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遺產尋訪┃8071廠——生產的無線電元件上過衞星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郭學軍

工業遺產尋訪┃8071廠——生產的無線電元件上過衞星

原8071廠粉刷一新的五車間金加工廠房(郭學軍攝)

在濟南市南部山區柳埠街道亓城村39號植被茂盛的山坡上,有一處名為中鐵藍海•袁洪峪康養度假中心的園林式建築羣,濟南新七十二名泉之一的苦苣泉等名泉就藏身其中。遊客到此度假休養,可能只會把這裏當成一處山清水秀、環境幽靜的康養度假中心。豈不知,這裏曾經是一家擁有紅色底藴的小三線軍工企業—8071廠的廠址,至今一些工業遺產基本保存尚好,只是有些工業建築表面已被裝修粉飾。

工業遺產尋訪┃8071廠——生產的無線電元件上過衞星

原8071廠唯一基本保持原風貌的五車間衝壓廠房(郭學軍攝)

8071廠是1970年8月開始建廠的山東小三線軍工企業,對外名稱叫山東電訊一廠,軍工代號為國營8071廠,通信地址為817信箱。1981年,因國內外形勢變化,該廠被關停,廠房建築整體轉讓給濟南鐵路部門。這家小三線軍工廠儘管只存在了11年,但在建設生產過程中,廣大職工展現出的聽黨指揮、迎難而上、甘於奉獻的三線軍工精神一點也不少。

開國少將親自查看地形選定廠址

現在的中鐵藍海•袁洪峪康養度假中心園區內,還保留着8071廠的一些工業遺產。園區西大門入口山坡上的一片建築是原來工廠的北區。一些車間廠房已經拆除改建,入口不遠處的女工宿舍樓、職工宿舍樓和廠警衞班值班樓依然存在,基本結構沒有改變,只不過這些樓體的外觀已經刷漆裝修一新,看不出原來的風貌了。再往裏走,就是原來的工廠招待所和辦公樓,以及廠禮堂和水泵房。這些處於工廠北區的建築也都外觀刷了新漆,主體架構沒有改變,有的已經被佈置成住宿的房間,有的正在整修。從禮堂建築往上再爬一個山坡,就可以看到掩隱在灌木叢中的山洞北出入口。洞口保存完好,裏面的混凝土牆壁可以看見,但因剛下過雨,洞內地面有山水滲流,無法進去查看山洞內職工住過的房間。

工業遺產尋訪┃8071廠——生產的無線電元件上過衞星

原8071廠女職工宿舍(郭學軍攝)

工業遺產尋訪┃8071廠——生產的無線電元件上過衞星

原8071職工宿舍(郭學軍攝)

沿着山路接着往南走,路邊陸續出現兩個山洞口,只不過它們要麼已經被封閉起來,要麼洞口已被泥土堆積封堵,無法進入。繞過一個山頭,就來到原來的南洞口廠區。這裏還保留有原來的五車間衝壓廠房、金加工廠房和金加工材料倉庫三座建築。其中,金加工廠房已經粉刷和裝修過,金加工材料倉庫正在進行裝修,只有五車間衝壓廠房,是8071廠現存工業遺產中唯一基本保持歷史風貌的建築遺存。南區的職工平房宿舍和小食堂已經拆除,管理方正在原址進行恢復性建設。

工業遺產尋訪┃8071廠——生產的無線電元件上過衞星

原8071廠警衞班值班樓(郭學軍攝)

“8071廠的建設是當時國家軍事戰備佈局的需要。那時有個口號叫:‘備戰、備荒、為人民’。”2021年7月的一天,81歲的原國營8071廠黨委副書記、廠長亓洪慶回憶起當年的情景,記憶猶新。8071廠是1970年8月開始建廠的山東小三線軍工廠,對外名稱叫山東電訊一廠,軍工代號為國營8071廠,通信地址為817信箱。

工業遺產尋訪┃8071廠——生產的無線電元件上過衞星

原8071廠招待所(郭學軍攝)

8071廠的廠址,是由當時濟南軍區分管國防軍工事業的軍區副司令員成少甫將軍等領導親自上山查看地形地勢後選定的。之所以選擇濟南南部山區柳埠這個地方建廠,是因為這裏地勢隱蔽,林木茂密,有水源。再一個,就是這裏有兩個現成的已經開鑿打通的山洞,綜合起來比較符合“分散、靠山、隱蔽”的三線軍工廠建設原則。據亓洪慶介紹,廠裏的這兩個山洞是濟南軍區耗費兩年時間打通的,施工過程中還犧牲了幾位戰士,本是為解放軍九零醫院開鑿的戰備醫院院址,但後來九零醫院因故沒有使用,便被8071廠利用上了。

工業遺產尋訪┃8071廠——生產的無線電元件上過衞星

8071廠辦公樓(郭學軍攝)

1971年進廠時,亓洪慶才三十出頭,是當時濟南市無線電工業局派過去的青年幹部。那時,工廠內的一些車間已經建好,一些生產設備已經搬來了不少。亓洪慶介紹説,8071廠是以濟南無線電元件五廠為基礎建立的,全廠定員是680人。國家對8071廠預計投資680萬,實際投資500多萬,是由山東省國防工辦批准建設,屬於邊設計、邊施工、邊生產。該廠人員的來源主要有三個部分。一部分是從哈軍工、哈工大、天津大學、上海交大、大連工學院、北京航空學院、山東大學、山東工學院、上海化工學院、西安電訊工程學院、山東醫學院等大學分配來的大學生,大約50人左右,主要依照專業做技術工作。另一部分,包括第一批招工來的濟南市應屆初中畢業生大約100人,和第二批招來的尚未就業的部隊和地方幹部子弟,大約200人,以及第三批招來的歷城區農村子弟,大約100人。再一部分就是濟南元件五廠的老職工,大約150人,他們具有熟練技術,隨設備搬遷一起過來,屬於生產一線的骨幹力量。另外,濟南市從各系統抽調了一批幹部,充實工廠的領導崗位。

工業遺產尋訪┃8071廠——生產的無線電元件上過衞星

原8071廠禮堂北側立面(郭學軍攝)

作為新組建的國防三線軍工廠,8071廠是貫徹“邊設計、邊建設,邊投產”的方針,吸收了濟南原件五廠的部分職工,並吸收了玻璃釉、金屬化、薄膜等幾個電容器產品。待袁洪峪廠房基本完成後,又陸續上馬了國防急需的新產品。

工業遺產尋訪┃8071廠——生產的無線電元件上過衞星

原8071廠禮堂西山牆立面(郭學軍攝)

“大家一聽説要建設三線軍工廠,服務國防,個個都很激動,舍小家顧大家,紛紛報名前來報到。” 對於剛建廠時的情況,1970年8月第一批進廠的青年女工、濟南市科協原黨組書記、今年67歲的商敬工女士記憶深刻。她進廠時才16歲,剛剛在濟南五中初中畢業,就被招工進入8071廠,一報到就被派往濟南南部山區的新廠址當厂部宣傳員。

工業遺產尋訪┃8071廠——生產的無線電元件上過衞星

原8071廠水泵房(郭學軍攝)

商敬工至今清楚記得,1970年8月18日那天,她和同伴坐着卡車來到當時的柳埠公社亓城村。下車後,就跟着廠建設指揮部副總指揮陳碧言上了山。那時,山坡上是一片高粱地,地上根本沒有路,只能摸索着走。等穿過一片棗樹林,有三間坐南朝北的破舊平房。現在有人説這裏曾是韓復榘修建的別墅,還豎立了一塊説明碑,這個説法有待進一步考證。因為還有資料説,這片山坡曾是韓復榘的一處苗圃。這三間瓦房有可能是花農的住房。

工業遺產尋訪┃8071廠——生產的無線電元件上過衞星

原8071廠一條山洞的北出口(郭學軍攝)

商敬工回憶,當天晚上,她就和濟南市城建設計院的女設計師小葉住在了瓦房內。小葉是上海人,看到屋內爬滿了牆的小蟲子,一宿沒有睡好。

8071廠主要生產兩種無線電元件

8071廠是以濟南無線電元件五廠為基礎建立的。有必要梳理一下濟南無線電元件五廠和濟南電子元件生產的發展演變歷史。

工業遺產尋訪┃8071廠——生產的無線電元件上過衞星

原8071廠山洞南出口已經被土渣掩埋了半截(郭學軍攝)

據1997年出版的《濟南市志(第三冊)》第224頁、225頁、228頁資料記載,1954年,山東人民廣播電台修理服務部為滿足修理、裝配收、擴音機的需要,試製8英寸舌簧揚聲器、炭膜電阻、變壓器,1956年投入生產,這是濟南生產最早的電子元件產品。1959年,濟南市半導體研究所試製生產了熱敏電阻、光敏電阻。由於這兩個單位皆為兼產,沒有形成批量生產。

1965年,濟南市人民政府根據國家第四機械工業部的建議,圍繞服務全省5000萬農民,儘快生產晶體管收音機及其配套元、器件,選擇10個集體所有制企業轉產電子元件。將4個電器修理安裝企業改為濟南無線電元件二、三、五、六廠,分別試製生產電位器、電解電容器、紙介電容器、中周變壓器。其中,濟南無線電元件五廠,主要試製紙介電容器。

1970年,以濟南無線電元件五廠為基礎,在濟南南郊柳埠成立山東電訊一廠(8071廠),生產電阻、電容元件。這時候,8071廠成為濟南電子元件工業中唯一的全民所有制單位。後因建在山溝,生產經營、職工生活成本高,造成1971~1980年連續虧損282.6萬元,1981年撤銷。

工業遺產尋訪┃8071廠——生產的無線電元件上過衞星

原8071廠職工在五車間衝壓廠房前留影(左起:吳浩平、王鴻俊、衣芳、路鋒、商敬工、徐玉華、趙建國)(郭學軍攝)

需要説明的是,當時國家實行計劃經濟,尤其是軍工企業都要依照國家軍工計劃生產,主要追求的是保質保量完成國家下達的指令性計劃,看重的是社會效益,不像現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企業,以追求經濟效益為主要目標。8071廠的虧損和撤銷是由當時的國際國內形勢變化造成的,並非企業職工的因素所致。

據記載,8071廠主要生產兩種無線電元件,一是紙介金屬化電容器,二是鉭電解電容器。1966年,濟南無線電元件五廠開始生產紙介金屬化電容器,1970年改為山東電訊一廠(8071廠)繼續生產。1981年交濟南無線電七廠生產。至1985年底,累計生產134萬隻,有CJ4、CJMJ、CJ48、CJ41、CJ40、CJD1等型號,用於脈動電路、交流電路中。

鉭電解電容器,是山東電訊一廠(8071廠)在1971年開始生產的,1981年交濟南無線電七廠生產。該產品物理性能穩定、漏電電流小、壽命長,擱置性能穩定,用於軍工、精密電子設備,到1985年底累計生產79萬隻.

工業遺產尋訪┃8071廠——生產的無線電元件上過衞星

原8071廠五車間金加工材料倉庫正在整修施工中(郭學軍攝)

據亓洪慶介紹,8071廠生產的電容元件,不是普通的電容元件,而是為雷達、衞星等其他軍工和高科技產品配套的,在當時是屬於高端國防軍工產品。生產元件所用的材料鉭粉,是一種稀有金屬材料,非常珍貴,當年的價格為黃金的3倍。為了儘快拿出產品來,8071廠上馬後就搶建廠房,建好一座車間就搬運來一批設備,然後馬上組織生產。由於國防急需產品,整個工程當時並沒有進行驗收,大家也沒有怨言。

老職工傅魯寧回憶説,8071廠當時主要的新產品,有一車間的金屬化電容、三車間生產的滌綸電容、四車間生產的鉭電解電容、1/4w金屬膜電阻、WXWX 線繞電位器、sw實芯電位器以及二車間生產的1/8w碳膜電阻等。這些新產品都屬於當時國內的尖端產品,WXWX線繞電位器是那個年代在國際上都很先進的精密產品。它是用相當於頭髮絲十分之一細的鎳鉻合金線繞制而成,採用的是我國自主研發的高精度繞線機設備。這個產品的特點是體積小,精度高,其價值也是比較昂貴。曾經運用在20世紀七十年代我國發射的某顆衞星上。

工業遺產尋訪┃8071廠——生產的無線電元件上過衞星

8071廠職工到四川廣元三線軍工廠學習時的合影(傅魯寧提供)

傅魯寧説,為了生產這個產品,1971年,由剛調廠來的哈工大高材生林和先,帶領着十幾個十六七歲的青工,長途跋涉到四川省廣元縣山溝裏的一家三線軍工廠——893廠學習了4個月。893廠的生活條件更是艱苦,每天吃的米飯,是摔地上全散開的糙米,蔬菜要麼是清水煮南瓜,要麼是清蒸茄子,看不到一點兒油星兒,只有趕上過節才能吃一頓分量很少的紅燒肉,算是打牙祭了。由於衞生條件差,加之水土不服,很多職工都得了痢疾,上吐下瀉。幾個月下來,幾乎每個人都掉了一二十斤肉。儘管條件這麼苦,大家都咬着牙挺過來了,圓滿的完成了廠裏交給的學習任務。回到廠後,大家加班加點的試製生產,經過一番努力,終於按計劃把產品試製成功並正式投產。

每天干活都選出最能吃苦的模範

讓老廠長亓洪慶至今難忘的是,8071廠所在的廠區內,有一處苦苣泉。此泉在當年常年噴湧不息,晚上泉聲如吼,響徹山谷。開始建廠時,全廠的職工吃飯、洗臉、刷牙都靠着這處泉水。後來,廠裏安裝上自來水,才減少了取用泉水。

工業遺產尋訪┃8071廠——生產的無線電元件上過衞星

原8071廠老職工吳浩平保存的1970年8月入廠通知書(吳浩平提供)

原8071廠三車間老職工張輝女士,是1970年在濟南24中初中畢業招工進廠的。他們那一批人先是在山大校區進行了20天的封閉培訓,培訓期間不准許回家。等培訓結束,他們乘坐軍隊的大卡車就上了山。張輝女士仍記得當時的情景:山坡長滿了植物,還沒有建起廠房,只有幾間小房是傳達室和接待室,8071廠廠牌卻掛了起來!當時的駐廠軍代表鼓勵他們一羣青年人説:要迎着困難上,不能等到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再上山。當晚,她就住進了潮濕陰冷的北山洞裏,幾乎一夜沒有睡着覺。

作為廠宣傳員,商敬工負責早、中、晚廣播,宣讀廠裏的工作計劃、業餘活動安排和職工來稿,以及廠裏的好人好事。早上吹起牀號跑操,晚上吹熄燈號。她有了空閒就和大家一起到施工工地幹活。那時,上山的職工白天搬石頭、抬水泥磚瓦等建築材料,都是用抬筐抬,倆人一前一後,一個槓子橫在肩上。一天下來,衣服和肩上的肉都黏在一起了,但大家也不覺得苦和累。

商敬工至今難忘,剛上山時,她和同樣16歲的杜立國常被一位食堂的師傅照顧。那位師傅看他們倆年齡小,幹活累,常常在飯後拿來西紅柿、蘋果或犁,塞給他們一人一個。還有一位在工地上幹活的農民大姐,看他們兩個年齡小,煮倆雞蛋送給他們倆吃,而這位農民大姐自己吃的卻是那種雜麪揉成的菜糰子。“我看着民工大姐吃菜糰子,我真吃不下手裏的雞蛋呀!”商敬工回憶説,那時,大家互相友愛,互幫互助,女工和男工一樣幹活,她還上過四樓的架板遞磚石,抹過磚牆縫呢。

張輝也有類似的記憶,那時她每天的工作,就是在建廠施工工地傳送石頭、磚頭,還要抬土送沙。白天還好,晚上只有兩小時照明時間,僅靠一台噪音很大的發電機發電。那時的口號是:大戰20天,大會戰,大挑戰。大家一天比一天干勁高,每天都選出最能吃苦的、最起帶頭作用的模範。

“那時,山就是家,廠就是家。全廠幾百名年輕人,白天干了,晚上還要加班幹,沒有任何加班補助,誰也沒有怨言。”商敬工回憶説,每當夜晚來臨,大家洗漱完畢,勞累了一天躺下來,用粗糙的雙手撫摸着疼痛的雙肩,都默默無聲,不少人偷偷地掉下眼淚。儘管條件艱苦,沒有一個人逃走,沒有一個人掉隊。山東工學院畢業的大學生杜衍學,負責自動化車間的技術工作,是全廠公認的勞模,他整日在車間埋頭鑽研,是大學生羣體的優秀代表,給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工業遺產尋訪┃8071廠——生產的無線電元件上過衞星

原8071廠二車間職工合影資料片(傅魯寧提供)

今年77歲的王鴻俊老人,是1970年進廠的天津大學的大學生。他還記得,為了給1971年國慶獻禮,廠裏要生產一批產品,條件不具備,他們就自制工裝,自制設備,3個月的時間吃住在車間,有時幹到凌晨兩三點鐘。經常加班吃不上飯,他們就用電爐子烤個剩饅頭吃,最終按要求生產出了合格產品。廠裏的獎勵是發了十幾塊錢,買了點肉,大家一起到一位職工家裏吃了一頓飯。

山頂挖水池遇巨石 四女工抬石出坑

退休前曾任山東省委黨校正廳級巡視員、副校長的衣芳女士,曾是8071廠三車間的一員。她是1971年元旦前進入的柳埠新建廠區。據衣芳回憶,她們進廠時,沒有電,沒有自來水,只有部分車間廠房剛剛蓋好,牆上還是一按一個坑的濕泥灰。廠區實行軍事化管理,以連排編制,早上天矇矇亮,起牀號就吹響了,要馬上爬起來跑操。跑操時還要順便從工地搬上一塊大石頭或幾塊磚頭,放到施工的地方。跑操後,要到山下面的小溪邊洗漱、刷牙,再去食堂吃飯。閒暇時,大家圍坐在車間裏用廢棄大汽油桶做成的爐火旁烤火,等待車間建成後投入生產。

工業遺產尋訪┃8071廠——生產的無線電元件上過衞星

資料片(傅魯寧提供 )

由於耐不住寂寞,等待進車間生產的衣芳想做點事,便和只有15歲的小同事董小紅商量,到工地上參加建廠勞動,和那些農民工一起,幹起了建築工地小工的活兒。拉車、搬磚、搬石頭、剷土裝車,乾得很起勁。

後來,廠裏要建一個蓄水池,以保證廠區供水。蓄水池必須選在位置高的山頂上。廠裏把在山上挖水池子的任務交給了三車間。三車間是全廠有名的娘子軍,全車間只有三個男職工,其他全是年輕的女工。但大家沒有猶豫,痛快地接受了任務。要建的水池12米長、12米寬、6米深,大家齊心協力加油幹,眼看就要挖好的時候,突然池子裏面挖出一塊幾百斤重的大石頭。想把它砸碎太難,爆破的話也不值得。要把石頭弄出去,這麼深的池子,又在這麼高的山上,也沒法使用吊裝設備。想來想去,按照當時的條件,只能把大石頭抬出來。

於是,大家商量了一下,決定用兩塊長木板搭一個從池子底部上來的帶拐彎的木板路,把大石頭翻進一隻大筐裏,然後插上兩條扁擔,由四個人一起抬上來。定好方案後,大家爭着上。最後,由李昌敏、李成敏、楊佩琳和衣芳,全車間公認最壯實的四個女工承擔了這個任務。

工業遺產尋訪┃8071廠——生產的無線電元件上過衞星

原8071廠“七、二一”工人大學通知書封面(資料片)

於是,四人一齊用力,十分吃力地抬起大石頭,踏着顫悠悠的木板,艱難地一步步慢慢走了上來。沒想到,就在最後一步還沒邁上來的時候,突然一根繩子被掙壓斷了!眼看着要出大事,在後面抬的衣芳和李成敏二人,用盡全身力氣拼命堵住下滑的大石頭。其餘人見狀急忙過來幫忙,最終大家一齊用力把大石頭滾上地面,又推下山去!

工業遺產尋訪┃8071廠——生產的無線電元件上過衞星

原8071廠“七、二一”工人大學通知書內文(資料片)

“誰説女子不如男?我們女工乾重活一點也不含糊!”五十年過去了,衣芳至今回憶起這件事,仍然熱血沸騰,心中充滿了一種自豪感。

老革命出身的廠領導傳承好風氣

“那個時候,我們廠幹部職工之間的關係都很純潔簡單,沒有那麼多事,都一心想着幹工作。” 今年68歲的趙建國,以前在8071廠六車間工作,他的老伴路鋒在二車間,二人都是1970年入廠的第一批青工,説起當年的事,他也很有感慨。

趙建國回憶説,當時工廠周圍的環境是: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廠裏有個口號:先生產,後生活,先治坡,後治窩。全廠職工都一心一意抓緊建工廠,爭取早日建好開工生產,而對於自身的宿舍、食堂等生活設施建設,都要往後放。

“我們廠的好風氣都是廠裏的老領導們傳承下來的。8071廠初建時的書記叫丁明遠,是從濟南重型機械廠調來的,新中國成立前是我黨的地下工作者。廠長叫季學明,曾是新四軍的老軍工,倆人都是老革命。” 亓洪慶回憶起廠裏的老領導充滿了感情。他説,他入廠時開始負責廠裏的工會工作,後來陸續任廠團委書記、廠黨委副書記、廠長,全是在黨組織和廠裏的老領導培養關心下,一步步成長起來的。

工業遺產尋訪┃8071廠——生產的無線電元件上過衞星

工人正在車間測試玻璃鈾高介電容器(傅魯寧提供)

8071廠的廠區分為南北兩個區域,中間有山道和山洞相連。五車間的金加工和衝壓廠房就是在山洞南洞口的區域。今年68歲的徐玉華也是16歲入廠。入廠後,她帶隊去濟南橡膠廠專門學習了半年多,為8071廠金工車間培養技工。學習完畢,她就被分配到金加工車間,先是幹車工,後來幹統計員,還擔任過車間的團支部書記,併入了黨。徐玉華回憶説,她就住在南洞口的女工宿舍。開始全廠只有一個食堂,在北面的廠區,她們住南邊的職工吃飯不方便。開飯時,她們要穿過山洞或走山路到食堂排隊打飯,全廠500多職工一起吃飯,排上了號卻沒飯了的情況時有發生。後來,廠裏又在南廠區建了一個小食堂,才解決了吃飯難的問題。那時,大家打來飯也都是蹲着吃,根本沒有桌椅,一直蹲了10多年,直到工廠關停,誰也沒有抱怨過。

有一次,廠裏組織部分人員到濟南市區的市政府大院領取剛發行的毛主席語錄,當時沒有公交車,是大卡車接送。前去領書的徐玉華因故沒有趕上回廠的車。她沒有多想,手裏拿着毛主席語錄,悶頭就往柳埠發向走。當時大約是上午10點,長途車也不多,她曾聽説過同廠工人有過步行回廠的情況,就一路走了下去。一路上,她還攔截了幾次運貨的貨車,搭乘了幾段路。這樣走走停停,等到了柳埠就天黑了。再走到廠裏還有很長的一段路。她硬着頭皮,在一片漆黑的小道上,一個人繼續往前走,心裏十分緊張。看到廠裏的燈光後,她加緊往南洞口趕,一走進宿舍大門,大家吃驚地問她:“都晚上十點多了,你是怎麼回來的?”這時的徐玉華頓時委屈得大哭起來。等緩過神來,她才頗感自豪地説:“我是步行回來的!”

工業遺產尋訪┃8071廠——生產的無線電元件上過衞星

8071廠老職工宋文彥珍藏的超齡離團紀念證(資料片)

那時交通不便,工人吃的菜都是從濟南運過來的。冬天的時候遇到下雪,運菜車上山就很困難。有一次下大雪,運菜車上不了山,作為廠團委書記的亓洪慶就發動團員和青年職工去掃雪,掃一段路,車開進一段。一直從晚上9點忙活到晚上11點,拉菜的車才開上了山坡。

工廠業餘文體活動搞得紅紅火火

工作生活雖然很艱苦,8071廠廠容廠貌和職工文體娛樂活動卻搞得都很好。同樣是濟南五中初中畢業在1970年入廠的老職工吳浩平介紹説,那個時候,廠裏年輕人多,雖然工廠環境閉塞,生活苦,工作累,但大家也很快樂,業餘活動豐富多彩。什麼乒乓球比賽、籃球賽、游泳比賽、爬山比賽呀,經常舉行。

工業遺產尋訪┃8071廠——生產的無線電元件上過衞星

原8071廠民兵經常進行武裝泅渡訓練的亓城水庫(郭學軍攝)

在厂部當宣傳員的商敬工除了辦好小黑板報,每天按時廣播,還經常參加廠工會組織的民兵武裝泅渡訓練。每到夏天的晚上,亓城水庫大壩上拉上電燈,上百名青年職工有的挎上步槍,有的佩戴上四顆教練用手榴彈,在深約20米、長度約400米的水庫裏盡情暢遊,每天遊一個來回進行比賽。不會游泳的也在這裏學會了游泳。

有一年的清明節前,衣芳任團支部書記的三車間,結合集中休息時間和清明掃墓,還自發組織了一次拉練活動。大家從廠區步行到濟南英雄山祭奠先烈,最後再步行回廠,往返近100公里的路程。目的就是學習革命先烈,磨鍊大家的意志。衣芳説,那次活動,全體車間青工無一人缺席,都參加了這次拉練,連病號也沒有掉隊。

工業遺產尋訪┃8071廠——生產的無線電元件上過衞星

當年職工使用的8071廠食堂菜票(資料片)

曾擔任廠黨委委員、革委副主任的張多彥回憶説,1975年國慶節後,省電子局的王局長到8071廠視察工作。他檢查了各個車間的生產,隨後又看了廠醫務室,託兒所和小商店等後勤部門。王局長説:“原先我以為你們這個廠在山溝裏,定然是髒、亂、差。如今一看,我有幾個沒想到:一是沒想到車間如此的乾淨,工人幹勁這麼足。二是沒想到生產組織的這麼井然有序,產品質量這麼好。三是沒想到你們自力更生,建成了一條電阻自動生產線。四是沒想到你們在山溝裏後勤部門服務好,飯菜花樣多,辦得好。王局長當場拍板,再撥給8071廠二十萬元建一條電容自動生產線。

“我們8071廠團委曾被評為團濟南市委的先進單位,並在當時的‘八一禮堂’做過經驗介紹。一個山溝裏的企業,怎麼文體活動搞得這麼好?不少人帶着疑問找我來取經呢!” 亓洪慶介紹説,改革開放後,因廠區在山溝裏面,生產、生活物資運輸都非常不方便,生產成本增高。並且,8071廠生產的無線電元件,市區內的企業也可以生產。於是,根據上級要求,1981年,8071廠下馬停產。作為最後離廠的企業留守人員,亓洪慶在那一階段,沒有休過一個星期天,最後只用了三個月就把全廠人員都分流了。一部分跟隨遷移的設備進入無線電七廠和十二廠等電子企業,一部分自謀出路就業或考上大學,還有一部分當年選調的幹部返回原系統上班,廠區廠房交給了濟南鐵路部門。

工業遺產尋訪┃8071廠——生產的無線電元件上過衞星

原8071廠職工自發組織的建廠40週年聯誼活動(資料片)

8071廠解體以後,全廠職工分散到眾多單位,分別從事了各種工作,但他們都有着很深的8071情節。他們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以各自的方式傳承着聽黨指揮、艱苦奮鬥、甘於奉獻的三線軍工精神,做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9052 字。

轉載請註明: 工業遺產尋訪┃8071廠——生產的無線電元件上過衞星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