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家村是中國傳統村落。《韓城市地名志》載:元至順二年(1331年),黨姓先祖黨恕軒自朝邑逃荒至此,建村而得名。
古民居四合院是韓城民居的典型代表。黨家村古建築羣作為山陝古民居的典型傑出代表,於2001年6月25日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五批),2003年入選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第一批),2006年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2013年被列入全國六大重點保護利用古村落(西北地區唯一一家)。
2016年12月,黨家村被評為國家4A級景區。黨家村被國內外專家譽為“東方人類古代傳統文明居住村寨的活化石”“世界民居之瑰寶”。英國皇家建築學會查理教授曾説道:“東方建築文化在中國,中國民居建築文化在韓城。”黨家村選址合理,符合風水,建築佈局遵循“禮制”,下村上寨,村寨相連,整個建築將文化、道德、民俗、信仰融為一體,國內外專家譽為“民居瑰寶”,堪稱“東方人類古代傳統居住村寨的活化石”。
黨家村建築緊湊、村寨相連,保護完整,至今保存有古塔、古暗道、古井、祠堂、私塾、哨門、看家樓、節孝碑等18處公共設施,錯落有致地坐落着123院元明清三朝四合院。保存古巷道20多條,14條河石鋪就的巷道長短相濟。祠堂11座,哨門24座,13處私塾,11眼水井,澇池一座。文星閣、節孝碑、惜字樓、關帝廟等建築一應俱全,村東南的文星閣、東北的“泌陽堡”。黨家村民居結構基本為三架樑,做法簡潔,有廊者多一架。房屋形式以硬山為主,少量懸山。建築裝飾,石雕、磚雕、木雕一應俱全。公共設施主要有:文星閣、節孝碑、祠堂、看家樓亦稱望樓、哨門、泌陽堡寨牆、下村上寨聯繫的道路。
黨家村始於元代,距今已約700年曆史,因所處地段呈葫蘆形狀,俗稱“黨圪嶗”。當初黨姓、賈姓商人流落於此,起屋建村,因黨姓為多,故稱“黨家(賈)村”。明成化年間,黨、賈兩姓聯姻,合夥經商,生意興隆,成為地方鉅商富族,因而明清兩代有較大規模興建。
黨家村房屋都是由青瓦青磚建成,晴天無塵、雨天無泥,古色古香,別具一格。無論哪裏的四合院都有以下三個特點:一是圍繞院子,四邊佈置各類房屋;二是門窗開向院子,對外不開窗;三是方位必正,譬如,如果院落所在不正,或者撇下一些不用,或者將不足填補方正。而從工藝上看,這裏也同京晉名院一般精細。不同處是:這裏的房屋多為兩層;院落小,捱得緊,簡直擠在一起;門道多為走馬樣式:上首房屋不住人,只用來祭祖待客。
黨家村的選址體現了建村人高超的智慧,村子西邊是水庫,東邊幾千米之外就是黃河,一條叫做泌水河的河流繞着村子南邊流過。正因為村子周圍有水的存在,滋潤了這裏的草木,也減少了灰塵附着。
黨家村處處可見大大的“福”字,基本上都是仿照壁所刻的“福”字,這個“福”字形狀是由一支抬頭鶴和一隻低頭鶴組成,鶴代表長壽,有福有壽,福壽雙全,福壽萬年。到訪黨家村的遊客多喜歡在這個“福”字照壁上摸一摸,拍照留念,也沾點靈氣、福氣。
據傳,這個“福”字是入士鄉賢黨蒙從京城帶回的慈禧太后賜給他的禮物,因之稱為“慈禧賜福”。他是黨家村的驕傲,直到現在,村人依然時常提憶起這位先賢。黨蒙六世孫現在尚生活在黨家村。
黨家村人總把他們的人生理想、道德標準等文化內涵與審美一起融入建築之中。黨家村的節孝碑是由清光緒皇帝下令修建的。節孝碑建在路旁,有兩丈多高,除了碑底是青石之外,其餘部分都是由仿木磚雕建成,它是黨家村的磚雕藝術之最,堪稱磚雕中的精品。
黨家村的先輩們發財不忘治家,他們把自己從生活中悟出的為人之道、處世之理等,用考究的書法、精美的雕飾刻在正對大門的照壁或庭院、廳房的醒目處。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幅大字家訓,左右兩側各刻“山高”、“水長”二字,意在志向更高更遠。讓子孫後代日日見、時時讀,從中獲取裨益。
黨家村的產業主要以傳統農業、種植業為主。由陝西省古建設計研究所2001年編制了《黨家村古建築羣保護規劃》、2014年編制了《黨家村文物保護工程總體方案》,其中保護與利用規劃編制科學合理,保護原則、內容和範圍的確定適合古村落。黨家村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行鼓、秧歌、古門楣題字、印花袱子、面花製作技藝、石子饃、鞦韆、餛飩、羊肉胡餑、手工製作門簾、剪紙、布藝製作、米醋。
那村、那巷、那墀頭、那走馬門樓、那門楣……總有一處勾起中國人的鄉愁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