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農家小孩把秦國虎符“玩”出原形

1968年陝西咸陽的一名初中生在放學回家的路上,踢踢這踢踢那,在路邊水渠附近發現了一枚發亮的白色小石頭,沒想到陝西曆史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皇后之璽”就這樣被發現了。南宋時期的一個“官二代”,在歷史上既不出名也不露臉,他一生中做過最大的事可能就是給奸臣賈似道寫過舉薦信,還是無意中做的。這位官員的簡歷,沒想到在2005年因一次盜墓事件而重見天日,更沒想到的是,這份尋常無奇的簡歷,卻是整個宋代三百年間唯一可以看到的一份個性化手寫的紙質文書。

馬未都:農家小孩把秦國虎符“玩”出原形

陝西曆史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皇后之璽”

什麼樣的文物被稱之為國寶?一件東西又是如何變為國寶的?中華文明在歷史中留下很多物質文明的代表作,其中大多數寶貝在歷代王朝更替和天災人禍中損毀殆盡。而遺留下來的寶貝大多經歷了“如有雷同,純屬巧合”的傳奇經歷。每一件國寶都有它獨特的故事,就像一份人物小傳一樣無比精彩。近日由觀復博物館創始人、文物收藏家馬未都出版的《國寶100》就是這樣一套以國寶故事為主線的文物普及讀物。這是部一家之言,作為首批入選的國寶,馬未都曾説過他選擇國寶寫入書中的主要標準就是這件國寶背後的故事性。

險些成為廢品的國寶

書中的100件國寶分佈在世界各地,類別涉及青銅、陶瓷、玉器、漆器、傢俱、法書、碑帖、繪畫等多個門類,時間從幾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一直到清晚期,它們有的得到無數讚譽,被國內精心收藏,有的在歷史變故中輾轉定居異國他鄉。有些國寶是歷代皇家寶庫中遺留下來的,還有更多的國寶是在20世紀才有了蹤跡的。我們經常聽到人們説的一個笑話,在陝西修建地鐵是個極為困難的事,你不知道下一鏟子是不是就挖到了誰家的古墓。

陝西是中國的文物大省,發生在這裏的文物故事數不勝數,有因施工而挖出的唐代大墓,有農民為了打井而發現的秦兵馬俑,有初中生在路邊順腳踢出來的“皇后印璽”,有因為抓捕蜂擁而至的盜墓賊而發現的千年古墓,當然還有這件差點被當成廢品賣掉的國寶“杜虎符”。

1975年西安市南郊沈家村一個12歲的孩子,在幫大人整平土地時,在地裏撿了個佈滿綠繡的小銅虎。當時那個孩子一看以為是個玩具,回家衝了衝就給妹妹玩了。他並沒有想到這是件文物。“生坑”就是剛出土的保留着出土的痕跡,而“熟坑”則是經過各種人把玩,出土痕跡不清楚的。這件小銅虎在妹妹手裏把玩多年,愣是給玩成熟的了。後來這家人賣廢品,想把這銅虎當廢銅買了,但是收購站給出的價格還不到三毛錢,想來想去還是給孩子玩了。

這件銅虎在妹妹手中磨沒了鏽,露出了金字。直到有一次妹妹手勁兒一大竟然把這個銅虎打開了,他們才發現這東西里面一面帶着凹槽,另一面突出一部分。大人們這才覺得這可能是件好東西,帶到陝西曆史博物館一鑑定,才發現這就是古人用來調兵的虎符。大人本來想用這個虎符換件軍裝,但是陝西曆史博物館哪有軍裝,於是改成獎勵發現者50元錢,這件虎符就這樣入藏了陝西曆史博物館,成為了一件非常重要的文物。

馬未都:農家小孩把秦國虎符“玩”出原形

戰國 杜虎符 陝西曆史博物館藏

這件國寶別看個頭小,在古代來頭可不小,是帝王諸侯調動軍隊的唯一憑證。古代秦國杜縣的長官持有左半部分,君王持有右半部分,如果要調動50人以上的部隊,就需要兩塊虎符合在一起才可以調動。以律令作為依託。將領在外打仗只認符不認人,比如信陵君竊符救趙的故事就是虎符作用於國家權力的最佳體現。可見這小小的虎符在那時,是多麼重要,目前發現的虎符有三個,分別為:新郪虎符(藏於法國巴黎)、陽陵虎符(藏於國家博物館)、杜虎符(藏於陝西曆史博物館)。

跨越大洋的尋寶之路

在海外的眾多國寶中像圓明園獸首那樣能引起全社會轟動的畢竟在少數。還有很多流落在異國他鄉的國寶在一些不為人知的角落,經歷着不一樣的故事。馬未都在書中隨着國寶的故事引出了一些收藏界、文物圈內的老故事。

《淳化閣帖》一共有十卷,是我國最早的書帖。由宋太宗下旨,根據宮內秘閣所藏的歷代名家精品書法,集結拓印成冊,於淳化三年成帖。這套帖可以説是宋代以前優秀書法的彙總,既是集結也是一種定論。而後皇宮內的一場大火讓《淳化閣帖》的原本及書法原作都燒沒了,所以這套書帖在宋代就十分珍貴。

20世紀八九十年代,經常能在蘇富比、佳士得的紐約拍賣錄上看到中國碑帖出現,當時國內的大多數碑帖都被毀了,而在國外,這些碑帖雖然是被人當成寶貝帶出國的,但是隔個百十來年,新的擁有者不再知道這些東西的價值,所以就出現在拍賣場上了。《淳化閣帖》第四卷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出現在拍賣場上。當時被稱為“中國古董教父”的美國人安思遠,在中國留學生助手的勸説下,決心花大價錢把這部碑帖買了。他前後買下了《淳化閣帖》的第四、六、七、八卷,為這四卷碑帖安思遠花了30萬美金,那個年代這可是筆巨資。

馬未都:農家小孩把秦國虎符“玩”出原形

北宋《淳化閣帖》上海博物館藏

安思遠畢竟是古董商人,他的主要目的還是買賣,但當時,除了中國人基本上沒有其他買家。所以,1996年安思遠帶着《淳化閣帖》來到北京故宮博物院展出,當時中國書畫界的大佬紛紛前去觀看,啓功先生更是激動地説道:“我都沒有想到,我在有生之年還能看到它”。以啓功先生中國文物鑑定委員會主任的身份説出這樣的話,可見這件文物的貴重。當時故宮博物院就想借這個展把《淳化閣帖》留下,但價格始終沒談攏,安思遠提出的用故宮裏淘汰的文物交換的計劃,一來二去也沒有換成。

雖然故宮博物院沒有買成,但《淳化閣帖》展出的消息出來後,上海博物館立馬注意到了,這套帖一直是上海博物館的重點尋找對象。聽説故宮沒談攏後,上海博物館先後輾轉找了很多人去和安思遠去談,但都沒有結果。後來還是找到了和安思遠私交較好的國家文物局外事處處長王麗梅,通過她從中斡旋這才有了眉目。

三番五次的跨國溝通後,安思遠出於對中國文化的熱情,也希望《淳化閣帖》能夠藏入上海博物館,於是他開出條件可以以450萬美金出售給上海博物館。這個消息透露出去後,各地的博物館、拍賣行、個人收藏家紛紛上門求購,有些人甚至願意出更高價購買,安思遠雖然是個商人,但對中國文化還是有感情的,於是他堅持這套書帖賣給上海博物館是他心中的首選。最終,2003年4月,在啓功先生、王麗梅的奔走下,《淳化閣帖》四卷終於以450萬美金的價格賣給了上海博物館,刷新了當時中國書畫作品的世界紀錄。

《淳化閣帖》素來是歷朝歷代文人的心頭肉,眾人都已能睹見它為幸事,而《淳化閣帖》順利入藏上海博物館也是中國文化的幸事,同時六冊字帖依舊下落不明,也算是缺陷之美。在文章結束時,馬未都還專門介紹了碑帖收藏的知識,什麼叫“初拓本”“二拓本”,什麼叫“烏金拓”“蟬翼拓”,歷代拓本的微妙之處,拓本的保護方法等等。

不限國籍的中華國寶

《國寶100》的選寶標準,並不只以藏在中國,屬於中國為限,而是拓展範圍,不以此時此地制約歷史。比如其中介紹的“唐·嵌螺鈿紫檀五絃琵琶”就是一件收藏在日本正倉院的千年前的樂器。這把琵琶還是日本聖武天皇生前所用之物,被稱為御物,木製樂器能保持千年還能有如此身形樣貌的,世上僅此一“孤品”。據説這件琵琶是唐玄宗送給聖武天皇的禮物,隨着遣唐使一路回到日本的。雖然這只是個傳説沒有歷史記載,但是人們更願意相信這個傳言,因為這個琵琶確實太精美了,不像是一般的器物。

這件琵琶通體由紫檀木做成,上面則使用了頂級的螺鈿工藝,將螺殼、海貝磨成人物、花鳥等圖案鑲嵌在琴身上。從圖案方向我們也可以看到,古人彈琴是橫握的,不像現在豎在胸前彈奏,有點像彈吉他的感覺。唐代人經常騎馬和駱駝,而琵琶作為隨身樂器一般掛在脖子上,沒事就彈兩下非常自由愜意,這和現在彈琵琶的那種正襟危坐有着不一樣的氣質。

當時,唐朝的流行樂器是四弦琵琶,五絃琵琶作為一種特殊的琵琶,曾記載在《隋書·音樂志》上,白居易有首詩《五絃彈》形容的非常形象,可見這種琵琶音域之廣,樂聲之美妙。然而文字形容的再貼切再美妙,一旦實物消失後,人們就只能憑想象再造,而這多出來的一弦,就好比《廣陵散》,只能用形容詞來填充,再也無法得見。五絃琴自宋代以後就失傳了,千年以來人們再也沒有見過它,直到正倉院的五絃琵琶向世人公佈,今人才得以見到千年前的傳奇琵琶。

馬未都:農家小孩把秦國虎符“玩”出原形

唐 嵌螺鈿紫檀五絃琵琶(正、背面) 日本正倉院藏

正倉院為何能將千年前的木製樂器保存完好,馬未都就其建築、環境等方面為讀者介紹,讓讀者對這座被稱為“唐代傳世文物寶庫”的地方有着全面的認識。在人為的制度方面,正倉院也有着嚴格的要求,自正倉院收藏五絃琴至明治時代這一千年間,五絃琴只進行了十二次清點和曝晾,大部分時間裏連皇室成員都難得一見。明治維新的重要人物伊藤博文,也只被明治天皇特許過一次,遠遠的觀望寶物而已。

這件寶物雖然自贈予的那時起就歸屬日本,但其凝聚了中華文化的藝術和審美。如果只從實用性上看,琵琶自然是裝飾越少越好,方便攜帶和彈奏,而這件“御器”,也向我們揭示,在唐代琵琶不僅僅作為樂器為了聽,而更是為了作為藝術品觀賞,為了看。

這本以故事為主的文物普及書,向人們講述了從這件國寶的誕生,到歷史的傳遞,再到進入博物館收藏,這期間豐富而多彩的故事。每一件不會説話的文物經歷了上百上千年的歲月洗禮,可以説每一件國寶的背後都有一個或驚奇或意外或傳奇的歷史經歷,豐富着它們自身的價值。(責編:陳夢溪)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735 字。

轉載請註明: 馬未都:農家小孩把秦國虎符“玩”出原形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