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窟編號:254
時代:北魏(距今1500左右)
洞窟形制:中心塔柱式
位置:九層樓左側
在綿延千里的絲綢之路上,有一座人類文化藝術的寶庫——敦煌莫高窟。虔誠的信仰、千年的營建,造就了它的渾厚與絢麗。其中的254窟就是顆耀眼的明珠。
石窟概覽敦煌莫高窟第254窟建於北魏是莫高窟最早的中心塔柱式洞窟。兼具僧人禪修與信眾觀禪的功能。
當我們走進第254窟,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尊面目慈善的交腳彌勒佛像,彌勒佛端坐在中心塔柱的東向大龕中,彷彿在為來者解答心中對於塵世的疑惑。佛兩側原各有脅侍菩薩二身,現南側殘存一身,北側存二身。龕內火焰紋頭光、身光兩側畫供養菩薩,其下分別畫婆藪仙和鹿頭梵志。
讓我們把目光上移:龕頂畫飛天,龕楣飾蓮花化生童子,龍形龕梁,兩側塑束帛柱承託。洞窟四壁最上層繞窟一週畫天宮伎樂,中段畫大量千佛,千佛旁均以榜題標明佛的名號,共計有千佛一千二百三十五身。
環繞中心塔柱,我們能看到這溝通天地的塔柱上更多的景緻:西向面上層為雙樹龕,下層為圓拱龕,塑像均為結跏趺坐的禪定佛。龕外還塑有脅侍菩薩。在上層龕兩側均有影塑菩薩,但都已被燻黑。中心柱下部即塔柱四面畫有藥叉像。南北兩壁在前部人字披下各開一闕形龕,內塑交腳彌勒菩薩。
繞塔柱一週,回到到東壁前,你也許會注意到,我們來時的門上開有一明窗,明窗周圍有重層壁畫痕跡,窗上畫蓮花;門南、北上方各畫天宮伎樂,中有千佛,下畫金剛力士。可惜的是蓮花已經被燻黑,而金剛力士也已模糊不清。
我們沿着逆時針的方向來到北壁的面前:前部人字披下闕形龕內塑交腳菩薩一身。龕上畫坐佛一身,飛天四身。上畫天宮伎樂,脊坊、椽坊兩端下均有木質斗拱。龕外兩側畫千佛,龕下畫難陀出家因緣變一鋪。難陀出家這一因緣故事如是講:釋迦牟尼異母弟名難陀,有妻孫陀利美豔無比。釋迦命剃師為難陀剃髮,強迫出家。難陀留戀妻子,心懷思念。一日偷跑回家被釋迦發現,將他喚回,嚴加訓誡,又領他遍遊天宮,觀諸天女,復遊地獄,見湯鑊之刑。難陀悔悟,即一心從佛,成為羅漢。
龕下東起畫屍毗王本生故事一鋪,故事講:有鷹逐鴿,鴿逃至屍毗王處求保護,鷹向屍毗王索取説,若不還鴿,亦將餓死。屍毗王為了兩全齊生,乃割肉贖鴿。鷹求肉與鴿體同重。王身肉將盡,其重猶不如鴿,遂舉身坐秤盤內。圖中以割肉場面居中,屍毗王神情莊嚴,呈悠閒坐姿。畫面上方為老鷹逐鴿,右為眷屬驚懼哀勸,左為臣民敬仰讚歎,左下一人持稱、着胡服。
▲(屍毗王割肉贖鴿)
後部上畫天宮伎樂十八身,下方四個圓券形龕內東起分別塑説法佛、禪定佛、説法佛、禪定佛各一身,龕壁畫化生童子,依次分別為四身、六身、四身、六身。龕楣畫忍冬。各龕之間以忍冬龕梁相聯,龕壁畫化生童子。
本生故事畫代表作之一。位於主室北壁。北魏繪製。在單幅畫內以割肉為主表現了五個情節,其安排和次序如圖示:(1)鷹追逐鴿;(2)鴿飛入屍毗王懷中求救;(3)侍者持刀割肉;(4)身肉割盡,重量不足,屍毗王舉身坐入秤盤;(5)屍毗王身肉復原如故,天人眷屬圍繞讚歎。此畫將不同時間的情節協調地組織在一幅完整畫面裏,主題突出,內容豐富。居中端坐的屍毗王神情莊嚴沉靜,同一形象表現了救護鴿子,又表現了甘願割肉,再表現了身體復原。人物造型、衣飾繪畫技法,受到西域畫風的影響。(樊錦詩)
割肉喂鷹為著名的佛教題材,其他佛教遺蹟也多有表現。
屍毗王本生故事畫西側繪製千佛,千佛中央畫説法圖一鋪。下畫邊飾一條,邊飾下方畫藥叉二十五身。
移步至西壁前,只見西壁上畫天宮伎樂十八身。中畫千佛,千佛中央畫白衣佛一身,畫面上佛着白色通肩袈裟,作説法印,兩側各立一菩薩。此圖保存完好,暈染痕跡猶在,佛像衣紋細密流暢,具有很強的立體感。
最後,來到本次第254窟最為核心也是最為精彩的南壁部分:南壁前部人字披下闕形龕內塑交腳菩薩一身。上畫天宮伎樂九身,脊坊、椽坊兩端下均有木質斗拱。
釋迦降魔成道龕外兩側畫千佛,龕下畫降魔變一鋪。降魔成道圖表現的是釋迦牟尼即將成道前,天魔波旬率領三個女兒及魔軍至佛所,誘以女色,又以武力進行威脅,企圖破壞釋迦成佛的決心,釋迦以法力戰勝魔王最終成佛的故事。
▲(降魔成道)
釋迦不動聲色,不離座位,施降魔印,垂首按地,降服魔軍。慘敗的魔王與魔軍,無奈只得向釋迦下跪求饒。作者用動靜對比的手法,通過魔王與魔軍的驚惶失措,醜態百出,襯托出釋迦的鎮定自若,佛法勝利。以豐富的想象力和高度的藝術誇張,對魔軍給以奇形怪狀、醜陋獰惡的刻畫,形成美與醜的鮮明對比。以主體式“異時同圖”結構,把曲折複雜的情節巧妙地組合在同一畫面上,鋪排有序,多而不亂,主題鮮明。此畫構思和佈局與印度阿旃陀石窟第1窟降魔變壁畫比較接近。畫面線描秀勁圓潤,凹凸法暈染細膩柔和。魔女頭戴寶冠,披長巾,穿半袖衫、褙子、長裙,這種服飾是受波斯影響的西域裝。(樊錦詩)
薩埵捨身飼虎緊鄰降魔變的西側,繪本生故事畫薩埵捨身飼虎本生。
這一故事穿越時空,以精密獨特的構圖傳達出鎮定堅毅的情感與我們進行着心靈深處溝通。
254窟建築佈局謹嚴,雕塑、壁畫都承襲北涼風格而有所發展,是敦煌莫高窟早期藝術較為成熟的代表。塑像比例合度,袈裟貼體,坐立諸像,腿部修長,頭部廣額豐頜,神態莊重。四幅主題畫,是北魏壁畫的精品。在中國美術史上有重要價值和意義,無論題材處理,人物造型,色彩線描,無不顯示出以傳統為主、吸收外來文化的融合創新精神。此窟壁畫、塑像、建築雖經多次煙熏火燎,歷盡劫難,但藝術魅力至今猶存。功力深厚、用筆瀟灑的千佛題記,也是北魏墨書在莫高窟內保存得最好的一部分。(史葦湘)
彩塑代表作之一。位於南壁上部闕形龕。北魏塑造。系裙交腳端坐,寶冠巍峨,面相長圓,眉宇開朗,面容和悦,上身赤裸,胸前畫雙蛇裝飾,長巾繞臂而下,頭巾、裙襬、巾尾上有裝飾性的密褶。整體造型雄健有力,比例勻稱,動態自然,手法簡練,貼牆塑造的頭部,具有離牆欲出的立體感。造像局部燻黑,色彩部分剝落,右手殘損。(樊錦詩)
來源:敦煌寫經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