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七夕會雅玩 | 情牽新河岸

由 鍾離綺琴 發佈於 休閒

晨起,小院踱方步。喜見沐浴着晨曦的紅豇豆已開始爬藤了,一柄紅莖扶着數片綠色的胚葉,齊齊地像一排列兵在微風中輕搖着苗條的身姿,似乎在回敬着我一次又一次對它們的深情凝視。前不久,因護河岸而意外得到新地的趣事重浮眼前……

十年小院,自成野趣的北河灘日漸坍塌,左鄰右舍紛紛大動干戈,築壩挖坑砌牆以護河岸,相比之下,我的那段河岸更顯犬牙交錯的斑駁之狀。一日,見一根粗壯的構樹樁已連根傾倒在河灘淤泥中,頓覺修繕事宜迫在眉睫。

修繕小院河岸,一般有兩種施工方法。一是,砌築河堤牆,優點是堅固耐用,壽命長;缺點是工程量大,工期長。首先得築圍壩,抽乾水後挖護牆基坑,再可砌河堤牆。另一種是沿河岸汀線打入密排的杉木樁,然後用鋼製釘鈎連接,再輔以橫杆加固。優點是工期短,成本相對小,重要的是,浸水不易腐爛的杉木樁更符合我對小院環境自然野趣的審美要求;其缺點是,與牆相比,使用年限來得短。不過,有個十到十五年的壽命,想想也足夠了。

權衡之下,決定採用打杉木樁護岸,並請當地可靠的施工人員操作。為此,我特意畫了施工示意圖,並標出具體尺寸及要求。其中,打樁後形成的倒三角形空間,要求底部三分之二處用三合土填充,既可避免土壤流失又可保持地氣流通;河面以上的三分之一處約30釐米填新土,可供綠植或種菜。

護岸工程趕在春四月完成,除了遙控關注進度,也在現場動手腳出一身汗。意外的結果是,因為護岸而長出了約20平方米的新地,如折算護岸所花的萬餘元“投資”,應該算是性價比頗高之舉。每每目睹河岸新地,就像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似的興奮……

然而,由大塊土坷垃填出的新地若要成為可以種植的新田,還需經過好一番付出時間和勞動的流程:澆水、暴曬、鬆土、揀去磚石、施有機肥等。於是,假期我就有了幹不完的內容,根本不在乎兩腳泥、滿頭汗,似還有點農場知青的情結在發酵。

河岸新地經過快速熟化,已經可以下種了。那天,管家小毛還叫來妻子幫忙,開壠、施底肥、蓋土、澆水、覆地膜,完全是農家老把式的操作。

時隔半月,紅豇豆的藤蔓已爬上棚架;我在水橋頭設計的原木“花架拱門”下,移栽的紅花木香也已抽出紅嫩的枝條……可以想見,待到明年春暖花開,新河岸可以成為小院的“打卡”新景了。(丁 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