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六塊“巨石”展現蜀山意境 這座博物館施工難度堪比鳥巢
封面新聞記者 曾潔 實習生 林霄 圖據受訪者提供
一走出成都十里店地鐵站,一棟碩大白色建築十分吸睛。成都自然博物館(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儘管尚未正式開放,已然成為地標一般的存在。
白天似巍峨蜀山,夜晚像星空點點;館前有開闊空間與綠地,館後有東風渠堤岸和珍貴植物,這座博物館建築風格十分切合主題,看上去很“自然”。
這座博物館是如何建成的?8月24日,封面新聞採訪了中建西南院總建築師、成都自然博物館設計總負責人劉藝,中建西南院設計三院總建築師、成都自然博物館執行設計總負責人肖波,聽他們講述設計背後的心思。
▲ 成都自然博物館(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攝影:湯海龍)
拔地而起的巨石
成都自然博物館(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由中國建築西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與國際知名建築師事務所 Pelli Clarke & Partners (佩裏克拉克建築師事務所)聯合設計。其總體設計理念貫徹了“設計根植於文化與環境”的想法,並旨在為成都打造一處新“城市文化地標”。在設計之初,佩裏克拉克建築師事務所提出,以現代建築設計語言呼應成都千年蜀地文化的概念,以此把握整體外觀設計,可謂“川味國際範”,這一理念也貫穿了整個項目設計全過程。
這座高顏值博物館總建築面積約5萬平方米,其中地下一層、地上四層。設計將蜀山、蜀道、蜀水理念融入建築方案。6塊巨大岩石構成建築主體,將挺拔巍峨的雪山融入博物館外部造型;將行走棧道的體驗帶入博物館內部空間,用天橋和長廊象徵蜿蜒盤旋的蜀道意境;將古人治水智慧引入博物館室外園區,用東風渠彎曲的水流和倒影水池,體現成都千年蜀水文化。
早在設計之初,聯合體設計團隊就希望融入四川自然特色。漫步在博物館裏,劉藝解釋了設計理念:“我們汲取了川西大雪山的特點,發生地質變化時,岩石隆起變成一個山石嶙峋的形象。人在博物館之間穿行,就好像通過蜀道走進蜀山、蜀水之間,這就是我們特別想營造的空間氛圍,凸顯大自然鬼斧神工之妙。”
博物館的建築材料也採用了四川本地典型石材,外部紋理質感與石材的天然沉積特徵相一致。不僅如此,佩裏克拉克建築師事務所在建築石材立面上增加了有機分佈的透光孔。肖波補充道,博物館建築外牆材料採用天然花崗石,外部紋理有一些穿孔的設計,白天像皚皚雪山,在夜晚燈光亮起來以後就似璀璨星空,也像一個發光的盒子,在細節中表達對自然的敬意。“觀眾如果晝夜不同時段打卡博物館,還能享受不一樣的視覺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佩裏克拉克建築師事務所還將行走棧道的體驗帶入博物館的內部空間,用中庭天橋和外露在東側外立面的玻璃廊道象徵蜿蜒盤旋的蜀道。這一手法打破了傳統博物館室內外的視線阻隔的束縛——人們通過玻璃廊道欣賞自然博物館展品的同時,可以看到室外彎曲的水流和珍貴植物,在參觀流線上起到起承轉合、畫龍點睛的作用。
施工難度堪比鳥巢
這座不規則形態的博物館,其極具辨識度的建築外形也為它增加了施工難度。
劉藝介紹,整個博物館建築像拔地而起的巨石,造型非常獨特,工程難度也非常大,使用了複雜的鋼結構,而每一個鋼樑尺寸、角度都不一樣,施工難度堪比鳥巢。“我們希望用建築設計來表現四川自然風貌,用最先進技術來表達科技發展,讓觀眾參觀了博物館後,對自然產生敬畏和熱愛。”
例如,為營造蜀山嶙峋效果,項目採用雙層幕牆,外幕牆總面積達3.6萬平方米,不同角度折面共計有70餘個,外幕牆支座7000餘個……為此,項目團隊專門成立外幕牆攻關技術小組,並採用大量智慧建造技術,讓靜態圖紙最終“立”了起來,“活”了起來。從該項目開工建設以來,先後獲得中國鋼結構金獎、2020第三屆“優路杯”全國BIM技術大賽金獎等獎項。
肖波介紹,“我們的建築不僅要好看,還有非常合理的技術支撐”,剛才提到的外牆穿孔設計,除了藝術感造型設計外,它其實兼做了建築的照明、通風、排煙、消防、防水等功能。
觀眾在博物館裏漫步,如果仔細觀察,會發現四層樓空間中,幾乎看不到一根垂直立柱。談及這個設計,肖波十分自豪:“因為建築已經具有非常強烈的外部特徵,展廳內部也延續了複雜、多邊的形態,每一個石塊裏的形體都跟外部結構協調統一。比如中庭設計將建築空間效果和結構特徵發揮到極致,中庭這微微傾斜幾度的牆體使空間藝術性大大提升。”
▲ 成都自然博物館(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展廳內
此外,博物館設計中還十分注重綠色環保,採用了多項綠色技術。如三銀中空 low-E 玻璃,既引入自然光,同時還能遮陽,最大限度減少能耗;建築材料則使用了可回收鋼結構,非常環保低碳。肖波希望大家參觀完後,真正能夠感受到人與自然的親密關係,“將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熱愛自然理念融入博物館設計與展陳之中,讓大家在參觀時進行一場生動的生態教育,這也是寓教於樂。”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