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旅遊體驗方式單一,日益成為影響遊客體驗感的大問題。因長期以來形成的思維慣性,各地提起紅色旅遊,就想到找房子辦展覽,或者逛革命遺址、看紅色文藝作品。傳統紅色旅遊,將一件件實物或圖片,升級為“教書先生”的角色:只是單方面發佈信息,缺乏生動解釋,不與時代需求接軌。一味説教,恐怕愈來愈走不通。
在豐富文旅供給的背景下,一些地方開始探索紅色旅遊的“新玩法”。除了開發文創,近期業內還出現一種“沉浸式體驗”的營銷模式。所謂沉浸式,通俗講是讓遊客參與進去,產生現場感、減少距離感。比如有的景區,利用革命遺址或紅色資源富集的山村,發展沉浸式演出。演出由當地百姓自編自演,舞台就是老區人民曾經生活過的農家院子。無限逼近歷史,將紅色歷史的生活情境近距離呈現在觀眾面前。
如此的沉浸式演出,一經推出就成為業內熱門話題。有一點可以明確,即紅色旅遊本身,是在堅持社會效益基礎上,努力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社會效益第一位,不能有絲毫動搖,這是紅色旅遊的獨特優勢。堅持雙效益共贏,也不能忽視。畢竟,紅色旅遊要發展好、持續下去,必須關注其產業性質。不考慮經濟效益,只是唱高調,不符合新時代的市場規律,也會影響傳承傳播效果。
逛紅色景區,跟着講解員走,這種傳統遊覽模式,有點像課堂上跟着老師讀課本。只不過,紅色景區的遊客,跟小學生還不同。無論接受能力還是接受方式,大家都希望遊覽過程能更活潑一些,更愉快一些。宏大主題的闡釋,不一定非得用沉重的方式。就像如果讓孩子理解家庭的重要性,一些生活細節的展示、一些言傳身教的做法,可能比耳提面命講大道理更合適。
前幾年,為發展好鄉村旅遊,一些地區開打融合牌,將瓜果採摘、花卉種植、民宿體驗等,與鄉村旅遊有機融合起來,效果不錯。紅色旅遊的繁榮,也應該借鑑融合理念。比如,沒有老區羣眾參與,紅色旅遊的故事就講不好;沒有地方民俗文化資源的展示,紅色旅遊的發展就缺乏後勁。
發展紅色旅遊,紙上談兵近年來已經不少。怎麼去幹?還得靠市場和人氣去檢驗。不聚焦市場需求,不考慮遊客尤其是年輕遊客的實際需要,紅色旅遊只能按部就班,實現不了大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