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靈台

美麗的靈台
美麗的靈台

靈台縣位於甘肅省東部。全縣東西長78公里,南北寬40公里,總面積2038平方公里。東南與陝西長武、彬縣、麟遊、千陽、隴縣接壤,西北與本省崇信、涇川縣毗鄰。全縣總户數61825户,總人口23.21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8230人;民族以漢族居多,佔96.7%,少數民族有回、藏、滿、苗、蒙古族等佔3.3%。全縣轄5鎮8鄉1個街道辦事處:中台鎮、邵寨鎮、獨店鎮、什字鎮、朝那鎮、新開鄉、西屯鄉、上良鄉、梁原鄉、龍門鄉、星火鄉、百里鄉、蒲窩鄉;國營萬寶川農場。184個行政村,1429個村民小組。全縣年平均氣温8.6℃,最高氣温35.8℃,最低氣温-23.2℃。年平均降水量654.4mm,降雨分佈不均勻,7、8、9三個月降水量佔全年降水量的55.5%。年平均日照總時數2453小時,大於或等於10℃的積温2804℃,全年無霜期159天。農作物主要以種植冬小麥、玉米為主。境內有一塬(什字塬)一山(南部山區)兩道川(達溪河、黑河川區),屬黃土高原溝壑區。 靈台縣歷史悠久,人文薈萃。遠古即有先民生息,商周之際建立古密須國、密國,史有文王伐密築靈台的記載,靈台因此得名,距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靈台人傑地靈,英才輩出,晉代名醫皇甫謐,曾開中國針灸醫學的先河,以醫學寶典《針灸甲乙經》而蜚聲古今中外,唐代名臣牛弘、博學多聞、貫通古今,官居吏部尚書。名相牛僧孺,為官清正,著作《玄怪錄》在古代文學史上享有盛譽。
歷史沿革
靈台歷史悠久,遠在商周時期就先後建有密須國、密國。秦代置鶉觚、陰密二縣。東漢後期設三水縣。東晉南北朝,曾先後設立過鶉陰、朝那、安武等縣。隋大業元年(公元六○五年),分鶉觚置靈台縣,取文王伐密築“靈台”之意,靈台縣名始見於史冊,距今一千三百七十多年。同年西部始置良原縣,鶉觚、良原、朝那三縣均屬安定郡。隋大業二年廢靈台、陰密入鶉觚,唐武德元年復置靈台縣,屬麟州,貞觀元年廢麟州,省靈台入麟遊,天寶元年改鶉觚及析麟遊為靈台縣。元至七年,省靈台入涇川,十一年復置,以良原縣省入。清康熙六年分陝西置甘肅省,靈台縣遂入甘肅。民國元年靈台屬涇原道,民國十六年廢道,靈台縣直隸甘肅省。民國二十五年,原涇原道劃為第二行政督察區,靈台縣屬之。一九四九年七月二十四日,靈台縣全境解放,成立靈台縣人民政府。一九五八年十月撤銷靈台縣併入涇川縣。一九六一年十二月恢復靈台縣至今。
歷史名人
靈台歷史久遠,人傑地靈,文化底藴深厚,英才輩出,晉代針灸鼻祖皇甫謐,研精覃思,所著《針灸甲乙經》,聲名遠播國內外;唐朝著名宰相牛僧孺,彪炳史冊,所著《玄怪錄》開創我國傳奇 小説之先河;隋代牛弘會寫了光照千秋的不朽樂章;唐時皇甫松、牛嶠的詩文在我國詩歌史上享有聲譽;素有:“天下春秋第一人”的明代楊重以其優秀的作品流芳百世。
皇甫規(公元104~174年),安定朝那(今靈台人),世代武官之後,喜讀好文,有著述二十餘篇。歷任太山太守,度遼將軍,永康元年拜為尚書,後遷弘農太守,護羌校尉,終年71歲。一生為人正直,是非分明,盡力國事,不計私利,在朝野享譽很高。
皇甫謐(公元215~282年),幼名靜,字士安,號玄晏先生,安定朝那(甘肅朝那)人,東漢太尉皇甫嵩之曾孫,我國十大名醫之一。歷經東漢、魏、晉三朝。幼年喪母,境遇艱難。成年後,奮志於學,博通典籍,文史著述多,屢詔不仕,專以著述為務,是中國歷史上的著名學者,在文、史、醫、哲諸領域均有建樹,著述頗豐。尤以《針灸甲乙經》享譽海內外被國際針灸學會列為必讀書目之一,成為世界歷史文化名人。
牛 弘(公元545~610年)。安定鶉觚(今靈台人)好學博文,曾為隋納言上士,專掌文翰,後升為威烈將軍,員外散騎侍郎,襲封“臨涇公”,宣政元年,升任內士下大夫,進位使持節,大將軍、儀同三司。隋朝先後授官秘書監、禮部和吏部尚書。享年66歲。一生為搶救歷史典籍、制禮作樂、完善刑律貢獻甚巨。
牛僧孺(公元779~847年),字思黯,安定鶉觚(甘肅靈台)人,一生歷經中唐德、順、憲、穆、敬、文、武、宣宗八朝皇帝,官至宰相,居官清正,剛直敢言,為首與李德裕派形成長期“牛李黨爭”,聲譽大興。一生酷好文學,仕宦期間,好交名人文士,頗嗜“傳奇志怪”,所著《玄怪錄》造傳奇之文,薈萃為一集,其中80餘篇保留至今。這些志怪作品,繼承發揚了漢魏六朝以來志怪藝文的特長,對唐以後小説創作有較深影響。在中國文學史上影響深遠。
皇甫松 唐代詩人,一名嵩,字子奇,睦州(今浙江建德)人,唐工部郎中皇甫湜之子。他的詩歌大多反映田園、漁村的風情,純樸、真實感人。傳説他死後葬於靈台西屯塬上,其弟皇甫竹,也是詩人,死後同兄並葬一個墓地。其墓俗稱“雙堠子”。
楊 重 明代靈台上良人,進士,官至翰林修撰,任為肅政大夫,漢南道監察御史。曾與南京才子比詩文,倒背《春秋》一字不差,令人折服,號稱“天下春秋第一人”。
張文明(?~1930年),山東省臨清市人,畢業於北京中國大學。1930年9月4日,奉命署理靈台縣縣長。到任後,遍觀人民飢困、災荒及土匪侵擾,採取了減輕財税負擔,組織地方武裝自衞,安定社會秩序,興教助農,救治饑饉,民深感戴。時中央軍駐隴東十三師旅旅長楊抱誠強行攤派靈台額外服裝費銀幣一萬元,幾經上下週旋,張斷然拒絕,至10月11日晚,駐軍施行暴力對其弔拷毒打,張公雖遍體鱗傷,仍怒叱吒,次日凌晨,被綁架,詐稱解平涼,至東門外,慘遭槍殺。人民自發制棺木,收遺體,設靈於東嶽廟中,民間致喪弔唁者絡繹不絕。次年春,其子扶柩還鄉,人民集資相助,後縣長張東野樹立“為民流血之碑”以彰功勳,永懷紀念。張公被害後不久,楊抱誠亦死,當時盛傳“楊賊殺害張縣長後,每一閤眼便見張公執杖追打,奪了他的賊命。”這自然是人民口誅心伐楊賊的一種表現形式。
楊子恆(1898~1961年),靈台縣上良楊家莊人,名渠統一字引。民國陸軍將領,歷任排、連、營、旅長,隴東綏靖司令、軍長。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甘肅省政府委員、交通廳長,民盟甘肅支部委員,民盟西北總支委員、中央委員,甘肅省第一屆人民委員會副主席,全國赴朝鮮慰問團二分團副團長,1954年當選甘肅省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和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他對修復靈台、興辦地方文化事業頗有貢獻。
高永祥(1915~1945年),靈台縣星火王家莊村人,原名高蒼貴。自幼聰慧精敏,少懷壯志,抱負遠大,1931年背瞞父兄投奔國民軍,1932年隨部於寧都其一,後即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在革命隊伍中,英勇有為,身經百戰,多次榮立戰功,受到嘉獎。歷任連、營長,綏晉軍三十六團團長職務,1945年犧牲於神池,時年31歲,遺體安葬於華北軍區石家莊烈士陵園。
張應蘭:靈台縣民國年間大户,曾為路過靈台縣的長征紅軍散發糧食和銀元,為革命做出了一定貢獻。還曾在民國年間替靈台全縣百姓上交土地税(糧食),在鄉里傳為美談。他好為善事,活得高壽,終止九十多歲。有一年過年,按照當時的禮俗,他七十多歲的兒子下跪為他拜年,竟然起不來。九十多歲的老父親扶起了七十多歲的兒子,這也在本鄉傳為佳話。
 地方特產
牛心杏,因其外形象“牛心”而得名,又名“靈台大杏”,是靈台縣傳統的特產水果之一,發展歷史悠久,優越的自然、社會、經濟條件,對大杏生產非常有利。生產的牛心杏平均單果重65克,果實色澤鮮豔,汁多味濃,甜酸適口,離核仁甜,清末時就馳名陝、甘兩省,清同治年間曾為朝廷貢品。據分析,含有豐富的糖、鈣、磷、鐵元素及多種維生素,現代醫學表明,具有防癌治癌之特效,使其身價倍增。果肉除可鮮食外,還可製作杏脯、杏幹及罐頭。杏仁是高級糕點的主要原料。止目前,全縣已發展面積2.0萬畝,年產量達到1.2萬噸。
薄皮核桃,是靈台縣主要土特產品之一,該品種耐寒抗病,抗旱耐瘠薄,適宜性強,是一種用途廣、經濟價值很高的優良經濟特種樹種,結果期早,豐產性強,其果大、皮薄、仁飽滿,單果重12.5克,出仁率可達56%,品質極佳,味具濃香可口,仁可榨油,也可入藥,是營養價值很高的特用果品。現有面積3.22萬畝,年產量6000噸。
靈台碭山梨,帶半濕潤氣候區,光照充足,氣候温和,降雨適中,水熱同季,自然條件優越,是發展碭山梨的適宜區。其樹適應性強,抗寒抗旱,以短果枝結果為主,座果率高,豐產穩產,平均單果重270克,果皮黃色,果肉水白色,果質酥脆爽,汁多味甜,品質上乘,耐貯藏,九月上旬成熟。現有面積0.1萬畝,年產量800噸。
靈台紅棗,靈台縣生產的紅棗歷史悠久,以晉棗為主的棗果,其個大色豔,甘甜適口,核小肉厚,含有多種有益人體的營養物質,既可制幹,又可鮮食,是一種品質上乘的營養食品,鮮果可食率95%,制幹率50%以上,乾果含糖量77.2%,現有面積1.1萬畝,年產量100噸。
靈台柿子,是靈台主要土特產水果之一,通常又稱“牛心柿”或“火柿”,平均單果重170克,果實圓錐形,果頂部略尖,中部有縊痕,果皮橙黃色到橙紅色,果肉淡黃色,纖維少,汁多味甜,宜生食,耐貯運。可加工“柿餅”,亦可切塊制柿幹,鮮果及加工品在國內享有盛名,倍受客商青睞。
風味小吃
靈台長面,小麥粉經淡鹼水和麪、擀薄後,摺疊切條使之長。煮熟盛碗內,澆上佐以特有調料的酸湯,置臊子於面上,酸、辣、香味極 為鮮美。長面除長而外,還有細、窄、寬之分,一頓面飯須各樣具有,依次進用。長面常用來招待賓客。
清燉甲魚,以享譽 '' 中華甲魚 '' 為主要原料製作的隴上名菜—清燉甲魚,它以獨特的製作工藝和豐富的營養價值深受廣大賓客的青睞。其製作方法:將宰殺並燙去黑衣的甲魚剁成塊,加入高湯、生薑、大 葱、大蒜、花椒、味精、白糖、食鹽等多種配料,燉至甲魚肉軟糯,就可做成色、味俱佳之名菜。
大鍋盔,把麥面發酵之後,擀成直徑一至二尺大小,厚度一至二寸,放入平底鍋中,温火烙熟。面要不軟不硬,火候要不猛不涼,烙出的乾糧以色澤鮮黃、沒有焦花、吃起來酥脆為上品。
油糊圈,把發酵的面擀成薄紙一樣,在上面抹上碾細的苦豆、核桃仁、芝麻等,加入調料、清油,然後切成小片,一片一片地推疊成圓棒棒,然後一圈一圈盤起來,做成圓餅,放入鍋中烙熟。烙出的乾糧,層次較多,色澤鮮豔,香味撲鼻。平時一般吃不到“油糊圈”,只有在農曆八月種麥子的時候。
死麪油餅,一般不用發酵的面,而是選用精麥粉,燙製成麪糰,然後擀成薄片,抹上調料和清油,又切成小塊再疊起來,團成“體子”,擀成直徑一尺到二尺大小的麪糰,放在鍋中烙。等到烙得快熟之時,舀一勺清油沿着鍋壁緩慢倒入,出鍋後的“死麪油餅”上品是顏色金黃,薄厚勻稱,層次較多。
小籠包子,一般只有核桃大小,餡子一般是羊肉的。把麪糰擀成巴掌大小的圓片,在圓片中心放上餡子,從邊上依次均勻地擰起,最後在中心收尾,擰成一團。包子做好後,放進籠屜蒸熟,就成了一種美味食品。  鏤食:本地一種特有的糕點,也是操辦嫁娶喜事時的一種喜慶食品。基本的製作方法是,將小麥面加白糖,拌勻,蒸熟,,用鏤食按子(模子)按出一個個圓形或方形園稜側面和底部帶花紋的面塊,再點上紅點兒就成了。食用口感有點像南方的雲片糕。
油糕:將小米麪(谷面)篩入開水鍋,邊加邊攪拌,至熟透呈硬糊狀即可,以此作麪皮,包上紅糖、荏面、食用油等做成的餡餅,下油鍋稍炸即可。形似天津名吃“耳朵眼炸糕”,而色澤呈黝紅色,味道比之更佳,表皮脆,肉酥軟,餡兒香甜,讓人百吃不厭。
涼粉:隴東涼粉,以蕎麥仁兒(不是蕎麥麪粉)為原料。基本製作方法是,將蕎麥仁兒用水泡軟,再裝在乾淨的布袋中,放在水盆裏揉搓;將搓出面水倒入鍋內燒開,盛入盆內晾涼,白色的麪糊就會冷凝成白色半透明,晶瑩透亮,且富有彈性的果凍狀物。切塊,或用特製的涼粉摟子刮成長長的細涼粉條兒,加油鹽醬醋、辣椒油、油炸蒜泥等等調料,光滑鮮香,清爽可口,是夏季消暑、開胃的最佳食品。
釀皮兒:又叫涼皮,是將小麥粉和成麪糰,再在冷水中反覆搓洗,洗出的面水裝入專用的釀皮兒鑼內上蒸鍋蒸熟,就是透亮柔韌的釀皮兒,切成條狀,依個人口味,加各種調料攪拌即可。原來洗的剩下的麪糰加鹼面上鍋蒸熟,就是有很多花眼兒的瘦釀皮兒,切塊拌食,同樣可口。
酒伏子:類似於南方的米酒、東南的醪糟,基本製作方法也相似,但原料不同,隴東的酒伏子製作原料是麥仁兒。基本的製作方法是:先將小麥去皮做成麥仁兒,再將麥仁兒煮熟,裝在乾淨的罈子或罐子裏,加入小粬,密封,數日即成。煮沸後食用,酒香味兒中帶着甜味。酒勁太大的可兑水加白糖煮開再食用。
美麗的靈台

美麗的靈台

美麗的靈台

美麗的靈台

美麗的靈台

o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5036 字。

轉載請註明: 美麗的靈台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