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齊魯晚報消息
近日,日照莒縣
交通運輸局駐閻莊街道閻莊村
第一書記在當地一家廢品站
偶然發現了
兩門寫有“康熙八年制”的紅衣大炮
的消息引發廣泛關注。
5月23日,記者從莒州博物館瞭解到,近日莒縣發現的兩門“康熙八年制”的紅衣大炮經過省文物專家的鑑定為當代仿製品。
莒州博物館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此前他們接到了羣眾的熱線,説是從廢品回收處發現了兩門清代康熙年間的紅衣大炮。在確定真假之前為了保護文物,將兩門大炮放到了博物館暫時進行保管,待專家鑑定。
“經過省文物專家的鑑定,通過大炮的鑄造工藝、形制和銘文等方面綜合判斷得出結論,這兩門大炮為當代仿製品。”工作人員回覆,同時也感謝各界對於文物保護工作的關心。據瞭解,之前莒縣也發現過大炮,但是目前館藏的大炮因為鏽蝕嚴重,看不清楚炮體上的字樣,和此次發現的大炮無法進行字體的對比。
莒縣博物館此前收藏的紅衣大炮↑
據此前記者採訪,莒州博物館工作人員表示,“發現文物我們是會有獎勵的,金額不多,主要用於鼓勵。”此次發現的大炮是在廢品回收站,一旦鑑定結果為真品文物,那也將會給發現的人員一定獎勵。
閒魚同款“紅衣大炮”網售2.68萬
標註民國製造
記者在閒魚檢索發現,有店家正在銷售山東莒縣發現的同款“紅衣大炮康熙八年制”。
店家寫到,“鑄鐵紅衣大炮一對,用料厚重,博物館、民俗園、飯店、賓館、會所擺放,長256 寬90 總高140 口徑30,重2200斤一對”,售價“26800元”,但該商品標註的製造時期卻是“民國”。同平台另外一個店家也銷售同樣規格的“鑄鐵紅衣大炮”。
圖片
網售“康熙紅衣大炮”圖
記者放大商品圖片看到,炮管上的文字“紅衣大炮 康熙八年制”與新聞報道中莒縣發現的“紅衣大炮”高度一致。記者還注意到,該“紅衣大炮康熙八年制”的上架時間是4月19日。
這兩門“紅衣大炮”的消息在網上發酵
是真是假?眾説紛紜
記者聯繫了福建師範大學社會歷史學院碩士生導師、長期致力於中國海軍史研究的陳悦。
陳老師告訴記者,山東發現的兩門“紅衣大炮”其實就是件臆造品,也可以説是根據想象造出來的工藝品。
陳老師告訴記者,這門“紅衣大炮”有幾個地方一看就不對。
一是炮身後的火門孔非常現代;
二是炮身上的各節炮箍分佈混亂;
三是炮身上“康熙八年制”的銘文一看就是電腦體;
四是大炮鑄造工藝非常現代,炮身上的開模線和過去截然不同;
五是這兩門大炮鑄造材質太好,炮身光滑。明清之際的大炮,除非用銅來鑄造,否則表面斑斑駁駁、坑坑窪窪,絕不可能這麼光滑。
陳老師介紹説,紅衣大炮是17世紀初期經荷蘭人(一説葡萄牙人)之手傳入中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火炮。最初稱為紅夷大炮,後為書寫方便,常寫作“紅衣大炮”,但這樣的名稱是不可能出現在銘文上的。
另外,不管明人還是清人,都沒有很好地解決炮車的問題。陳老師説,炮車要解決兩個主要問題,一是運輸問題,便於火炮機動靈活作戰;二個是解決火炮發射時所需承受的後座力問題。西方人在十三四世紀就開始逐漸解決了這兩個問題,而從康熙年間一直到道光時期,都沒有給出一個很好的解決辦法,所以,清代的時候,紅衣大炮一般都是在固定位使用。小炮則可以架在木架上靈活使用,如下圖這架小炮。
而山東發現的這兩門“紅衣大炮”,作為康熙八年製造的火炮,竟配備了鐵製炮車。這明顯不符合歷史情況。再者,這兩門大炮怎麼移動呢?是人推着走嗎,還是馬拉着走?炮車上根本沒有拖拽的相關連接裝置,而且像它這種結構,大炮如果發射的話,強大的後坐力就會讓炮車被反彈跑了。
最後,陳老師又給記者展示了幾張福州亭江炮台上紅衣大炮的圖片(下圖)。他告訴記者,亭江炮台上的大炮是道光年間造的,把它和山東的那兩門“紅衣大炮”做個對比,無論款型還是質地,都有很大差別。
福州亭江炮台的大炮
而就他所知,這兩門所謂的紅衣大炮,在淘寶或一些收藏品網站就可能買到,一般來説,它用來在風景區展示,或私人鎮宅,而在7788收藏網上,也的確有同款紅衣大炮在售賣。
某平台上售賣的大炮工藝品
網上售賣的同款紅衣大炮
記者:郭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