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廣州6月13日電題:將熱愛進行到底——73歲的鐵枝木偶戲傳承人故事
新華社記者鄧瑞璇、孟宜霏
疫情期間,不少人停下了工作的腳步,而73歲的陳俊龍,則在家中忙得連軸轉。
陳俊龍是廣東揭陽市翁洋村的一名村民。今年初,他接到馬來西亞一家木偶戲團的一個大訂單,定製近百件鐵枝木偶。
鐵枝木偶戲是盛行於廣東省潮汕地區的一種民間戲曲。一個小巧的戲台上,中間垂一布幔,枱面佈置小桌椅,兩三位表演者在約1平方米的小戲台後面,用3根鐵枝操縱木偶人在台前做出各種精彩的戲劇動作,後台配以潮劇的曲絃樂和唱詞——儼然一台微型潮劇。
鐵枝木偶戲的絃樂唱詞均來自潮劇,又在潮劇的基礎上,把所有劇中人物的唱、做、念、打都通過木偶人惟妙惟肖地表現出來,難度則更上一層。揭陽市青年潮劇團團長黃錫宏介紹,晚清至民國時期,揭陽鐵枝木偶戲在潮汕地區十分普及,許多著名的潮劇藝人都來自木偶戲班。
2011年揭陽鐵枝木偶戲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陳俊龍是這一項目的省級傳承人。
陳俊龍從事鐵枝木偶製作已經有40多年的時間。他從小隨着父親的木偶戲團到各地演出,與木偶戲結緣。20多歲時,他發現木偶製作的藝人逐漸變少,便開始對木偶進行記錄,模仿研究木偶的製作工藝,對木偶戲又有了新的熱情,逐漸從木偶表演藝人轉行成為木偶製作藝人。
用杉木鋸成木偶的身體各部位,再細緻雕刻成型;用鐵片將木偶的身體拼裝起來;繪好衣服的圖樣,再依樣繡好,裁剪出木偶的衣服……
一個木偶的製作,需要雕削、繪圖、複印、墊、繡、剪、貼、縫、釘、組裝等十幾道工序才能完成,考驗着製作者的木工、美術、刺繡甚至是縫紉的功力。這些對於陳俊龍來説,已經駕輕就熟。在他看來,最費工時的莫過於服裝的製作。
“一場完整的木偶戲大約需要40個不同角色的木偶。”陳俊龍説,因此,他要根據不同的角色身份做出不同花紋的服飾、頭飾等。侍衞、侍女等角色的服裝簡潔,快的時候他一天就能製作完成。而皇帝、宮妃、宰相等角色的繡工就比較複雜,需要精美的圖案和複雜的潮繡繡法,使作品具有浮雕立體藝術效果。這往往要用上五六天甚至更多的時間。
這些年,陳俊龍也在細節中不斷改進木偶的製作工藝。操作杆怎樣才能更靈活、頭部連接處怎樣才能更牢固、人物形象怎樣才能更鮮明……一次次的嘗試提升中,陳俊龍和他的木偶得到了越來越多的認可。
如今,潮汕地區大部分的鐵枝木偶戲團,都會從陳俊龍這裏定製木偶。隨着潮汕人的腳步,木偶戲也走向更遠的地方落地生根。我國香港、台灣地區乃至東南亞的木偶戲團也慕名前來購買。
純手工製作木偶經濟效益並不算高,現在潮汕地區像陳俊龍這樣製作木偶的手藝人已經不多了。讓陳俊龍欣慰的是,耳濡目染之下,他的妻子、兒子、女兒都掌握了一些技藝,能幫他一起製作。
如今,陳俊龍的木偶製作中心成為揭陽鐵枝木偶戲的傳承場所之一,吸引了更多的人來了解、學習這一技藝。“我希望這門技藝能好好傳承下去,讓鐵枝木偶不光在戲台上出現,也能走入更多人的生活中。”他説。(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