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未了|古韻泉林 灩影流光

青未了|古韻泉林 灩影流光
古韻泉林 灩影流光

若荷

山東省泗水縣素有泉鄉的別稱,這裏既是著名的儒家文化所在地,又是我的血緣之地,祖籍故鄉。該縣泉林之畔,有多處知名的泉水,是古老泗河的源頭,它集觀泉賞景、親水品魚、休閒度假為一體,為生態園林型國家級旅遊風景區。這裏名泉薈萃,泉水眾多,有“子在川上處”,歷代文人墨客朝拜的詩文墨跡,還有清代皇家御苑等遺址景點,以獨特、自然的人文景觀,名聞遐邇,著稱於世。

時令已至深秋,我約朋友前去採風,據説這個時節不宜出行,問其原因,是葉落花枯,景色凋零,就連那擁譽無數的景點,都無法面對蕭瑟的秋景,何況這靜若處子,不羨鬧市的林泉,除非這些景點,具有濃厚的歷史文化背景。這話誠然。按照一貫的認識,秋天應該是枯瘦的,無論是日月中的廣寒,還是大地上的事物。還有——那泉。

是的,它真的是有點瘦了,如果許多年前,我沒有到過這泉,沒有親眼見過它如湧珍珠,沒有掬過那冬暖夏涼、飛珠碎玉般的泉水,我就不會一意孤行,趕到季節的最後一站,去泉林觀泉,看那湧之無盡、汩汩不竭的泉,一簾簾騰如碎雪,蔚為湖泊,形成的奇觀。否則,我也不會自豪地對它鄉遊客説,這是我的故鄉水,家鄉的泉。

可就在這個季節,我還是去了,在藍天白雲、秋日暖陽的陪伴下,去看那泉,那片映照心底的水泊。看環岸的楊柳,依依拂動,翠竹亭亭,幹練凝重。不是江南的“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而是北方“金風簌簌驚黃葉”的時候,溯泉而上,訪古尋幽,憑弔賢喆,踏進這個曾經的皇家聖地,歷代文人墨客目光裏的詩意勝境。

穿過那塊御筆書寫的文武官員下馬石,飛檐斗拱五彩繪製的牌坊,眼前的泉,便若“紅石”、若“湧珠”、若“甘露”、若“雙晴”、若“淘米”,擠擠挨挨,撲面而來。站在歷史深處的古御橋上,我一邊尋找歷史遺蹟,一邊聽身邊的遊客説,今年的雨水稀薄,泉也隨着地下水位的下降而不太旺,幾片泉水匯成的湖泊,亦比往年同期淺了許多。但那集聚而來的各路水渠,仍然濤濤不絕,絲毫沒有給人枯瘦憔悴的感覺。

去泉林,是為去觀泉,像形的泉,“雪花泉”“繁星泉”“金聚泉”“蓮花泉”“石豆泉”,依次而現,移步皆泉。那靜止的泉,紋絲不動的一潭,就像一塊透明的琉璃,波瀾不驚,清澈如碧,漱玉一般,泛出的大大小小的氣泡,如萬斛蕊珠,渙然如蓮。這平靜的潭中,舊的水源剛剛流出,新的水源就赫然融入,一股新鮮的活力,已不動聲色地悄然傾注,而那如鏡的水面,卻不現一絲的紋路。哪怕輕輕,淺淺的一點。這就是泉林的泉,看去靜止,卻細流涓涓,彷彿只有這樣,它才不涸不竭,瀠洄終年。

青未了|古韻泉林 灩影流光

而那淺淺的紋路,是否就能劃開一點聲音:“譁——嘩嘩——”,讓我們聽見。不!泉林的泉,要麼泉眼無聲,要麼水勢滔滔,玉屑飛濺,因而,它們又被稱作“鳴玉泉”“響水泉”“石縫泉”“趵突泉”。明代太守張文淵有詩為證:“萬壑吉間見此泉,分明文豹突平田。熱雄百澗宜皆殿,聲振千林讓獨先。”工部官員王寵亦在《觀泉亭記》中描繪:“其泉之巧,有若人博而湧激者,謂之曰‘趵突泉’……”

去泉林,為的是聽泉,而不僅僅是觀泉。於林中,我樂於聽風,于山中,我樂於聽雨,而於泉林之藪,我樂於聽泉,聽,自然是在眼裏,在心上,在與古人今人共日月的詩情畫意中。

泉林的泉,不像高山流泉那樣,有着不可阻擋的氣勢,泉流之聲,聲震百澗。泉林的泉,像個嬌羞的少女,在靜的水波里盪漾,在寂的綠蔭裏沉醉,她似夢、似幻;它清醒脱俗,婀娜多姿。據《泗水縣誌》記載,泉林“大泉五十有四,小泉不可勝數”,見於典籍記載的就達一百多處,被譽為“山東諸泉之冠”。專注於當地文史研究的作家郎興啓先生説它“泉源密佈,珠聯星列,五步成溪,百步成河,泉溪相連,互相灌輸,擠擠挨挨,難以計數,其密集程度絕無僅有。”

我去聽,聆聽一位儒家老人在陪尾山下泉水旁邊留下“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的慨嘆,於是那些泉,便與儒家文化有了一定的淵源,成為點綴在孔孟之鄉的一顆璀璨明珠。沿着歷史的傳説我去聽,酈道元來了,李白、杜甫來了,蘇東坡來了,于慎行來了,康熙、乾隆兩位皇帝來了,幾記清越的鑼鳴,我聽見,從歲月深處深深巷道里隱約傳來的那聲威嚴的喝令……

泉林的自然景觀美不勝收,文化底藴也相當豐厚,無論是“品推黑虎勝,合作玉虹流”的黑虎泉(明代治河都御史章拯詩句),還是“冷冷清泉苦鬥奇,蕊珠萬顆弄漣漪”的趵突泉(明代縣令張祚的詩句),都留下了文人騷客的足跡。就連唐朝詩人白居易在其《長相思》中也有“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頭”的名句。他們寫下的詩詞歌賦、美文妙句不勝枚舉。每一處景色,都留下了文人墨客的身跡。最值得一提的是,清時康乾二帝就先後數次駐蹕泉林,並且在這裏修建御苑行宮,皇家的青睞與威嚴,更加使這裏聲名俱顯。泉林景區的那艘古石舫,便是很好的明證,它將有關行宮御園的記載,宛若實物陳列一般躍然水上,成為確鑿不移的證據。

許多年前,我就曾到此一遊,那時泉林的景緻雖在,但是景區還沒有開發,三兩循跡而來的遊客,大多是由於痴迷傳説,骨子裏沾染了些文氣,崇拜着孔子和儒家文化。我也是偶然拈花,知道了還有這樣的去處,僅那麼幾個有趣的典故,幾首華麗的古詩,就頓生幽古之情,在從泗回蒙的路上,特意正了衣冠,拜謁“子在川上處”,尋訪上古下今遺留下來的遺蹟。同行的大姐撩開齊肩的垂柳,眼望腳下的一塊修長巨石指給我看,“那,就是清代行宮留下的石舫。”只見那石舫,上半舷露出水外,下半舷沉浸水底,兩側船舷內弧攏起,鏤空的船艙早已積滿歲月的流泥。不細觀,還真的以為是一艘廢棄的舊船,漆色脱盡,沉置水中,層樓棚頂皆無蹤影,一看便知年代深遠。我站在古船之上,繞行兩圈,憑弔懷古,頗感興味盎然。

青未了|古韻泉林 灩影流光

此次去,我找不到記憶裏那個石舫了,尋了半天,竟把它與黑虎泉旁蓮花橋面相混淆。就在將要放棄尋找之時,一位來自上海的遊客給了我一個提示,説公園深處還有一個古石舫,讓我豁然開朗。在他的引導下,終於找到位於東北方向的石舫。這艘整個行宮遺址中最有標誌性的古蹟,長二十米,寬約數米,用整塊巨石打造,舫弦與木質層樓銜接的契口依稀可見,舫弦與舫側的浮雕行雲流水,線條飄逸,足見設計與雕刻的精緻。

泉林的石舫建於1757年,是為乾隆遊覽泉林湖光山色而建的,供乾隆皇帝賞景品茶所用。泉林的水甘甜爽口,煮茶則色清味正,釀酒酒冽生香。史書載,乾隆二十二年正月十一日,以免江蘇、安徽、浙江累年積欠錢糧,賑江蘇清河等十九州縣水災,乾隆帝奉皇太后啓鑾出京師,開始第二次南巡。於是便有了這艘古石舫。在我國,古代君與民的關係常用舟與水的關係來比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荀子》)。“舫”的形象與舟相類似,築於水濱,便成了皇家園林中富情趣的建築物。比較著名的有北京頤和園石舫,蘇州獅子林石舫,南京總統府石舫,北大燕園石舫。

泉林之泉眾多,形成浩淼水泊,有水就有舟。舟是以石頭做的,深置於園林的水中,不用纜繩去系,也不用擔心象木船一樣順水漂走,所以這些石舫,往往都有一個“不繫舟”的題字。古詩中説,“野渡無人舟自橫”,就是中國文化下出現的絕妙之句。中國文化講究含蓄,在園林裏面建石舫,不僅是為了證明水是活的,可以行舟來遊,還能證明“舟自橫”,很有一番“野渡無人”的境界。

泉林之林,是泉水的重要依託,泉林之美,最巧妙的,莫過於泉、林兩字的結合。水澤豐沛,林木茂盛,於是泉林,不僅是泉水如林,多如牛毛,而且綠樹繁茂,環境優美。明代於若瀛曾描寫當時的景色:“陪尾之南,修木千章,蒼翠落水,上下一色。”那麼當時清行宮御苑,必然也是景緻錯落,清幽如畫。康熙皇帝專門為此而著《泉林記》,一句“密柯重林帶野煙”,構畫出一幅迷人的人間仙境;乾隆皇帝也有“林色泉聲欣始遇”的詩句留存於世,他們都把林木作為泉林的重要景物,且賞且歌,陶醉於林光泉韻之中。

康熙在位時重農治河,興修水利,不知是否與此有關。他還親自參加農耕,詢問百姓農事,感慨頗多。有報道説,廣西梧州市倒水鎮農民,在維修村中石梘河攔河壩水利設施時,在河谷的石壁上,發現幾處乾隆年間修建的水利設施石刻碑文,這段水利設施在使用了整整二百五十多年後,仍然發揮着一定的灌溉作用。這也與乾隆帝重視水利,應用於農耕、生態不無關係。

正因此,這位關注水利,樂於農耕,才情飛揚,被譽為盛世之帝的乾隆皇帝,才能興會淋漓地寫下“川氣滃然連古樹,暮舂邈爾隱遙岑”“拂埭竹簧常入座,搖窗松蓋亦籠岑”“嫩綠初看拂籟輕,春煙一片忽來橫”“芳勒杏花春未放,素皴杞樹雪初晴”的詩句,那種春光融融、如詩如畫的萬千姿態,呼之欲出,為美麗的泉林增添了一份尊貴的帝王之氣。

青未了|古韻泉林 灩影流光

沿着這些古籍的字裏行間,我看到了明代太守張文淵的“萬壑中間見此泉,分明文豹突平田。勢雄百澗宜皆殿,聲振千林讓獨先”,文學家于慎行的“林麓黝儵,大木千章,非楸非梧,輪囷離奇,臃腫浮著,如芝如菌,如鳥雀巢,效奇呈巧……”。古時的文人崇拜自然,敬畏自然,對大自然充滿感激之情,所以才有了這發自內心的由衷讚歎。這讓我想起了《呂氏春秋》的一段話:“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焚藪而田,豈不獲得,而明年無獸。”遠在戰國時期人們就有了關於環境保護的意識,而當前,我們許多人中對環保還感到陌生,不僅陌生,甚至去忽視它破壞它,這不能不讓我們深思。

俗話説,出人傑之地,必有靈秀之處。古老的泗河,孕育了東夷文化和儒家文化,成就了源遠流長的泗河文明,這不僅緣於古老的儒家文化,還緣自於泉林的“聖源”之説。史書記載乾隆皇帝曾經九下江南,每至泉林,都謁聖攬勝,心中湧出無限懷古之情。聯想到當初聖人登臨陪尾山而發出“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的人生慨嘆,目睹現實當中諸泉躍珠噴玉、永無衰竭之狀,遂寫下“泉林豈是泛林泉,聖蹟昭如雲漢懸”,意為泉林絕非一般林泉相比,而是“聖源”,“聖泉”,稱頌“林是儒林泉聖泉”,並將其泉林行宮的居所命名為“近聖居”。至今天,雖然歷經風雨聖蹟不再,但步入泉林,仍讓領略泉林美景的我們,感受到那些穿越千年的人文古韻,使面前這些流經歲月的泉,生態的泉,生命的泉,煥發出無限的綠色生機。

作者簡介:

若荷:本名宋尚明,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作品散見《中華散文》《散文選刊》《散文•海外版》《散文百家》《滿族文學》《名作欣賞》《青島文學》《延安文學》《少年文藝》《山西文學》《青年作家》《黃河文學》《時代文學》等知名報刊,作品編入小學語文課本、高中語文試卷和中學生拓展閲讀課本,入選《中國散文年選》《中國精短美文精選》《中國好散文》《中國散文排行榜》等選本。著有《悠悠茶香》《像一片葉子一樣成長》《高天上的流雲》等多部散文集。曾獲“沂蒙文藝獎”“齊魯散文獎”“當代最佳散文創作獎”“中國金融文學獎”“冰心散文獎”等獎項。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314 字。

轉載請註明: 青未了|古韻泉林 灩影流光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