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天,露營彷彿“橫空出世”,成為最火爆的休閒度假方式。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帳篷露營更是掀起熱潮,飛豬數據顯示,五一假期露營訂單量環比增長超350%。不僅如此,露營熱也催生出露營經濟,包括旅遊企業、景區以及户外裝備等,並對目的地旅遊經濟產生帶動效應。
那麼,在朋友圈和社交媒體“刷屏”的露營究竟從哪裏來, 未來又將到哪裏去?在露營旅遊的帶動下,哪些產業將獲得長遠發展?目前國內露營產業存在哪些短板,國際上是否有成熟經驗可以借鑑?就露營旅遊的起源、現狀以及未來發展等問題,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採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教授魏翔。
露營,20世紀70年代伴隨國際大眾休閒旅遊出現
露營從職業化、專業化的形式,走向了休閒旅遊。
新京報:今年露營突然火爆,但並不是“橫空出世”,作為一種休閒方式和休閒文化,露營起源於哪裏?
魏翔:露營作為一種休閒方式,有它的前世今生。露營的基礎就是國際大眾旅遊的興起。20世紀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國外專業化旅遊興起,或者叫專項旅遊,比如探險旅遊,露營也由此出現了。可以説,第一代露營是應小眾户外探險而誕生的野外露宿,屬於比較高難度的專業領域,還不能稱之為“露營旅遊”,只是與户外探險伴隨而來的露營需求。
第二階段,露營開始從職業化、專業化的形式,走向了休閒旅遊。這個階段的露營在技術上已經沒有那麼高的挑戰,主要跟隨徒步旅行人羣的增多而壯大,但依然是一個相對專業化的小眾休閒方式。大概在30年前,國外休閒度假旅遊逐步成熟,露營隨之進入第三階段,即成為普通人度假住宿的一種替代性需求。
到目前為止,這三個階段的露營形式並非一代取代一代,而是共存,其消費人羣主要分兩類,一類是專業户外運動羣體,一類是家庭親子羣體。
加速中小型旅遊企業優勝劣汰,助力户外休閒產業長遠發展
目前國內露營市場呈井噴式發展。
新京報:業內有人認為,國內露營的火爆只是在疫情影響下的“曇花一現”,你怎麼看?
魏翔:和歐美日等國際露營市場相比,國內露營旅遊跨越了第一個階段和第二個階段,直接進入第三個階段,即大眾休閒式露營旅遊,這主要與國內消費者休閒偏好有關。國內露營旅遊雖然跨越了階段,但沒有跨越邏輯,依然是以大眾旅遊為基礎,也就是隨着國內大眾旅遊的興起,才有了露營旅遊。目前,學界普遍認為,國內大眾旅遊是在2000年至2010年開始走向成熟,在之後的10-15年,中國休閒旅遊開始萌芽,並最早誕生一批露營旅遊,包括帳篷酒店、房車營地以及如今火爆的個體露營。
國內露營市場有兩個鮮明特點,一是井噴式發展,特別是最近半年尤為火爆;二是升級換代非常快。這的確跟疫情有關,但需要強調的是,疫情不是國內露營旅遊火爆的觸發器,只是助燃劑——也就是説,即使沒有疫情,國內露營市場也處在了觸發點上。近兩三年,國內的帳篷酒店、房車營地都已經有了很好的基礎,只是在大眾露營方面加速推進了一下,使消費需求在疫情期間井噴。
新京報:露營市場火爆,帶動了哪些產業,是否具有長遠優勢?
魏翔:近期,露營市場火爆的確帶動了不少產業的發展,但我認為有兩類產業具有長遠優勢。第一,露營作為一個觸發點,將推動國內中小旅遊企業的優勝劣汰,淘汰大量做標準化傳統業務的旅遊企業,促進一些做俱樂部或者專業運營的中小旅遊企業加速轉型。
第二,露營將帶動休閒裝備產業的長遠發展。國內休閒裝備業一直受需求的抑制,沒有爆發出來。其實,休閒旅遊本來也在發展,但露營的前期業態,比如説房車營地,確實可以拉動高端製造業,不過受眾太小,需求不夠。而大眾露營克服了之前的缺點,又迎合了國內的大眾消費以及大規模市場效應,從而觸發户外休閒裝備的發展。同時,中國在製造業方面,特別是在終端的製造業方面,有着強大產能。所以説,供給和需求結合起來,具有長遠優勢。
不要一味做大,分區域、分地點式露營運營更合理
新京報:露營突然火了,但也引發了一些問題,包括林業安全、公共綠地保育、環境保護等。你認為目前露營市場存在哪些短板和亂象?
魏翔:露營火了之後,也引發了一些問題,比如安全、環保以及其他公共管理問題。目前當務之急是露營經濟的相關經濟體,無論是公園、營地還是帳篷酒店,都不要只想着掙錢,還要做好環保,定好分配機制,尤其是要做好前置規劃和前置監管。
露營企業一定要吸取共享單車的經驗教訓,二者有相似之處,因為露營營地也涉及佔用公共資源的問題。如果政府及相關機構前期不給公共用地定價、定標準,企業就會過度進入,把公共用地當成免費資源過度使用,事後再對其進行成本追加和監管,則會給企業帶來意想不到的成本遞增,最後反而把發展起來的企業壓垮。因此,露營運營商要想長遠發展,一定要做好前置成本規劃。
針對國際露營經驗,我們既要借鑑,也要揚棄。歐美的露營模式是大規模房車露營地,但是根據中國自然資源的特點,我們對環境的規制會非常嚴格,因此,國內要做大規模的帳篷酒店、帳篷、房車營地非常難。
在國內市場,露營不適於規模化,因為它對環境的依賴性很強,是一個環境脆弱型產業,中國的規模化露營,是基於大需求的分散式運營。大家都喜歡露營,總體需求規模可以很大,但在運營方面應該是小規模的或者説是分區域、分地點的。我們既要借鑑國際露營市場的經驗,也要知道大規模的露營開發和運營是不可取的。
新京報:未來露營應該如何縱深發展,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拍照、打卡階段?
魏翔:國內露營的未來發展,首先要尊重規律,迴歸常識,露營是基於大眾旅遊基礎的一種休閒業態,未來有兩大發展方向。一是向專業化、小眾化的縱深方向發展,比如探險俱樂部、極限運動俱樂部,它們提供的露營產品是高價格、高技術型的,擁有一個固化、回頭率非常高的小眾羣體。
第二,露營不應該看成“露營+”,而是“+露營”。露營本身是一種延伸住宿,從這個角度來看,露營跟民宿一樣,民宿發展到現在的困境,恰恰就是變成了“民宿+”,而實質上應該是“+民宿”——我們在旅遊、研學、度假過程中,要換一種住宿方式,比如住兩天酒店,住兩天民宿,再露營一晚。本質上,露營和民宿都是配套設施,是對大眾旅遊和國民休閒的一種配套、更替和嚐鮮,因此,露營未來發展趨勢是在跟上大眾休閒需求爆發的同時,自己也能發展好。
目前,國際一些露營發展比較成熟的經濟體可以給出現成的參考性建議,幫助我們把露營與自駕以及户外活動結合起來。比如一些國家公園裏設置法定營地,標示什麼地方可以露營,什麼地方不能露營;加強露營地管理,定期有工作人員巡視,保證營地的安全性;完善公共服務,比如夜間照明、水電基本供應等。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曲筱藝
編輯 李錚
校對 劉軍
圖片 IC pho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