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着傳統民居“蘑菇房”,守着幾畝梯田,當着講解員,年輕的哈尼族姑娘盧愛文把在稻田、雲海和村落間的生活過成了“詩”。
“這幾天,我們村子裏來了很多遊客,還有拍紀錄片的。”她説,剛接待了一批北京遊客,正準備帶他們體驗紡線織布等民俗活動。
世界文化遺產哈尼梯田地處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而盧愛文所在的元陽縣阿者科村屬遺產地核心區,是一個哈尼族古村落,至今仍延續着“森林、村莊、梯田、水系”四素同構的生態系統。
圖為7月21日拍攝的哈尼梯田。新華社記者嚴勇攝
在哈尼語裏,阿者科意為“一個吉祥的地方”。坐擁大美風光,阿者科卻沒能改變落後的狀況,2019年以前一直是深度貧困村。為增加家庭收入,很多年輕人外出打工,阿者科成了典型的“空心村”,傳統文化保護一度面臨困境。
盧愛文説,有村民將自家老房子拆掉,建成幾層高的樓房,部分梯田也存在拋荒的現象。這意味着,阿者科面臨失去文化體系中最核心部分的風險。
2018年1月,應元陽縣政府邀請,中山大學保繼剛教授團隊來到阿者科等地,在充分調研基礎上編制了“阿者科計劃”,以“房、人、田”為基礎,實施旅遊分紅標準劃分,鼓勵村民保護傳統民居、耕種梯田、保留村籍。
當年,阿者科以村集體方式成立旅遊公司,其中65户村民以傳統民居、梯田等入股,並可定期獲得分紅收入。截至目前,阿者科已累計分紅逾47萬元。
“我家各項條件都滿足,目前已獲得分紅8000元。”盧愛文笑着説。不僅如此,她還學會了熟練記賬,人也變得更加自信。
近年來,保繼剛團隊挑選派駐研究生,與元陽縣政府派出人員常年駐村。今年1月,中山大學研二學生李慕芳等人輾轉千里來到阿者科,成為該校第五批駐村隊員,開啓了助力鄉村振興的新徵程。
“村民們對於遺產保護的意識和動力明顯增強。我們只是起到輔助作用,更多工作則是由村民來主導。”李慕芳告訴記者。
如今的阿者科,50餘棟“蘑菇房”已全部掛牌保護,分列在青石板路兩側,其間穿插水車、磨坊等,不遠處便是鋪展開來的梯田。村民們身處一道道風景中,或揹着竹簍經過,或慵懶地曬着太陽,或與到訪的客人嘮家常。
7月21日,一位哈尼族婦女從“蘑菇房”前經過。新華社記者嚴勇攝
隨着鄉村旅遊的發展,很多原先在外地務工的年輕人又回到村裏。“以前我從來沒有覺得梯田有多美,後來通過遊客逐漸領悟到了它的價值所在。”26歲的哈尼族姑娘羅美芬是元陽縣新街鎮全福莊人,目前在當地一家民宿上班,與阿者科相隔不遠,世代均有耕種梯田的習慣。
在旅遊合作協議中,梯田的維護管理是其中重要內容:村民負責梯田正常維護,並按季節耕種、管理、收割;崩塌的梯田要及時維修,保持梯田原有景觀。
“這些我們都是簽過字的。守護好遺產,我們就能持續受益。”羅美芬説。(記者嚴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