牡丹港、南河港等水系遺存等。目前,望亭鎮將打造“運河吳門第一景”,實施一田、一閣、一亭、一棧、一廊、一樞的“六個一”景觀提升工程。
滸墅關——“江南要衝地,吳中活碼頭”。昌閣風桅、龍華晚鐘、浮橋夜月、漁莊夕照、南河榆蔭、白蕩菱歌、管山春眺和秦餘積雪,構成遠近聞名的“滸墅八景”。接着,滸墅關將通過夜秀、夜宴、夜娛、夜宿、夜景和夜購構築“六夜傾城”,打造蘇州夜經濟新地標。
楓橋夜泊——“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楓橋風景名勝區規劃總面積14.15公頃,擁有楓橋古鎮、寒山古寺、古運河、楓橋、鐵嶺關“五古”特質。未來,景區會着力做好“一詩二遊三品牌”,為“楓橋葉泊”IP重新賦能。
舊貌換新顏的“吳中活碼頭”滸墅關。
“運河十景”還包括平江古巷、虎丘塔、水陸盤門、橫塘驛站、寶帶橋、石湖五堤和平望·四河彙集這七大景緻。每一處都刻有歷史烙印,每一景都充滿盎然生機。
“運河十景”是大運河留給蘇州的令人驕傲的文化遺產。大運河的蘇州段和城市的內城水系互相滲透,讓蘇州成為了一座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浮動園林。“運河十景”只是蘇州運河文明的一部分。大運河一路流經7個遺產景點,41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評彈、崑曲等6項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有9家園林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蘇州燦爛的人文歷史和富有活力的經濟發展,水溶交融地激盪於歷朝歷代大運河的浪濤中。對於今天的蘇州來説,我們要做的就是繼續傳承文脈,用現代的資源進一步開發大運河的各項潛力,讓大運河文化真正活起來、火起來。
古典文化須引入現代時尚
太湖文化和長江文化,在“最江南”的蘇州傳統文化中格外引人注目。而大運河文化,很長時間來並沒有得到和上述主流文化同等的重視。
同時,包括“運河十景”在內的、和大運河密切相關的一系列景區和遺產,在開發的過程中往往各幹各的、互不統屬。還有專家指出,由於早期城建佈局中運河沿岸主要以工業、倉儲和居民區為主,所以河岸兩旁景觀風貌缺乏整體性,景觀綠化也多以防護林為主,單調且缺乏觀賞性。這樣的歷史遺留問題對大運河文化帶的開發造成了不小的影響。
儘管不少景區發展得都非常不錯,然而因為缺乏必要的頂層設計和統一治理,致使其中所藴含的大運河的相關概念並沒有被凸顯出來。這不僅會制約景點知名度和美譽度的進一步提升,而且最終也不利於大運河文化這張蘇州文化牌的早日成熟。
大運河文化的開發是一項系統工程。
以打造“運河十景”為切入點,以一套切實可行而詳盡細密的頂層設計規劃佈局,是復興蘇州大運河文化帶的最佳方式。
在整體技術層面上,相關部門要通過綜合整治切實提升運河兩岸風貌,推進碼頭標準化和專業化改造,將沿岸工廠建設成為“花園式工廠”,在有條件的區域實現健身步道聯通。同時積極推進航道航運提標升級工程,統一提升防洪標準。加強水上交通管理,分級分類制定推行統一的船舶標準,嚴厲打擊各類違法違規行為。還有就是要不斷加強水環境治理,做好清淤工作,推進大運河蘇州領域整治,進一步提升水質。
具體到不同的景點,開發和創意的方式不勝枚舉。比如楓橋景區舉辦了“楓橋夜泊”大運河文化詩會,以後要繼續辦下去。用“活保護”積極打造船舫民宿、夜間沉侵式演出等,實現“千年一夜”的文化穿越。而橫塘驛站則完全可以圍繞“古驛站”這個核心元素,引進頂級專業團隊,完善規劃設計,恢復碼頭等古建築,還原運河驛站的歷史風貌。等等。
位於大運河與胥江交匯處的橫塘驛站。
“運河十景”中的任何一景都是別具特色的“打卡聖地”。蘇州應努力用政策和資源爭取更多的影視片和各路網紅們前來取景。一次次成功的取景,將使已名揚四海的景區更加如雷貫耳,讓還不太知名甚至有些名不見經傳的地方一下變得聞名遐邇。
大運河文化的開發既要突出畫舫、崑曲、評彈和小橋流水,也要吸收年輕人摯愛的漢服、5G和人工智能等現代時尚。只有與時俱進、文旅融合,才能重現大運河文明的勃勃生機。
繪就一幅古今交融的姑蘇運河繁華圖。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編輯:顧善聞
原創不易,費心費力;
倘若看中,歡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